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视窗
生物标志物指导的治疗能否更有效地改善HFrEF患者结局
目前,尚不清楚在高危的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中,与标准治疗相比,以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为指导的治疗策略能否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JAMA杂志上近期发表的一项最新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GUIDE-IT研究就此进行了探讨。
研究共计于2013年1月16日~2016年9月20日,共计从美国及加拿大45家临床中心入选894例既往有心力衰竭(HF)病史、发病前30 d内钠尿肽水平增高的HFrEF患者(平均年龄为63岁,女性占32%,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25%,平均NT-proBNP水平为2653 pg/ml),将其随机分为NT-proBNP指导的治疗策略组(n=446)与常规治疗组(n=448)。前者根据NT-proBNP指导HF治疗,NT-proBNP的控制目标是<1000 pg/ml;后者按照已发布的现有指南进行HF治疗,重点强调的是经证实的神经激素治疗,常规治疗组不鼓励进行NT-proBNP的连续监测。
中位随访15个月发现,常规治疗组与NT-proBNP指导的治疗组主要终点事件(首发HF住院或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发生率并无差异(37% vs. 37%,校正后HR=0.98,95%CI:0.79~1.22;P=0.88);心血管死亡率亦无差异(12% vs. 13%,校正后HR=0.94,95%CI:0.65~1.37;P=0.75)。此外,两组患者的次要终点(全因死亡率、总HF住院、存活时间、非心血管住院、不良事件等)及NT-proBNP的降幅也无显著差异。
上述结果提示,对于高危的HFrEF患者而言,与常规治疗策略相比,以NT-proBNP为指导的治疗策略并不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结局。鉴于该研究中受试患者的NT-proBNP水平较高,提示其更多处于HF进展的晚期阶段,故可能相对难以从治疗中得到获益。未来,有必要对该研究进行事后分析,以便未来更好地设计有关急性HF的临床试验。
(转自《国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