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停歇的思维
——记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2017-01-12 10:59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6年8期
关键词:储蓄经济学理论

●本刊编辑部

不曾停歇的思维
——记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本刊编辑部

198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意大利籍美国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安尼,以表彰其在储蓄生命周期假说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在回顾个人对经济学发展的贡献时,莫迪利安尼曾经说过,他喜欢与时代主流背道而驰,挑战当时所谓的正统。正因如此,他才在经济学领域独树一帜,提出了“人的消费是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广泛应用。除此之外,他还对金融市场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他人合作提出了著名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罗马大学法律学士,新社会研究学院社会科学硕士,先后执教于新社会研究学院、伊利诺斯大学、卡耐基理工学院、西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曾任美国经济计量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美国金融学会会长以及国际经济学会副会长等多个社会职务。一个意大利人,却因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离开故土,成为美国公民;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却立志学习经济学,最终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成为享誉国际的经济学家。他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涉及宏观经济理论、货币理论和金融理论,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首创的“储蓄生命周期假说”为考察国民储蓄方式中的个人行为模式提供了一个微观经济基础。莫迪利安尼的一生,虽跌宕坎坷,却也精彩传奇,本期大家将为广大读者介绍这位诺奖得主,走近他永不停歇的思维,一窥其成为经济学家的演化之路。

被战争改变的命运

1918年,弗兰科·莫迪利安尼出生于意大利的罗马,犹太人。他出生的那个年代,正是世界风云变幻莫测的时代,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大陆酝酿、发酵,这些情形伴随着他的整个年轻岁月,成为莫迪利安尼记忆深处最难忘的时光。

虽然社会大环境很糟糕,然而幸运的是,莫迪利安尼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则投身社会工作成为义工,在家人充满温情的关爱和保护下,他度过了自己美好的童年。虽然学习成绩中等,但莫迪利安尼得以进入当时意大利最好的高中就读,那所高中以产生了诸多神职人员而著称,整个校园风气显得严谨、神圣,莫迪利安尼在那儿受到了心灵的熏陶,对他的思想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离高中毕业还有最后一年的时候,莫迪利安尼尝试跳级,他想提前进入大学。没想到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居然成功了,他比同龄人提早两年开始大学生涯,成了一名17岁的大学生。尽管如此,在挑选专业以及确定将来的职业时,莫迪利安尼却没有一点儿想法。因为父亲职业的关系,家人希望他能够学习医学,但是出于对鲜血的恐惧,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转而进入罗马大学法学院就读,选择了法学这一当时最流行的专业。虽然学习法学有很好的前程,但是对于莫迪利安尼来说,法律方面的课程相对简单,而且他的兴趣并不在课程上,因此就经常逃课利用自己懂得德文的专长帮助一家公司翻译文章,其中就包括一些经济学的文献。

一个偶然的机遇,莫迪利安尼参加了国内一项论文竞赛,并且出乎意料地获得经济组的一等奖,评审委员会认为,他在经济学方面有特殊的才能。获奖以及专业人士的肯定,给了当时尚无职业方向的莫迪利安尼很大的鼓励和信心,于是他开始尝试向经济学方面发展,并且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成为经济学者。按当时的专业归置,莫迪利安尼所在的大学经济学系隶属法学院,课程设置单一,现代经济学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于是他听从一些意大利经济学者的建议,开始自行研读经济学文献。

1939年,也就是在他学习经济学一年之后,作为犹太人的莫迪利安尼因欧洲政治形势急剧恶化而不得不中止自己的学术研究生涯。当时纳粹主义横行,法西斯政权当道,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欧洲上空,白色恐怖弥漫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无奈之下,莫迪利安尼选择离开自己的故乡,跟随未婚妻一家前往法国,在那里,他重新开始了自己未竟的学业。然而令他失望的是,法国的大学教育水平甚至比不上意大利。莫迪利安尼只能利用之前的老办法,抓紧一切时间到图书馆自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的学业缓慢艰难地往前推进。当年5月,他在法国迎娶了自己的妻子,这在莫迪利安尼看来是自己人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8月份,莫迪利安尼在大战爆发前回到意大利,顺利地通过考试,获得罗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然而战争的阴云很快波及法国,莫迪利安尼跟随妻子一家再次迁徙,于1939年9月到达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即爆发。

二战的爆发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这其中就包括莫迪利安尼,一场影响全人类的战争,成为他经济学家演化道路上最浓墨重彩的时代大背景,使他的人生轨迹由此易辙。

