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针灸非化脓灸经验述要*

2017-01-14 13:23罗开涛朱高峰边晓东楼志勇孙爱洁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药饼施氏白芥子

罗开涛 朱高峰 边晓东 楼志勇 孙爱洁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针灸聚英

施氏针灸非化脓灸经验述要*

罗开涛 朱高峰 边晓东 楼志勇 孙爱洁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施氏针灸 非化脓灸 临床经验

浙江施氏,世代行医,已历七世,现为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笔者有幸拜施氏第六代传人施孝闻先生为师,观察施师善用各类灸法疗顽疾、起沉疴,临床疗效卓著,受益匪浅。现将施师运用非化脓灸法,如麦粒灸、硫磺灸、棉花灸、药饼灸等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 麦粒灸法

用大小如麦粒的艾柱施灸,虽为直接灸,但柱小,火力亦弱,一般都不化脓,虽留有细小瘢痕,然日久多会褪去。《医宗金鉴》说:“有病当灸巨阙,鸠尾者,必不可过三壮,艾炷如小麦,恐火气伤心也。”在临床实践中,施氏将麦粒灸多用于头部、四肢和皮肉浅薄之处,不管妇孺老幼体弱者,一般都能耐受。

以麦粒灸百会穴为例。患者采用正坐位,以双肘支撑于桌上,双手掌托下颌。取穴以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定位,其附近的凹陷处为百会穴,剪去穴位处少许头发,以75%酒精棉球消毒后置麦粒大小艾柱于穴位上,左手食指、中指叉开40度左右分别按压施灸部位两旁头发,用线香点燃艾柱。当患者感到灼痛时,用右手五指呈虚掌状以指腹轻叩穴位周围,以减轻施灸局部疼痛感。一般不到一分钟便可燃完一壮,每次以三壮为限。灸毕局部可涂少许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必要时可隔日再灸。施氏数十年的临床观察表明,麦粒灸百会[1],有升阳益气固摄之功,多用治气虚下陷之脱肛、肾虚不固之遗尿、清阳不升之头风等,效如桴鼓。

案1:刘某,女,41岁。2012年3月1日初诊。主诉头痛、头晕5天。患者数年前家中造屋时砖头从脚手架上落下,砸伤头部,头痛头晕时发时止,记忆力减退。曾经针刺治疗多次,稍减又复,后在我科诊治时改用麦粒灸百会,头晕头痛即止,已有1年多未发。5天前,头部不慎撞到木棒,再发头痛头晕,头脑空空然不知所措,食纳欠佳,睡眠尚可。就诊时观患者神识清,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语声轻,舌苔白、微腻,脉细弦。中医诊断:头痛。辨为气虚络阻,治疗当拟活血行气,升阳通络。先温针风池、风府,留针20分钟,再行麦粒灸百会,3壮。经麦粒灸后,患者即感头已不痛不晕,轻快如常人。嘱其如仍有不适,隔日再诊。后患者未再来诊治。数月后来诊治其他病时告知,头痛头晕一直未发。

按:头痛头晕多见外邪侵入经络,上犯巅顶,但该病人因外伤而致气血瘀滞,清阳之气受阻,发生头痛头晕。病程日久,气血亏虚,使脑海空虚,不耐外力撞击,原症又发。头为诸阳之会,百会乃百脉之会,贯达全身。有报道称[2]刺激百会穴可使脑血流明显增加。在百会穴施麦粒灸,能振奋机体阳气,醒脑开窍,安神定志,改善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从而起到祛邪止晕止痛的效果。

2 硫磺灸法

硫磺灸古已有之,宋代《太平圣惠方》中已有记载“其经久瘘,即用硫磺灸之”。清代《医宗金鉴》中记载的阳燧锭灸,也属硫磺灸的一种。该法具有表皮灼痛短暂,而热可深透患处的优点,对于筋痹之压痛明显者及酸麻畏寒之病,久针不已者为宜。

采用生硫磺45g,艾叶100g。将硫磺研细末,倒入坩锅中,加热使硫磺熔化,再加入艾叶汁水(艾叶浓煎,去渣后再浓缩至50ml左右),搅拌均匀,继续加热至艾水将干时,立即倒入平底的瓷盘内,冷却,收贮备用。治疗时,取药锭一片如麦粒大,一端用火微薰软,使粘于薄纸上,然后连薄纸置于压痛点上,点燃之,当患者感觉局部烫痛时,即用压舌板将火压灭、压紧,使热力深透患部,然后迅速拿开,压烫时间,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案2:孟某,女,33岁。2013年8月17日初诊。主诉左肘关节疼痛1年。半年前曾行“局部封闭”治疗3次,当时疼痛虽减轻,但用力劳作后仍感疼痛不已。当年农忙劳作后再发并日渐增剧,故来我院针灸科门诊行针刺治疗多次,疗效不明显。刻见左肘关节局部微肿,肱骨外上髁压痛明显,关节活动尚可。在左肘部压痛点处施以硫磺灸法。8月20日复灸1次,次日局部起小泡,症状明显减轻。8月27日三诊,因起泡处皮损未愈,嘱停灸1周,查体患者诉肘关节已活动自如,疼痛消失,仅局部尚有胀重感。症已近愈,未再灸治,予针刺舒筋活络而告愈。

按:历来实热之症用灸法,颇有争议。施氏认为,本案乃筋痹之症,局部微肿而热,属实属热无疑也,然亦可以灸法泻之而速愈,可见灸法之能泻实,不谬也。

3 药饼灸法

本法属于间接灸法,因其在艾柱与穴位皮肤之间隔有一块药饼进行施灸,充分发挥着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故名曰药饼灸法。根据选用的药物不同,有隔附子灸、隔蒜灸、隔盐灸、隔姜灸等,而施氏常用的是隔复方白芥子散灸。

