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耕,张文高,杨传华
·经验交流·
张文高教授应用疏肝解郁法治疗中青年心悸病经验
王元耕1,张文高2,杨传华2
介绍张文高教授运用疏肝解郁法治疗中青年心悸病的临床经验。分析心悸病肝郁气滞证、肝郁化火证、心肝血瘀证等的治疗原则、辨证思路及选方遣药,介绍张教授的经验方“丹栀逍遥方”,并通过临床验案明确其治疗思路与方法。应用疏肝解郁法治疗中青年心悸病取得了良好疗效。
心悸病;张文高;疏肝;解郁;中青年
张文高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名中医药专家,从事心血管疾病与老年病的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数十年,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治有丰富的见解和独特的经验,尤其是对于中青年心悸病,张教授从肝论治,运用疏肝解郁法治疗心悸病,收效甚著。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造成心悸的病因有许多: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或体虚劳倦等。其病位在心,又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本病主与西医的心律失常相关,主要是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或生理性室性早搏等;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者也不少见;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
中青年病人以心中悸动、惊慌不安为主诉,或因情绪波动,大怒之后诱发,以自诉平素脾气急躁,容易发怒为主要辨证依据,可兼见胸闷胁痛,善太息,纳呆,嗳气;女性可有经期前后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舌红,苔薄白,脉弦。若肝郁化火者可见面红目赤,口苦咽干,不寐,耳鸣,大便秘结,女子可有崩漏,舌红苔黄,脉可数。若心肝血瘀者可兼见胸中刺痛,舌暗,中有瘀斑瘀点,脉可涩。女子以肝为先天,故本病在中青年女性中较为多见。
对于肝郁气滞证,张教授以疏肝解郁之法为基础,治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 g,香附12 g,香橼9 g,枳壳12 g,川芎18 g~20 g,赤芍12 g。柴胡、香附疏肝解郁止痛,枳壳、香橼理气行滞宽中;又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故配伍川芎、赤芍活血行气以止痛。全方气药血药并用,符合肝体阴而用阳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配伍理气宁心之品。对于肝郁化火证,张教授自拟丹栀逍遥方疏肝清热,宁心安神。丹栀逍遥方:牡丹皮12 g~15 g,栀子12 g~15 g,柴胡12 g,白芍18~20 g,当归15 g,茯苓18 g,薄荷12 g,黄连10 g,莲子心10 g,葛根20 g,香附12 g。丹皮入血分,与栀子合用清血热,黄连、莲子心入心经,清泄心火,香附疏肝止痛,葛根健脾宁心,又现代药理研究,葛根素具有多种抗心律失常、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1]。
对于心肝血瘀证,张教授在疏肝行气的基础上,配伍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品,如当归、桃仁、红花、丹参、三棱、莪术、黄芪等。若心悸兼见体型肥胖,患有高脂血症的病人,在此基础上配伍活血化瘀,清热泄浊之品,如丹参、三七粉、决明子、荷叶、泽泻、生山楂、虎杖等。若有血压升高者,加用平肝潜阳,补益肝肾之品,如钩藤、怀牛膝、生龙骨、生牡蛎等。失眠者配伍安神助眠之品,如合欢花、炒枣仁。
病例[1],女,32岁,2015年5月25日来诊。主诉:心慌半年余,加重2月余。病人半年前于查体时发现窦性心动过速,未予系统治疗。近2月心慌症状明显。现症见:心慌,多于活动及情绪激动时多发,双手不自主颤抖,急躁易怒,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沉细数,律齐。处方:牡丹皮12 g,栀子12 g,柴胡12 g,白芍18 g,当归15 g,茯苓15 g,茯苓15 g,黄连10 g,莲子心10 g,葛根21 g,香附12 g,炒枣仁30 g,远志9 g,生龙牡各30 g,珍珠粉3 g(冲),香橼9 g。14付,水煎服,早晚各200 mL。
