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荟萃
教育的基础研究并不是要中学教师去研究华东师大、北师大教授研究的东西,教育学院研究的和大学研究的也应该不一样。
现在搞研究的人很多,论文很多但是缺乏基础研究。教师不研究教材,不研究儿童,教育研究等于自杀。比如,我们的儿童研究领域是受凯洛夫教育理论负面影响的重灾区,原因非常好笑,因为凯洛夫的政敌是一位儿童研究专家,所以儿童研究就成了当时苏联的资产阶级伪科学,我们就这样把历史的偶然完完整整地继承了下来。
再比如,对教材的研究,要从研究课标开始,新课程强调的是课程标准而不是课程大纲。课程标准是什么?一是成就标准,给每个年级制订达到什么高度的标准;二是内容标准,为了达到这样一个高度,选择所需要的内容;三是机会标准,达到怎么样的平台,用怎样机制手段达成。所以课程标准的高度和内容可以是不一样的,需要与时俱进。这种变化就需要我们校长教师们研究。
(《教育文摘周报》 2016年11月9日 钟启泉/文)
素养,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常指素质与教养。核心素养,指的自然是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素养。而教师的核心素养,也理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重要关切。
一是高尚的师德人品。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全体学生的关爱、对教育同仁的友爱。教师是“爱”的代言人,要成为一个好的传道者,就应该有自己的气质和风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高雅志趣、高尚情操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价值观念、敬业精神、处事态度去影响同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的家国情怀去影响社会。
二是娴熟的专业能力。表现为扎实的学术水平:具有广博的本体知识,对学科的深刻理解;精深的教研水平:对课标、考纲、教材、课改精神的把握,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等的深入了解;精湛的教学水平:重点难点的处理技巧,营造积极热烈的课堂互动,引发深刻有效的课堂生成等;高超的指导水平:引导志向、帮助学业、促进品格、发展人格。
三是良好的沟通能力。教师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主动与学生、与家长、与领导、与同事交流,用心沟通,善于倾听学生和家长的诉求,善于协调学校和社会的资源,积极赢得各方的理解与支持。教师还要认真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科学知识,善于研究家长、学生的心理。尊重、换位思考和共情是几个有益的原则。
四是强大的调适能力。在社会变革时期,多多少少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克服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失落感、负面情绪不能转移给学生的无助感、不被理解甚至受委屈的压抑感,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充满正能量的行为展示自己,始终相信未来的一切更加美好,始终坚守最初的选择。
(《现代教育报》2016年11月9日 林乐光/文)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家长融化在爱之中的教诲,是人生的第一课。价值观建设,应该成为“人生第一课”的核心任务。
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家庭价值观建设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要完成好这一核心任务,首先需要牢固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这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是中华儿女的心灵家园,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其次需要牢固树立高尚的道德风范。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铸就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进而实现“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此外,博大的仁爱之心、勤勉的乐学思想、勇敢的担当精神,都应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加强和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是新时期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面临的任务。完成好这一任务,首先要高度重视家庭价值观建设和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加快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与融合。同时要高度重视家风建设,把家风建设纳入社会建设的大系统之中;重视家长学校建设,把家长学校建设纳入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中;重视家庭网络建设,把家庭网络建设纳入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之中。父母要善于引导、疏导孩子适时、适度上网,防止其因痴迷网络,伤害身心健康,妨害学习工作。
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始于家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对于一个人品德形成、道德养成、价值观的培育和幸福人生的奠基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自觉地践行价值观建设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在青少年中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心”无声,既是当务之急、功在当代,也是百年大计、泽及后人。
(《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1日 翟博/文)
我们的很多孩子都可以轻易获得父母给予的一切物质资源,孩子们懒得动手、动脑去观察思考。电子游戏中,孩子缺少主动建构和探索性的创造,更不要说有实践经验的建设创想和想象。因为电脑和手机成为玩具,替代了过去的传统积木游戏和过家家,反而使我们的孩子们缺乏空间建设的经验,更没有机会进行社会性的角色模拟演练。于是,今天的孩子们呈现了太多碎片而庞杂的视觉感受,却没有直接经验积累,有时生存本领连动物都不如,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扭转今天孩子失去的能力,就要开启自然教育之门。“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儿童融入大自然,通过系统的手段,实现儿童对自然信息的有效采集、整理、编织,形成社会生活有效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真实有效的大自然教育,应当遵循“融入、系统、平衡”的三大法则。
从教育形式上说,自然教育,是以自然为师的教育形式。无论父母还是老师,更多地把孩子带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吧,让孩子做自然之子,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没有孩子不热爱动物,没有孩子不喜欢植物。在我们今天热火朝天的文学阅读里,更应该重视自然科学阅读。科学意味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同时,科学也处处与人的每一天发生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科学为孩子们打开奇妙的一扇窗,在这里我们观望世界、探寻丰富多彩的自然奥秘,同时,更清醒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科学发展人类社会、可持续得发展经济做出理性的判断。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更是下一代人代代相传的信念。为这样的美好的远景,我们值得去做一件事,那就是让孩子在自然的导师引领下,完成生命教育。
(《现代教育报》2016年11月11日 保冬妮/文)
李女士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发朋友圈,让亲朋好友为其孩子投票。从当月16日到20日每天都要投一次。几天下来,李女士已苦不堪言:不拉吧,孩子的排名就要嗖嗖往下掉;拉吧,每天朋友圈的好友不胜其扰。
这是某区“年度最具人气美德少年”评选,评选方式为:对本年度该区100名美德少年进行线上投票,按照票数从高到低,选取前10名。参与投票需关注该微信公众号,每天每个个人微信号可投10票,这也就是李女士需每天不停拉票的原因所在。
孩子能成为候选人,其优秀自不待言。但票数多就表示孩子品德高吗?何况投票人大多与候选人素昧平生。吐槽者一语中的:“投票页面上有赞助商家的广告,每天让大家给孩子投票,就是为了提高广告达到率。”
我们教育培养孩子,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看学生的实际表现,单靠亲友团投票,这样的假成功难道不是教孩子追求虚荣吗?
