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实效的策略

2017-01-12 17:10李晓航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实效的策略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提问语文课堂

李晓航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实效的策略

【摘 要】学讲教学方式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先学和质疑问学,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更有针对性、引领性和启发性,让学生的思维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让学生的讨论有助于突破重难点,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一项教学艺术,值得我们好好商榷。

【关键词】语文;有效;课堂;提问

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没有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学讲教学方式的核心是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重视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引领性、启发性和创新性,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拓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其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培养小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问要紧扣教学内容、有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规划出一系列的课堂提问,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去解答这些问题。例如:在教学《夜晚的实验》时,可以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蝙蝠的哪种表现引起了斯帕拉捷的探究兴趣呢?他是怎么设想的呢?”“斯帕拉捷做了分别做了几个尝试?他探究出蝙蝠飞行的奥秘了吗?”“请你概括一下斯帕拉捷是个怎样的科学家?”这样几个问题很有针对性,问到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让学生循着这样的几个问题走进文本,细读课文圈点划注,要给学生以思考和讨论的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切感悟。这样一来,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有目的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能达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的意识、对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有很大帮助,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美好品质。

二、提问要注重思维定向、有引领性

学讲方式提倡的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也并不是学生的随意思维发散和想哪说哪,教师要洞察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散乱的特点,设计出一些有引领性的问题,要能定向学生的探究点和思维度,让学生围绕教学主线来自由发挥,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表达。例如教学《卢沟桥烽火》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提问:“‘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局势?卢沟桥有着怎样的战略地位?”“找出卢沟桥事变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事变的经过”“找出描写日军惨败和我国军民英勇杀敌的词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卢沟桥事变有着怎样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由此作为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思考和探究,他们的思考和讨论也就有了方向和目标,有利于理解卢沟桥事变前后的社会背景和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感受到我国抗日军民的英勇顽强和爱国热情。对于整体理解课文主题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好的导向性和引领性。这样的问题对于高效课堂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三、提问要层层相扣,有启发性

学讲方式鼓励小学生质疑问学,质疑问学一般是用来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让同学们合作讨论,师生共议来解决。但是一些小学生的提问是某个词语的解释或是对故事情节的发散,问题过于简单或是没有多少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围绕课文所要突破的重难点给予启发性的提问。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文中写到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是需要探究谈论的难点,而小学生的质疑问学中很难能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通过课文的学习,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日本小姑娘的善意和仁慈是一种什么心肠?”“当40年后,美穗子一家和聂将军在北京饭店相聚时,经过媒体报道,日本人民会不会很感激聂将军啊?”“我们设想:如果聂将军出访日本,他会不会收到日本人民的热情欢迎和盛情款待呢?”,通过这样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展开讨论,也就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日本人民和日本侵略者不同,聂将军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两个日本孤女,体现了他的至仁至义,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所以,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和“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样通过层层推进的启发性提问,有助于小学生的正确思考,他们也能学会一种分解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四、提问要拓展延伸,有创新性

小学课文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所设计的知识面也相对单一,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要求学生马上回答,可以给小学生留出一些时间,让他们通过读书、网络查询或是利用节假日走访调查等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例如教学《最后的姿势》之后,可以让学生搜集汶川大地震中英雄人物的典型事迹讲给大家听。进而延伸到对“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清洁工”的故事收集,大家都来讲出一个故事,共同感悟人间的真善美。在教学《牛郎织女》之后,可以让小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故事,把这些故事分享给大家,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让小学生从文章内容情节、思想感情,以及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等等方面来抒发心理的感受。也可以试着对故事进行改写和仿写。请把你们最想说的和最想做的写下来。 这样的课文问题,能有效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热情,积累社会正能量,有助于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提升。

总之,学讲方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到教学组织者和引领者作用,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充分挖掘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用精巧的提问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问题设计要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来拓展提问,注重对小学生的情感熏陶和潜移默化,用精巧、灵活的提问打造出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踊跃发言的课堂教学氛围,收获高效课堂效果。

猜你喜欢
提问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