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花,安 冬,张 晶,郑 君(.山东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4;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4)
*通讯作者。
督灸合并蒸脐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董元花1,安 冬1,张 晶1,郑 君2*
(1.山东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痹证;背肌筋膜炎;督灸;蒸脐法
侯×,女,40岁,2016年10月13日初诊,以“肩背部疼痛2 a”为主诉来诊。患者肩背部肌肉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劳累及阴雨天加重,发作时项背部酸痛、板紧,右侧肩胛处自觉条索物移动感。平素怕冷,大便溏,舌苔薄白,脉弦紧。查体:肩胛骨内侧缘第3~4胸椎棘突外压痛,肩胛冈上缘楔形条索。X片示:肩背肌筋膜增厚,颈椎生理曲度轻度变直。西医诊断为:背肌筋膜炎,中医符合《中医内科学》中寒痹诊断标准[1]。治疗以督灸配合蒸脐法,方法如下。
蒸脐法操作方法[2]:先以温开水调麦面粉成圆圈状(周长约12 cm,粗约2 cm),面圈的中间孔应与患者本人脐孔大小一致(直径约1.5 cm),备用。令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用75 %乙醇在脐部常规消毒后,将面圈绕脐1周,取适量脐灸粉(8 g~10 g),填满脐孔,用艾炷(直径约2 cm,高约2 cm)置于药末上,连续施灸。嘱患者腹部保暖。每周治疗2次。
督灸操作方法:取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为施灸部位。令患者裸背俯卧于床上。以75 %酒精棉球沿脊柱常规消毒3遍,涂抹姜汁后,沿棘突撒督灸粉呈线条状,再敷贴10 cm宽无菌纱布,长度与患者脊柱相当,其上铺姜泥呈中间凹陷的梯形长条,于中央凹槽处依次首尾堆压排列搓好的鼠屎状艾绒。以线香点燃艾灶的上、中、下三点,任其自然燃尽后换1壮,连续灸完3壮后移去姜泥,用温热毛巾轻拭去残渣。
4次蒸脐灸后,进行1次督灸治疗,为1疗程,注意饮食调节及功能锻炼。1个疗程后,日常活动疼痛明显减轻;治疗2疗程后,肩背部条索消失,疼痛未发作,抗寒力增强。
肌筋膜炎在中医学属“痹症-筋痹”范畴,外感风、寒、湿、热及外伤是其发病因素,发病基础为肾气亏虚、筋脉失养。艾灸本意为治疗寒证,可温通经络。脐灸部位为神阙穴,明代高濂所撰《遵生八笺》以“气气归脐”描述人体气机之运行,神阙穴于人体有重要地位[3],更为人体气化之枢纽[4]。蒸脐法既不干扰脐周正常菌群环境,又可借气化助药性入脐,通过调气防治疾病,以“引气归元”。“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尽年”(《庄子·养生》),督脉沟通阴阳,总摄诸经[5]。“通督脉可治愈身后诸病,通任脉可治愈身前诸病,督任皆通,元气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医学衷中参西录》),可见,任、督脉具有协同作用。命门为脐下肾间动气,肾、命门、脐下肾间动气作为“根本”的价值是一致的[6]。任、督同治可平衡阴阳,通畅营卫循行[7],运行人体小周天[8~9]。脐和督脉为施术部位,通过调整小周天的气机来使患者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效果[10]。阴阳相“守”相“使”,营造身体稳态,达到祛病防病目的。
[1]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46.
[2] 郑 君.谈脐灸的火候[J].山东中医杂志,2007(12):864.
[3] 伍茂玉.隔姜灸“关元穴”治疗产后腰痛的临床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
[4] 陈 晟.杜冬青.马玉侠,等.气化学说与脐疗治病机理初探[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6):55-56.
[5] 邵光远.督灸对阳虚体质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6] 郑 君,张 昆.命门可视说[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6):478-479.
[7] 董 锐.以督脉和任脉为主针灸治疗失眠12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1):36-37.
[8] 王 丽,袁卫华,蔡圣朝.铺灸疗法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3):35.
[9] 林华景.小周天循经心息法结合宁心方治疗焦虑障碍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0] 郑 君,张 昆.《内经》“治在骨上”索解[J].山东中医杂志,2015(10):798-799.
修回日期:2017-04-12
本文编辑:张慧芳
R686.3
D
1006-978X(2017)03-0054-01
2017-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