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学术探讨·
“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临床运用探析
牛 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黄帝内经》言:“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是指长期服某一种作用的药物或食物,机体长期处于偏亢状态,是疾病之源。该理论临床重视不足,导致诸多不良后果,甚至形成临床指导思想的偏差。重新审视,可救偏补弊。临床扶正治疗中,要适度而不可滥用补药;临证祛邪用药过程中,要谨守中病则止原则,不可过度治疗徒增他病;生活指导方面,要遵循患者自我疗能需要,适合则用,不必固守成规。临床医家应熟悉该理论,并推广指导临床,逐渐改善现存不良现象。
气增而久;补益太过/过补;祛邪;适度;临床意义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言:“久而增气,物化以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即指长期服某一种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必然会引起人体之气产生偏亢现象,长期处于偏盛状态,必然产生疾病。这句话是借五味偏盛之理论,告诫诸世人凡事皆有度。在治疗中指出: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或服用某种药物会引起脏气偏盛,导致不良后果。《素问·生气通天论》亦明确指出应“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一原则往往被后世医家忽视,笔者自感应以“气增日久而夭”理论指导临床,今记述点滴想法如下。
清代喻嘉言在《医门法律》[1]中言:“凡用药太过不及,皆非适中,而不及尚可加治,太过则病去药存,为害更烈,医之过也。”指出临床用药皆以辨证择取、有病才用,过用对身体危害更大。其缘由“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自古就有“久服甘则使人中满”“ 人参误用杀人”“鹿茸过用暴毙”之训,临床用药要“适度而止”,不可过剂。补气过者,“气有余便是火”,则邪火耗气伤阴,为祸不浅;补血过者,有形之物不畅则气机郁阻、虚阳浮越,自是祸害;故补益贵在适度,重在冲和[2]。古有黄芪、人参治消渴之说,初始使用症状改善明显,长期过用则虚火上浮消渴加重。诸多中药皆是如此,如“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为辛散走窜、深潜祛邪之妙品。不善用或过用则阳气不能秘藏而为患上下周身之处”。此为西方学者所说的“折返效应”[3]。中医人眼中的“升己而降,降己而升”。很多患者长期口服不适宜之“补药”,其危害之大不敢想象。有近代医家言“过补而耳聋”“过补而癃闭”“过补而虚劳”[4]等,皆可证明“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所言不虚。临床扶正治疗时,应辨证用药,适度而可,不可过用,祛邪用药更要重视。
辛甘补阳,酸苦为阴。临证为了祛邪而久服某种药物,日久则会产生“气增日久而夭”的效应,从而导致机体损伤,故祛邪药物的使用要遵循“中病则止”“不必尽剂”的原则。多年来,中药的“药用疗程”无规范可言,皆为医家个人经验。现如今抑郁、焦虑之郁证反复不能痊愈者,动辄以肝气郁结之论需要疏肝理气、理气行气、破气活血为治疗原则而使用理气药物数年[5],殊不知长期攻伐开破之药,对于处于阳气半生之肝木无法承受[6]。更存在“不治病而体健,治则愈发难治”的现状,可叹不明此中“气增日久而夭”之缘故。中医学研究者多以“临床疗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挡箭牌,现有研究多以有效率为对比指标,而缺乏临床用药的量化、规范研究[7]。此量化既包括道地药材与诸多普通药材的临床效应用量比,还包括药物运用疗程等。中医药的深化研究不是中药分解(中药成分)研究,提高临床疗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才是必须面对的大问题[8]。“中病则止”是中医治疗学上有关时效、量效的原则,“气增日久而夭”是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必须引以重视的一个理论,也是一个值得中医研究者深入研究、开展的课题方向。
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9]有言:“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菏,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可见食疗作用重大。但饮食美味,不可偏嗜。偏嗜日久则病作,譬如偏食肥甘则令人内热中满,久则发生消渴,后世有“消渴发之于中焦”[10]之说即为明证。而日常些许人听信传言,过食黑芝麻、绿豆、黑木耳之类,均可破坏人之平衡,轻者稍有不适,重者徒添他疾。人天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上焦有热者自善用冷物,下焦虚寒者多喜热饮,顺势而为,量身体之需为用是一个重要的原则,稍加中医辨证指导即可。食入得当,不至于久偏,方能康寿如期,可现实中却不尽然。近年来,国人温饱问题已解决,滥用中药进补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其中不懂药性、用药不当者不在少数,不明自我体质盛衰,只知人参大补元气,黄芪健脾补气,大枣、阿胶补血,不明缘由乱吃一通,反导致诸多病症。部分人辨证、用药均准确,却死守“效不更方”之原则将汤剂改成丸、散、膏、丹之品,为巩固疗效,用则数年,则导致了其他病症的发生。医者应知“气增日久而夭”之理,对一些固守常食的患者多加劝导,避免旁生他病而不自知,方可治病于人,且救治于日常生活。还有某些商家,大肆宣扬其“宜”,避而不谈其所应注意,“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其害可知。故临证生活指导应明此理,身体需要的才是生活中应该补充的。
《黄帝内经》之“久而增气,物化以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明确指出“气增而久”是临床疾病产生之源,也是预防疾病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该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重大,但临床一线医者往往重视不足,产生诸多不良后果,甚至形成临床医者指导思想的偏差。通过重新审视经典,推广之指导精髓,可救偏补弊。首先,在扶正治疗中,要适度而可,不可滥用补药;其次,在祛邪用药过程中,要谨守中病则止原则,不可徒增他病;最后,最应重视的是生活指导,要遵循患者自我疗能需要,适合则用,不必固守成规。临床医者应把该理论精髓掌握于胸,医学相关人员亦要注意不可单方面追求利益,避免犯“气增日久而夭”之错误,造成“后悔已晚”之境地。
[1]朱茜,姜树民.秘从气治[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11):60-62.
[2]李展.脾胃学说与“冲和”思想[J].中医杂志,2011,52(16):1351-1353.
[3]闫晓宇,孟庆云.《内经》“久而增气”探思[J].中医研究,2001,42(1):59.
[4]王永誉,王浩,方坚.“虚不受补”之辨证论治[J].新中医,2016,48(5):1-3.
[5]何玉梅,杨东东.郁证的近代各家经验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8(2):256-258.
[6]雷鹏,肖林.肝木收敛与通达之理论探讨[J].四川中医,2013,31(3):15-16.
[7]殷平善,吕志平,何清湖.浅论中西医结合研究与实践的基本思路[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0):4691-4693.
[8]张海珠,肖小河,王佳伯,等.中药质量评控的第一要义——效应当量一致性[J].中草药,2015,46(11):1571-1575.
[9]孙思邈.千金要方[M].刘清国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427.
[10]万晓刚.三焦升降论消[J].新中医,2017,49(1):160-162.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7)06-0005-03
R221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6.03
2017-03-22;
2017-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