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莎 邓金钗 郑小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方药运用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咳浅析
王莎莎 邓金钗 郑小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半夏泻心汤 胃咳 中医学术发掘
《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提出咳嗽不只与肺相关,还涉及到胃。本文试对治疗脾胃病的半夏泻心汤用治胃咳作一探讨。
肺与脾胃关系密切,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相互影响。从五行角度看,肺属金,脾胃属土,脾胃为肺之母,肺的功能活动需要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濡养。若脾胃虚弱,化生精微物质减少,肺失濡养而功能失常。从气机角度看,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两者位居中焦,为人体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能保持肺通降之性。若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不降反升,必然影响肺的肃降功能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黄元御《素灵微蕴》云:“此肺气上逆之病也,而肺逆之原,则在于胃。脾以太阴而主升,胃以阳明而主降……脾升则肝气亦升,故乙木不陷,胃降则肺气亦降,故辛金不逆。胃气不降,肺无下行之路。是以逆也。”从水液代谢角度看,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精微经脾的运化输于肺,再经肺通调水道,输布于全身。三者共同完成水液的输布代谢,若其中一方失职,必然导致水液代谢失常产生痰饮,从而影响其中脏腑。如脾气虚弱,失于健运,水液内停,酿为痰饮致胃气失常,痰饮又随胃气上逆于肺,致肺气上逆而咳。胃咳的症状,《素问·咳论》只提出“咳、呕”两大表现,后世医家又对其有所补充,如郑钦安认为脾胃虚弱而致咳者,症见“其人饮食减少,腹满时痛,多吐清冷涎痰”[1]。现代临床观察,胃咳除咳、呕外,还可见咳痰,痰多而黏稠,嗳气呃逆,烧心嘈杂,反酸等症。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用它来治疗误下所致的心下痞证。《伤寒溯源集》中说:“胃居心之下,故曰心下也。”故心下痞的病变部位在脾胃,而“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为痞”。“痞”通“否”,否卦为《周易》六十四卦之一,由乾、坤二卦组成。上卦为乾,乾为天,主升;下卦为坤,坤为地,主降。故否卦意为天气向上升,地气向下降,天地之气不相交,阴阳升降失调,痞塞不通。而痞证正处于“否”卦的状态,胃阳(乾)上逆,脾阴(坤)下降,脾胃不相交接。所以心下痞证的病机乃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胃咳病机为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致肺气上逆,故可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方中重用半夏,半夏夏半而生,感一阴之气,擅降阳中之阴,长于降逆止呕;苦寒之黄芩、黄连清泄胃热,三者共同作用以降胃阳。辛热之干姜,归脾经,能散脾寒,以升脾阴。四药寒热、苦辛并用,以恢复脾胃气机升降,俟胃气下降,则肺气亦可恢复通降之性,咳嗽可止。脾胃虚弱为“胃咳”之本,用甘温之人参、大枣、甘草补脾胃之虚,脾胃健则肺气充,肺的宣降功能恢复咳嗽自止;又脾胃健运,气机自调。
李某,女,57岁。2015年10月1日初诊:曾患胃食管反流病十余年,咳嗽三余月。诊见:痰多,色白而黏稠,咽喉干燥,纳呆,时有呃逆、反酸,胃脘痞满不适,舌红、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咳嗽,证属脾虚湿阻,肺失宣降。治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姜半夏、化橘红、白术、紫菀各12g,黄连、黄芩、北沙参各9g,干姜、炙甘草各6g,煅瓦楞子、款冬花各10g。7剂。10月8日复诊:自诉症状较前明显好转,舌淡红、苔白腻,脉濡。予原方调整:化橘红改10g,白术改9g,黄连改6g。7剂。2周后电话随访,诸症痊愈无复发。
按:患者咳嗽乃因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母病及子,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原方半夏改为姜半夏以增强降逆止咳之力,人参改为北沙参,补肺已伤之阴,兼清肺热,防痰化热,而易于除痰。化橘红燥湿化痰;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重在止咳;紫菀善于祛痰以止咳,尤适于痰稠难咯者;三者共同加强化痰止咳之力。煅瓦楞子重于制酸治疗反酸之症,又消痰软坚以助化橘红、紫菀之力。“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故加白术益气健脾燥湿,脾健则痰消,兼有虚则补其母之意。
[1]唐步祺.郑钦安医书阐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4:249.
2017-02-17
# 通讯作者:郑小伟,E-mail:zhxw21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