药饼采用温阳活血、芳香走窜类药物研成细末,以生姜汁调成糊状后,做成1元硬币厚薄之药饼,置于穴上,先以穴位敷贴30分钟,待局部皮肤有温热感时,再在药饼上置一塔型艾柱高约1.2cm,底宽约1cm。点燃至尽,更柱再灸,连续灸3~5壮,每隔7~10天灸治1次,一般3~5次为1疗程,或视病情决定。本灸法因其具有火力温和、无痛苦之优点,患者易于接受,其覆盖的药饼组成药物之不同,选穴配伍之所异,适应症也因之而变化。施氏常用本法治疗哮喘、不孕症等虚寒性疾患,疗效卓著。

以哮喘病治疗为例。药饼制作选用白芥子、延胡索、生甘遂、细辛等药物,按适当比例研末,装瓶备用。治疗时,取复方白芥子散30g,用姜汁调糊制成药饼施灸。10岁以下儿童皮肤娇嫩,贴敷药饼1小时左右,不予艾灸;病程长、症状严重的患者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或增加艾柱壮数,以患者能忍耐为度。药饼取掉后用消毒干棉球将皮肤擦拭干净,再涂上少许绿药膏,以防皮肤起泡。根据病情,可连续灸治3年,以巩固疗效。治疗时间一般在夏季三伏日治疗,按初伏、中伏、末伏每期各治疗1次,初伏取肺俞、心俞、膈俞;中伏取定喘、风门、灵台、膻中;末伏取大椎、肺俞、心俞、膈俞。治疗时间以日中最好,间隔7~10天,共灸治3次。

案3:夏某,女,47岁。2010年7月19日初诊。患者主诉哮喘时作18年,起病因年轻时一次感冒失治而致每遇风寒及入冬后咳喘引发或加重。近3年来,前述症状加重,遇冷哮喘即发,喘息痰鸣,难以平卧,甚则昼夜不休,经久不愈,舌苔薄白而滑润,脉细弱。证属肺部虚弱,卫护不固,久病及脾,脾虚失于健运,痰生闭塞气道。守本法予隔药饼灸治疗。2011年7月18日前来复诊,诉去年灸治后,哮喘未发,且未患感冒,体质较前明显强健,为巩固疗效,再依上法施灸,随访至今未发。

按:哮喘是临床一种常见疾病,其临床特征是反复发作,大多发于秋冬季,春季次之。施氏根据《张氏医通》“夏日三伏,日中用白芥子涂法以治冷哮”的记载为出发点,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依照“冬病夏治”的治疗原则,创立“复方白芥子散”灸法,收到较好临床疗效。隔药饼灸法是综合了药物与穴位的双重功能,根据中医学“春夏养阳”的理论,夏季阳气在肌表,药物易散发、渗透诸穴,进而起到治疗的目的。笔者将本法应用于体虚易感冒、慢性鼻炎、慢性腹泻等虚寒性疾病,均有收到良效。

4 棉花灸法

以药棉为艾灸材料进行施灸,故称“棉花灸”,本法常用于带状疱疹的治疗。

操作时,从一团脱脂灭菌药棉中撕取极薄的一层,越薄越好,尽量均匀,不留洞眼和空隙。其薄棉大小、形状要求与患处大致相同,将之覆盖在疱疹上。以火柴点燃棉花一端,使棉花片迅即一过性燃完,此治疗过程患者稍有灼痛感。灸后,疱疹顶点会因此而变得焦黄,患者剧烈的疼痛感也会随之立即减轻。而且,因为棉花灸燃灸时间极为短暂,所以大多数患者都可忍受,灸后也无需特别处理。次日,多数患者疱疹颜色会变暗,水泡或消失或缩小,疼痛减轻,根据病情,可再灸1次,一般不超过3次。

案4:王某,男,42岁。2012年3月11日初诊。主诉:右上腹灼痛2天。查体见局部有两三簇红色疹块,表面有细小水泡,成带状分布。来诊时疹块已成簇向前延伸,疼痛逐渐加重,接触衣服痛剧。疱疹呈红色,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予棉花灸治疗,次日疼痛减轻,疱疹色变暗,复灸1次而愈。

按:带状疱疹,中医学称“蛇串疮”多为肝经郁火,湿热蕴蒸,侵淫肌肤所致。治拟疏肝泻火,清利湿热。据笔者临床观察,本病灸治越早,范围较小,其疗效也越好。如范围大而分散成几片,则需分部灸治。此外,带状疱疹在用棉花灸治疗的同时,还可配合针刺曲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以及服中药清热解毒泻火,则疗效更佳。

[1]罗开涛,沈来华,杨喜兵,等.百会穴麦粒灸为主治疗眩晕症5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1):827.

[2]赵宁侠,郭瑞林,任秦有,等.艾灸健康人百会穴对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7,32(4):252-254.

[3]施孝文.温针合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结肠炎[J].中国针灸,2002,22(7):447.

2016-11-28

嘉兴市医学重点学科扶持学科针灸学,编号:04-F-04

猜你喜欢
药饼施氏白芥子
施氏矿物同时吸附磷酸根和Cd(II)的研究
白芥子(李源恒)《人间有味是清欢》《暂放尘心游物外》
《辨证奇闻》中白芥子的运用规律探讨
六味地黄汤药饼在隔物灸过程中药饼量衰减变化的分析
Abstracts of Major Articles
灸疗药饼制备方法的研究
治咳嗽痰喘
施氏假单胞菌F4产黄曲霉毒素B1降解酶条件的优化
基于炮效关系研究白芥子镇咳药效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