(《东方教育时报》 2016年11月14日 夏贺新/文)
在电影《哈利·波特》里,看到哈利·波特像个崂山道士一样撞向石头柱子到达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时,我简直要兴奋得叫起来。我们在这个世界呆久了,就忽略了那些通往另外一个世界的线索,那本来是我们童年时很容易得到的东西。
婴幼儿有自己的焦虑,也有自己应对焦虑的办法,他的理性是慢慢培养出来的。等他能理智地面对世界之后,心里的妖魔鬼怪消失了,魔法岁月也就结束了。J.K.罗琳所说的麻瓜世界,就是成人的世界。哈利·波特去魔法学校报到,实际上就是带着我们重返童年,让我们用魔法石见到亲人,有隐身斗篷可以藏匿。
哈利·波特是孩子心中魔法的集大成者。这个月,《哈利·波特和被诅咒的孩子》中文出版。人们希望看到这个故事得以延续,看到魔法成为一个传承,中年人和孩子都没有丧失想象力,可以借助时间转换器穿越时空。麻瓜的世界是无趣的,孩子们都会像大人一样变得理智和现实,而成年人不会相信自己也曾有漫长的魔法岁月。
(《新民周刊》2016年第43期 苗炜/文)
在日本小学里,体育课的被重视程度超乎人们想象,体育锻炼的目的也远不止给孩子一个强壮的体魄那么简单。日本学校的体育课要求,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各不相同。日本小学的“体育”,主要要求小学生们通过适当的运动经验来理解健康与安全,培养能贯彻一生的喜爱运动的资质和基础能力,并同时促进健康、提高体力,培养明快的生活态度。
因此,日本小学生们的体育课对不同年级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1—2低年级:遵守规则,重视协调性,通过各种运动游戏为今后先打下基础;
3—4中年级:增加了“保健”单元,在各类运动课程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讲义形式的课程,由老师给学生们讲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
5—6高年级:要求一定的纪录挑战。
日本小学的体育课,除了体操、跑、跳远、跳高、倒立,以及保护地垫上的跳跃、翻滚等等身体活动之外,还有跳绳、足球、篮球、棒球、排球、跳山羊、单双杠、呼拉圈、独轮车、自行车等器械或球类运动。
对于这些常规的体育运动,日本文部省根据各个不同项目,除了大方向的指导手册外,并没有特别硬性的达标要求,所以每个学校的具体目标会制定得不一样。
例如说跳远,学校并不硬性规定学生必须跳多远的距离,但要求做到每一次都能比前一次有所进步,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就好。我家小学生所在的学校,老师会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跳远纪录表”,学生们在每次上完跳远课后,记录下来每一次跳远的成绩,比上一次进步就好。因为这所学校认为:体育教育不能等同于“运动”,作为一种教育,“体育”最重要的是培养运动精神,而不断超越自己,就是一种运动精神。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6年10月21日 唐辛子/文)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我国中小学在三年内逐步开齐开足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在内的美育课程。世界各地中小学戏剧课是这样上的:
英国:用体验来加深理解
20世纪80年代英国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将戏剧教育列入学校正式课程,通过学生发挥想象力扮演剧中人物等方式提高语言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审美与人格发展。
英国著名戏剧教育家布赖恩·威举例说,如果有个学生问你“盲人”这个词的意思时,你可能这样回答:“是指看不见任何东西的人。”但这只能在知识上满足这个学员。相反,你如果回答说:“把你的眼睛闭起来,想法走出这间房间或这栋大楼。”那么你让他切身体验了瞎了眼睛的感受。
这样做,你不仅仅在知识上,而且在情感上给了他启发,或许你可在他身上注入能和盲人共鸣的感情。他就有可能记得并体会到做一个盲人所处的境地,培养与人共鸣的思想感情。
美国:把戏剧的功用发挥到极致
1994 年,艺术教育第一次被写进联邦法律,将戏剧教育正式纳入幼儿园至高中的教育体系中。并将戏剧作为一门独立的单科课程在中小学开设。
美国认为,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创作、排演的过程可以锻炼人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非常适合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美国的基础教育,就把戏剧的这些功用发挥到了极高的水平。
比如,美国戏剧与教育联盟公布的一份9至12年级的教学大纲,不仅涉及剧本写作、舞台表演、舞美设计、导演等各个方面,更涵盖了戏剧历史与文化背景分析、戏剧与影视等艺术形式的对比、戏剧批评以及对世界各个国家、民族戏剧的认识。每一部分包含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标明学生应该如何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些任务。
加拿大:重视教师培训
加拿大艺术教育家韦爱诗提出了“开发性戏剧”概念,认为戏剧在开发一个孩子过程中,至少能促进以下八种能力:感觉能力、运动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感情能力、精神能力、社交能力和知识能力。
因此,加拿大从小学到高中均有戏剧课。学校有专职戏剧教师和戏剧活动室,学生可每周去戏剧活动室活动二到三次。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许多教师利用戏剧帮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课。
鉴于戏剧对学生开发的重要性,加拿大对教师的培训非常重视,比如办多种形式的教师进修班;请戏剧教育家到教师的课堂里去,和教师一对一地合作一年;或者是一组艺术家进驻学校一段时间,协助搞出一个教学大纲来。
(摘自《全球中小学都在上的教育戏剧课,离你还会远吗?》一文,搜狐教育网2016年10月17日)
(本栏责任编辑 林 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