师范精神与当前教师教育改革

2017-01-14 15:14刘铁芳
中国教师 2016年24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师爱

刘铁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一批素质优异的人员在教师待遇不高的前提下,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那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1982—1983)开始招生,90年代末(1999)基本停止的中师生。早期的中师生,大都来自农村,一般都是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大都好学上进,责任心强。毕业后大都回到了农村初中小学,这些中师生一进学校,很快就成了骨干教师,他们在责任心的驱使下,以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在教学与生活条件并不好的情况下倾心投入,让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能以自己的热情感染一大批学生。单就普通话教学,在校时,已经接受了较好的普通话训练,成了教师后,就有意识地用普通话教学,所以,现在35岁以下的人普通话水平之所以都不低,就全在于这些人上学的时候,正好遇到了这批中师毕业走上教学岗位。他们一届一届地毕业,一届一届地充实着小学的师资,然后快速成长为小学骨干教师,他们中的佼佼者,又被选拔进中学教书,成了中学骨干教师,之后又成为中小学的管理者。中国现在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尚不至于坍塌,关键是还有这批人在那里撑着。

这批中师生,因为当年比他们成绩差的同学后来考上大学,往往会有些不甘,但他们对工作大都认真负责,对学生依然有无比的热情。在这一拨人身上,较好地体现了一种师范精神。

什么是师范精神?有人提出,师范精神是“一种理想化、人道化的,以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关怀为根本宗旨,以时代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文化精神”, [1]这里道出了师范精神的一个根本立足点,那就是以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关怀为根本宗旨,师范精神乃是向着学生而展开的一种生命精神。也有人提出,师范精神的本质是“以对人的具有崇高意义的关怀,也就是‘示范者的一种奉献精神”,[2]这种解释道出了师范精神的另一个要义,那就是“示范”。师范精神的核心是一种“范”,一种为“师”之“范”。教师之为教师的本质就是向着学生,为“师”之“范”的中心,就是任何时候都能意识到自己如何在向着学生的过程中,以某种生命的精神范式来激励、召唤着学生生命的内在发展,也即激励、焕发出学生内心对美善事物的欲求,引领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师范精神的中心乃是向着孩子的教师精神自觉,这里的关键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爱,二是自我生命在范本意识中的自我完善。师范精神乃是在学科知识、教师技能之上的一种对自身作为教师的生命自觉。

师范精神的基础质素是对孩子的无比的爱。对孩子的爱,一是基于个人天性,二是后天培养,前者是基础,师范教育培养乃是扩而充之。这里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师范生的选拔问题,如何切实地选拔基本素质较好,又具有一定的亲儿童生命特性的学生,是一个重要问题。二是培养问题。培养环节特别重要的,一是跟中小学生的实际接触,这主要是见习、实习的常规化,二是师范文化的浸润,让师范生长期耳濡目染一种切实关爱、陪伴、理解、引导、促进中小学生发展的师范精神。

与师爱同等重要的另一个质素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完善意识,如果说师爱的孕育是灵魂,那么,一种基于教师理想的自我完善意识,可谓师范精神的本质所在。社团活动、文学爱好的培养、艺术教育无疑是多方面提升师范生素养、激励师范生自我完善的重要形式。在这里,提高师范生的质量,个性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质素。个人兴趣乃是提升教师个体生命质量的重要依托,一个有兴趣的人在生涯发展中有所执著,更充实,教师职业生活的底蕴更丰厚,这对于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是重要的条件。不仅如此,师范生的个性发展对今后中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持久而活跃的兴趣可以支撑教师个体活跃的生命形态,由此而予以学生以积极的生命示范与生命激励。

一位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应该是融专业知识、师范技能、综合素养、教师情怀、个人兴趣于一体。贯穿其中的核心就是师范精神,一种基于师爱的自我完善意识的唤起。师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植根于教师生命的综合素养的体现。师爱的培养渗透在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师范精神是孕育出来的,不是考试出来的。师范精神的背后是一种教师文化,一种不乏理想的教育文化。在这里,师范精神乃是一种以师爱为中心的教育理想主义。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文学爱好、艺术教育乃是滋养理想主义的温床。当年的师范生,正是怀揣着这种教育的理想主义,不管社会多么喧嚣,只要作为教师站在学生面前,心中就能自觉地涌现出一种向着学生的范本意识,并且努力以自我生命的完善来激励学生。

今日教师教育体系,一方面教师学历整体上得到了提升,这无疑是重要的进步;另一方面,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强化,实践能力也正在逐步加强,但我们缺少的一是教师生命精神的孕育,二是师范生综合素养的整体历练,以及由此而来的师范精神的发展。换言之,我们今天的师范教育真正缺少的是灵魂。

现在回过头来看,世纪之交中师骤然取消,至少带来了三大负面影响:一是优秀农村教师的供给存在明显不足,现在中西部大都通过特岗教师的形式招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二是中师取消折射了师范教育的弱化与教师教育模式多样化体系的衰减;三是中等师范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消逝以及由此而来的中等教育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消解。原来的中师保送到大学深造的学生,大都在各自领域做出了较出色的成绩,不能不说归功于中等教育的多样化,让他们在中师三年免于单纯的高中应试教育。

时至今日,教师越来越多地成了一个普通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神圣性早已消解,换言之,教师职业缺少了外在的迷魅。我们需要寄予教师职业必要的迷魅,也即内在迷魅。与此同时,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师范院校综合化,师范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都存在事实上的削弱。在这种背景下,倡导师范精神的培育无疑是不合时宜的呼告。

参考文献:

[1]笪佐领.论师范精神及其新的目标追求[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8(4).

[2]葛治波.论师范精神与师范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0(9).

(此文系作者在2016年“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的发言稿,有修改)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师爱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物理师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写给青年班主任:师爱,需要表达
小小书画廊
师爱是一泓清泉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师爱
新课改下教师师范教育理念探析
山区高职师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什么是真正的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