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上海,李 航,习建龙,赖晓桦
打造赣南脐橙标准化生态果园的思考
文/谢上海,李 航,习建龙,赖晓桦
【导读】 2015年江西赣南脐橙再登全国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榜榜首。随着产业发展,赣南脐橙也面临着生态、栽培模式、土壤改良、技术推广、人员老龄化等问题。文章提出,标准化生态果园建设是破解上述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省赣州市按照“优势区域发展优势产业”的要求,先后大力实施 “山上再造”“兴果富民”“建设世界著名脐橙主产区”和“培植超百亿元产业集群”等一系列战略举措,脐橙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从当初的单纯种植业发展成为集种植生产、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精深加工、仓储物流、设备制造、包装印刷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优势产业集群。截至2013年底,赣南脐橙种植面积达11.87万hm2,年产量150万t,产业集群总产值超百亿元,25万种植户、70万果农增收致富,成为赣州农业名副其实的“当家树”、农村的“致富树”和农民的“摇钱树”。赣州市先后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 “全国无公害脐橙基地”“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赣南脐橙”成功申报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赣南脐橙”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赣南脐橙以657.84亿元的品牌价值再登全国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榜榜首,并荣获“2015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2016年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
生态文明问题。人多地少、资源短缺、总体科技水平不高仍然是赣南脐橙产业的基本现状,如盲目参照美国、巴西等资源丰富国家的模式,走资源密集型、规模化发展道路,必将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异化为“掠夺行业”,严重破坏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环境。赣南脐橙产业过去走的是一条数量扩张型的道路,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甚至在一些县(市)已经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饮用水来源。2012年以来,因柑桔黄龙病的暴发和蔓延,赣南南部主产区大面积砍树,受面积、产量锐减和鲜果销售价格急剧上涨的刺激,中、北部轻病区,不顾立地条件是否适宜、苗木质量是否安全,不采取基本的水土保持措施,盲目新建果园,过度开发的现象还在延续。
栽培模式问题。赣南脐橙产业发展之初,主要采取“矮、密、早、丰”的栽培模式,株行距小,种植密度大,主干定位低,加上树冠交叉后果农不愿按规划间伐,致使果园封行郁闭,通风透光差、病虫为害猖獗,经济效益差。2000年后改为“高干、稀植”的栽培模式,株行距较宽,定干较高,培养高大树冠。但“高干、稀植”模式与赣南的立地条件不相适应,陡坡丘陵山地挖掘宽带面的等高梯田成本高、难度大。培育高大树冠阻塞梯田,横向通行困难,竖向株间空间大,土地和光能利用率低,各种农事操作困难、危险。
土壤改良问题。当地土壤大多为第四纪红黏土,土层深厚适宜柑桔种植,但其弱点是“酸、瘦、板、黏”,制约了赣南脐橙高产、优质。赣南大多数老果园和低产园,最主要的问题是根系发育不良,须根少,吸收水肥的能力弱。这表明多数果农并没有意识到果园改土对于提升产量、果实品质的重要性。
技术推广问题。赣南脐橙的发展,始终坚持科技为本、科技兴果的理念,努力推广普及一些先进实用技术,倡导赣南脐橙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建立了赣南脐橙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但由于技术推广人员不足,技术普及的覆盖面小,加上从业果农本身受教育的程度较低,技术掌握的差异性较大,致使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实不到位。
人员老龄化问题。随着产业内外部形势的变化,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基本已外出,留守人员多是老、弱、妇、幼,从业人员逐步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给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如果不顺应形势变化,变革产业发展的思路、模式、栽培技术,向机械化、轻简化方向发展,5~10年后,脐橙种植和管理恐怕要后继乏人。
