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艳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农村学生在课堂上大都不太愿意表达。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就要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创造合理、有效的说话途径;开创多种多样的评价途径。
【关键词】农村学生;语言表达;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深深感到农村学生大多在语言表达方面是非常欠缺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构建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表达
由于受思维局限,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经常语意表达不清。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创设氛围,触发他们灵感,激发他们说话欲望,使课堂成为师生平等交流的舞台。
(一)民主平等,搭建表达的平台
在执教《詹天佑》一课时,我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尝试用粉笔画出“人”字型线路,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我请了一位没有举手并低着头的孩子,当时学生们就开始小声议论了,“老师,林汉民很笨的,他肯定不会!”“我们数学老师从来不找他回答问题!”……果然,林汉民在黑板上琢磨了半天,也不知从何下手,甚至画了一个完全倒过来的,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大笑。顿时,吵嚷起来,场面有些失控,然而我没有让这个孩子难堪,赶紧对大家说:“林汉民不是不会哦,他只是想考验考验你们。”随即引导同学们将“人”字形的画法说了一遍,在此同时帮助林汉民根据大家说的一步步地画下去。错误在此绽放了光彩,自信在此得到了保护。
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与表达能力存在差异,要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更改的时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友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开放和谐,营造表达的氛围
开放课堂,让学生自己表演、自己创造表演道具、自己设计旁白,不受教师经验的局限,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发学生“说”的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灵感涌动的空间。
如在一次语文教研组活动中,我执教《螳螂捕蝉》一课,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寓言故事时就运用了“放”的方法,让学生自我尝试、自主创造、合作探索。我先请了两位同学上来做准备分别演吴王和少年。在两位同学准备同时,下面的同学随着教师的提示要求,结合文本及课本上的插图,展开想象,把自己当作这一情景剧的导演,给台上的“小演员”创造表演道具、设计旁白、指导动作。这样自由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促进了知识的生成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精酿提问内容,让学生能够表达
教师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准备一些说话的练习,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每堂课都得到必要的锻炼。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农夫的心理感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从这一段文字中,读懂了什么?结果学生并不知道怎么回答。经过思考,我发现自己设置的问题太笼统,不利于学生的回答。如果把问题设计成:读完这段文字后,你眼前浮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农夫,能模仿他一下吗?那么学生就容易抓住方向回答问题了。
三、教会表达策略,让学生善于表达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通过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规范性表述能力的指导,使学生对语文善于组织语言,还能准确、规范地进行表述。如教学语文课文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们通常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部分老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将这类问题语言表达策略教给学生的话,就会变得简单起来。教师在问题提出后,给予学生明确的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什么人做什么事。这样学生就能抓住关键点,准确、规范地进行表述了。
四、运用多种评价,使学生想表达
(一)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审视
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活动中自觉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必须给学生必要的鼓励。而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就是提升学生心中对自我的认同感。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自评自打分”这样一种评价方法:学生在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根据同学以及老师共同给出的评分标准,给自己的回答打个分。通过打分的过程,发现自己在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过程中的优缺点。渐渐地形成一种自我评价和自我审视的习惯。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能够较为客观地认识到自我的优点和不足了,给自己打的分数也越来越高了,也变得更加自信了。
(二)强化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互鼓励
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我们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通过评价,使答错的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更正欲望,评价者产生一种求变、求异、与众不同的欲望,最终将一个个错误变成他们通向成功的铺路石。
总之,农村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表达技巧的训练,让农村孩子也能够准确、清晰、完整的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心中所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林崇德.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