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毓华学校 倪红燕
品家乡美食 扬家乡文化
上海市毓华学校 倪红燕
上海市毓华学校是一所主要面向外来随迁子女招生的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我校现有队员1349名,其中上海市户籍队员仅8名,其余均为外省户籍队员,占全校队员数99%以上。队员的流动性强,每年转出或转入本校的队员约占全校队员数的35%。在前期的调查中了解到,我校外省户籍队员有60%以上不在老家出生。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所以约有50%的队员每年在春节期间跟随父母回一次老家。不足10%的队员每年回老家的次数超过1次。有的队员2年至3年回一次老家,有极少数队员,从来没有回过老家。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我校大队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何不流于形式而又有创意、贴近队员实际又受队员欢迎呢?我们针对队员的实际情况,以“美食”为载体,引导队员们知美食、品美食、颂家乡、爱家乡,帮助队员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引发队员热爱祖国的豪情,最终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看得见、做得到的行动。
由于多数队员生活在家乡的时候极少,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少有切身的体会,学校设计了小小调查表,请各位队员担任小小调查员,向自己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甚至亲戚朋友询问3个小问题。①我的家乡在哪儿?②家乡最著名的美食名称(填3个以上)是什么?③选1种或2种美食,介绍一下它的由来。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家平时只图吃饱。逢年过节,家长也只是简单地给
在中队交流调查情况时,大家边听边流口水,直呼一定要多回老家看看。韩晨晨队员说:“家乡的美食真的有爸爸妈妈说得那么美味吗?我多想回老家啊!痛痛快快地吃遍家乡美食。”王德阳队员说:“因为我在老家长大,所以老家的美食我都吃过。夏天,我和奶奶一起去街上买东西,每次都要让奶奶给我买凉虾吃。我特别开心。”熊春奇队员说:“我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家乡的菜吃起来,就可以感受到和家人团聚的温暖。我怀念着姥姥做的格拉条,多么想回家乡去看一看啊!”
在完成调查任务时,已经有部分队员通过网络对自己的家乡美食有了直观的认识。如何让队员们对自己的家乡美食有更直观、更形象生动的认识呢?我校借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导队员们回家看一看,课上议一议。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队员既为自己的家乡美食而感到骄傲,又惊叹中国的地大物博、南北饮食的巨大差异。更了解了人们为了增加食欲、保存食物,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制作食物、保存食物的方法,劳动人民的智慧让队员们心生敬佩。例如队员们通过纪录片发现,普普通通的莲藕因生长在淤泥中,人们只能采用人工采挖。虽然莲藕的价格不贵,但农民们对这一段段藕的珍惜,也引发了队员们对食物的珍惜。看到纪录片中挖藕人香喷喷地吃着自己挖的藕时,队员们明白了:中华美食百味香,香在其味,更香在自食其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大社会。好的地方美食也会遍地开花。各个中队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交朋友,除了了解小伙伴的性格脾气,不妨也去了解一下他乡美食吧!Let’s go!
队员们利用节假日呼朋引伴、走街串巷寻找小伙伴的家乡美食。安徽的队员在品尝“云南蒙自过桥米线”的时候,知道了什么是“云南十八怪”,更聆听到了“过桥米线”由来的传奇故事。通过寻访,队员还知道了四川小伙伴口中的“龙抄手”,其实就是广东小伙伴口中的“云吞”。更有队员一拍大腿说:“嗨,不就是馄饨吗!”引得大家大笑不已。话说回来,差不多的形,但各地的口味还是不同的噢!
在这样的身边美食寻访中,队员们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结下了更深的友谊。“晶晶,你下次到山西来,我请你吃更加地道、更加正宗的山西面食。包你吃得走不动路!”“好,我以后一定去山西!”
对家乡的了解不能仅停留在对美食的了解与品尝上,如何引导队员以家乡美食为载体,更深地了解家乡文化呢?
我们发现对于远离家乡多年的队员来说,平时大家说惯了普通话,要请他们说说自己的家乡话,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何不让队员们向自己的爸爸妈妈学几句家乡话,用家乡话来夸夸自己的家乡美食呢?
心动不如行动。一实践,多数队员们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怎么我们的家乡话就这么怪怪的呢?不顺口!”在中队大家一交流,还发现,山东口音多豪爽;四川话无卷舌音,还喜欢加一些“儿”“麻”之类的词;福建话大家听都听不懂,就像是外国话……对同一件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达方法。例如,武汉人把吃早餐叫做“过早”。广东人问:“ 你吃早饭了吗?”用方言讲就是:“你食左早餐未啊?” ……
为了让队员们对自己的家乡话有更感性的认识,我校通过红领巾广播,为队员们介绍全国各地的戏曲,例如华美京剧、质朴豫剧、明快黄梅、多彩沪剧、温婉越剧、活泼评剧、苍凉秦腔、吴侬软语苏州评弹……队员们一开始无厘头地笑,但随着认识的加深及回家后与父母的交流,队员们感受到了地方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家乡自信心。
那些原先并不经常吃家乡食品的队员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在活动中比较,在活动中体悟,这才发现原来就连自家饭桌旁的空气中都弥漫着家乡味。蒋始学队员原来热切地希望汉堡包、冰激淋就是自己老家武汉的美食,如今才咂出了武汉鸭脖香、辣、甘、麻、酥啊!用他的话说:“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啃啊!”
队员们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一个个成了家乡美食的小小宣传员。他们用自己的彩笔,画画眼中的家乡美食;也未雨绸缪,设计家乡美食节的LOGO。他们把自己的作品赠送给自己的邻居或老师,也有队员寄回老家,成为亲情沟通的桥梁。
在“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队员们以中队为单位售卖家乡美食,方便全校师生在短时间内更多地了解各地美食。有的队员早早地与自己的父母商量,自制家乡美食;有的队员和老师商量,从寻访过的店家那里预订了特色家乡美食;更有中队与食堂里的叔叔阿姨商量,一起现场自制家乡美食……活动当天,学校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部分队员举着自己设计的家乡美食LOGO,大力宣传;有的队员还捧着食盒,进行流动宣传售卖;售卖的队员们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顾不上自己先尝一尝……队员们既以自己的家乡美食为傲,也为中华美食狂。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人们的生活才能富足;只有保护各自的家乡文化,才能让中华文化五彩纷呈。美食并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
我校的“品家乡美食 扬家乡文化”系列活动还在继续。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和寻访,探寻家乡名人,了解家乡美景。
上海是外来随迁子女的第二故乡。引导队员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的美食和文化,更能激发队员爱乡爱国的情怀,只有热爱自己家乡的人,才能真正热爱他乡。通过活动,我们还期望队员们养成尊重多元文化的品格。不管他生活在哪里,他都会尽力为当地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