按:中青年病人生活与社会压力较大,负面情绪积郁,尤其是七情中的“怒”过极,容易影响肝的正常功能,如《寿夭刚柔篇》所言:“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肝失疏泄,肝藏血的功能受损,木郁乘脾,则脾生化无力,气血化源不足,心失濡养。病人肝脾功能失调,通过经络所及、五行相及,影响心的功能。肝郁日久生热化火,上扰心神,心神不宁则发为心悸。“木郁达之”,当治以疏肝解郁清火,予丹栀逍遥方,加炒枣仁、远志宁心安神,生龙牡重镇潜阳,珍珠粉安神定惊。
病例[2],男,37岁,2015年11月23日来诊。主诉:发作性心慌、憋闷5年余。病人5年前因压力大出现发作性心慌、憋闷,休息后可缓解,未系统治疗。现症见:发作性心慌、憋闷,劳累后加重,全身乏力,双下肢尤甚,眼干眼涩,胃胀,易嗝气,反酸,无呕吐。前额及两侧头痛,伴眼胀痛,耳鸣。纳可,眠差,不易入睡,睡易惊醒,二便调。舌暗,苔薄白,脉沉弦滑。血压141/82 mmHg,心率85次/min ,律齐。近期查体:中度脂肪肝,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胃炎。体型肥胖。处方:柴胡12 g,香附12 g,香橼9 g,枳壳12 g,川芎20 g,郁金15 g,丹参30 g,三七3 g(冲),黄芪30 g,女贞子18 g,制首乌12 g,决明子12 g,荷叶12 g,泽泻30 g,生山楂20 g,虎杖12 g,合欢花15 g,炒枣仁30 g,莲子心9 g。14付,水煎服,早晚各200 mL。
按:张子和云:“怒气所致,为呕血,为飧泄……为胸满胁痛,食则气逆不下,为喘喝烦心……”《灵枢·经别》载:“足少阳之正……合于厥阴;别者……散之上肝,贯心。”足厥阴肝经与手少阴心经通过足厥阴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相联系;又有《医贯》云:“凡脾、胃、肝、胆……各有一系,系于心包络之旁,以通于心。”故二者又在胸中相交,且二者连系于目系。病人素体肥胖、压力过大,郁怒伤肝,肝气不舒,除可见上述心悸之证外,尚可横逆犯胃,故胃胀,易嗝气,反酸;累及少阳、阳明二经,故前额及两侧头痛,伴眼胀痛,耳鸣;心神不宁则眠差,肝魂不安则睡易惊醒。《薛氏医案》曰:“肝气通则心和,肝气滞则心乏,此心病先求肝,求其源也。”该病人在肝郁气滞基础上,兼有血瘀、痰浊,以疏肝解郁理气之品为基础,以川芎、郁金、丹参、三七、生山楂活血化瘀,以泽泻、虎杖逐瘀利水,引火下行,以合欢花、炒枣仁安神助眠。
病例[3],男,54岁,2016年6月21日来诊。主诉:心悸、胸闷20余年。病人述心悸、胸闷20余年,与情绪有关,受刺激及生气时加重,心虚胆怯,头胀,无胸痛,行心电图检查无异常。纳可,口干,眠差,难以入睡,二便调,舌淡暗,有裂纹,苔薄黄,脉沉弦细。血压160/109 mmHg,心率81次/min,律齐。处方:柴胡12 g,赤芍12 g,川芎18 g,郁金15 g,香附12 g,香橼9 g,枳壳12 g,合欢花15 g,炒枣仁30 g,石菖蒲12 g,远志12 g,钩藤30 g(后入),怀牛膝15 g,川连6 g,莲子心9 g,玉竹12 g,玄参12 g,生龙牡各30 g。14付,水煎服,早晚各200 mL。
按:病人肝郁化火灼伤血脉,阴血暗耗,加之气血不行,于肝郁的基础上可形成瘀血,形成心肝血瘀之证。肝阴亏耗,阴不敛阳,肝阳上亢,则头胀,血压升高。此病人病机虚实错杂。张教授在疏肝解郁的基础上,加赤芍、川芎、郁金活血化瘀;合欢花、炒枣仁、石菖蒲、远志安神定志,宁心助眠;钩藤、生龙牡平肝熄风;怀牛膝补益肝肾,玉竹、玄参滋养阴精,虚实并治,共奏疏肝平肝,活血熄风之功。
[1] 刘敏,张培影.葛根素研究应用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10:674-675.
(本文编辑王雅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573916);泰山学者岗位建设项目(No.2012-55)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杨传华,E-mail:176244467@qq.com
信息:王元耕,张文高,杨传华.张文高教授应用疏肝解郁法治疗中青年心悸病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5):1936-1937.
R541.4 R256.2
C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5.043
1672-1349(2017)15-1936-02
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