建设方针。遵循“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方针,以标准化生态果园建设为破解赣南脐橙产业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以果园生态修复、果园生产能力提升、果园管理水平提高、果品质量安全为重点,抓规划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果园机械化管理水平;抓栽培模式的集成创新,提升脐橙园轻简化栽培技术水平;抓集成技术的应用,提升产业效益水平;抓农药、肥料、微肥的规范使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提升产业安全水平。
总体目标。营造优良生态环境,完善生态防护林系统、水土保持系统,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自然统一;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减少劳动用工,提高生产效率;园相树相果相整齐,即品种纯正,树势健壮,树形、大小整齐,平均每667m2产量2000~4000kg,优质商品果率达到85%以上;应用无病毒容器苗种植、套种与生草、水肥一体化、最小量整形修剪、病虫害综合治理等集成新技术,做到施肥精准,喷药精细,修剪精确;规范使用农药、肥料、微肥,规范回收、无害化处理废弃物,营造干净、卫生、整洁的生产环境。
科学选址,生态建园。凡属生态公益林区、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区、水源涵养区和人口较密集的镇、村周边1km范围内以及坡度在35°以上的山地不得新开发果园,以上区域已砍除黄龙病病树的果园,不再恢复种植。坡度在25°以上,生产条件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没有)、零星分散、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差和占用基本农田的脐橙园,因严重感染柑桔黄龙病而全砍的,不再恢复种植。以上区域实行退果还林或退果还耕,补种阔叶林,修复生态。严格按照“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脚穿鞋”的生态建园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山顶、主干道种树,户与户之间种植防护篱和不适宜种植的特殊地块种树绿化等,营造适合赣南丘陵山地的生态防护林系统。通过防风林的建设,将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分割成一个一个的生态小区,使脐橙园园林生态化。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园内道路设计要布局合理,覆盖全园,实现网格化,且道路基础要结实牢固。果园在最上层梯台的上方或山腰公路的内侧开挖一条横山排蓄水沟,以防止山洪直接冲刷园内梯台和公路;每条梯台内侧开挖竹节沟;山脚环山公路的内侧挖山脚泥砂拦截沟,阻滞泥砂流出果园。通过山腰横山排蓄水沟、梯带内壁竹节沟和山脚泥砂拦截沟,构建果园基本水土保持设施。
创新栽培模式。恢复性生产和新开发基地采取适度规模种植,不建设大规模连片果业基地。基地规模控制在66.7hm2以内,每隔3.3~6.7hm2建立隔离带和防风林,全力打造标准化生态果园。采用“适度密植、高干矮冠、宽行窄株”的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平地和缓坡地行距5~6m、株距1.5~2.0m,控制树体大小,方便通行和机械与农事操作。丘陵山地采用“陡坡窄梯密植小树冠”栽培模式,以梯田带面等宽或带面宽的2/3长度为株距,或者采用1.5~2m的株距,培育相对矮小树冠。山地等高水平种植定植点的位置不是在梯带的正中间,而适当靠外侧边埂。定植点位置到梯田内壁的距离是梯田带面宽的3/5~2/3,到梯田外侧边埂的距离为梯田带面宽的1/3~2/5。陡坡窄梯郁闭老脐橙园,采用剪下垂枝——脱裙提干抬冠,锯顶开天窗——落头摘帽,疏删回缩结果枝组和衰退枝组——开门,逐步将树高控制在2m左右、树冠外形改造成圆桶形,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和果园劳动条件,让果农挺起腰杆干活。
假植大苗种植。新建标准化生态脐橙园应全部种植无病毒苗,且出圃后的无病毒容器苗还应在防虫网棚内假植一年或一年半,培育成大苗上山定植,既降低幼苗抚育成本,又有效规避幼树期感染柑桔黄龙病的风险。
以“养根”为核心,熟化土壤。新建脐橙园必须坚持“先改土、后种植”的原则,建园整地时开挖深、宽各1m的栽植壕沟,分3~4层压埋绿肥、厩肥或田间杂草50~75kg。随着根系延展、树冠扩大,有计划地逐年对整个园地进行深翻扩穴改土,不断改善园地土壤结构。大种豆科绿肥和有计划的深施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
管理行为规范。按照柑桔良好农业规范(GAP)生产要求,约束自身的生产行为,规范使用农药、肥料、微肥,回收处理废弃物,合理布局果园养鸡、养鸭、养猪的区域,营造干净、整洁、卫生的生产环境。
2017-01-20
江西省赣州市果业技术指导站(341000)
谢上海(1982—),男,农艺师,主要从事柑桔栽培应用技术研究。E-mail:gzgyjjsz@163.com
赖晓桦(1964—),男,推广研究员,从事柑桔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电话:(0797)8196687,E-mail:laoxh_@163.om
特约编辑:艾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