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

抵达美国之后,为谋求生计,莫迪利安尼开始出售一些意大利文和其他外文书籍。然而即使生计艰难,对经济学的热衷使他依然想要继续在此领域的学习。

幸运之神再次光顾,莫迪利安尼获得了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的奖学金,而且他遇到了对自己学术生涯影响重大的良师益友——经济学家马尔夏克。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马尔夏克建议莫迪利安尼钻研数学,因为只有拥有牢固的数学基础,才能在经济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莫迪利安尼接受了他的建议,开始选修数学及统计学方面的课程,事实证明,这些知识使他获益匪浅,对他的经济学研究也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除了学业之外,热心的马尔夏克还在生活方面尽可能地为这位经济窘迫的学生提供帮助,在他的介绍下,还是一名研究生的莫迪利安尼在新泽西妇女学院谋得教职,暂且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使其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学研究。

此时的美国已经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成为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凯恩斯理论也成为经济学者讨论的中心议题。莫迪利安尼也参与了这场讨论,并且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1944年,他获得新社会研究学院的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并在《经济计量学》上发表《流动性偏好以及利息与货币理论》一文,将凯恩斯经济理论与古典经济学统一起来,指出稳定市场的主要工具应该是货币政策,而非财政政策。这个观点在当时的经济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赞同和认可。因为这篇文章,莫迪利安尼在经济学界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当时知名的经济学者之一。

1946年,莫迪利安尼获得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之后他受到哈佛大学的邀请,当时,该校的经济学系声名在外,在全美无出其右者,到哈佛任教对莫迪利安尼来说无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然而在与系主任进行交谈之后,莫迪利安尼最终决定放弃哈佛的教职,他对系主任冷漠对待外籍学者的态度深为不满。两年后,他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高额的奖学金,这份收入足以覆盖他们一家的开支,因此莫迪利安尼选择离开纽约到芝加哥,不久他又接受了伊利诺斯大学一项研究计划的主任职务,其学术研究生涯也随之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参与伊利诺斯大学研究项目的过程中,莫迪利安尼学到了关于预期因素与厂商规划的一些基本观念与想法,对他以后的经济学研究有很大贡献。1949年,因为在经济学领域声誉日隆,莫迪利安尼荣膺计量经济学会的会员,次年荣升伊利诺斯大学教授,一切看起来一帆风顺。直到1952年,麦卡锡主义进入大学校园,伊利诺斯大学内部发生争吵,莫迪利安尼被迫离开,到卡耐基工学院任教。

欲攀高峰,先架云梯。虽然在伊利诺斯大学工作时间较短,然而这几年对莫迪利安尼来说,是他卓有成效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除了形成自己的研究思维之外,还找到了以后进行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命题,为他一步步迈向经济学领域的最高荣誉铺平道路。

两大贡献奠定经济学“江湖”地位

在伊利诺斯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莫迪利安尼参加了一场以储蓄为主题的研讨会,但当时会议发表的论文令他极为失望,于是他开始了自己关于储蓄的思考。

其实在凯恩斯缔造的经济学理论王国里,很早就出现了关于储蓄的观念。凯恩斯的支持者认为,储蓄由所得决定,即所得增加时,储蓄所占的比重也会随之增加。对于这种观点,莫迪利安尼表示质疑。二战后,欧洲经济开始复苏,带动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好转,毫无疑问,人们的收入将会增加。如此一来,按照凯恩斯关于储蓄的理论,人们储蓄的比率将会越来越高,那么,到底有没有那么多的投资机会来吸收这些储蓄呢?鉴于自己的怀疑,他开始了关于储蓄的研究,试着证实储蓄率持续增长是不现实的,它有一种周期性的特征。经过深入的研究,莫迪利安尼终于发现,在特定的时期内,个人所得对储蓄的影响很小,而个人所得相对于其惯性水准的比率,对储蓄的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莫迪利安尼提出了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将个人一生的储蓄与财富融入经济学理论研究之中。在莫迪利安尼的假说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并开创性地将人有限的一生划分为依赖、成熟和退休三个阶段,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人的储蓄情况是不同的,呈现出波状起伏的形态,类似于驼峰的形状。

除此之外,他还将研究的视野从个人家庭扩展到整个经济体系。通过研究,莫迪利安尼发现,在不同的国家里,虽然个人的生命周期行为相同,但不同国家的财富总数却相距甚远。因此,他又得出了国家总体储蓄的决定因素取决于经济增长,而非所得。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越快,那么其储蓄也会越高,反之,则储蓄越少。

很快,这一假说在经济学领域引起轰动,并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他对经济学理论所做出的最突出的贡献,也成为他日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原因。

除了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安尼对经济学发展的另一重大贡献也广为人知,即他与美国经济学家默顿·米勒共同提出的公司资本成本定理,即著名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

在卡耐基工学院任教时,莫迪利安尼的研究兴趣转移到企业经济学领域,1957-1958年,莫迪利安尼还成为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此间,他与默顿·米勒合作,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值、企业财政与投资理论》一文。文章提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分析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新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投资决策理论,即在没有税收和完全财政政策的前提下,企业的平均资本值依赖其资本结构。与传统的关于投资与公司资本的观点相比,莫迪利安尼与米勒的理论见解独到,一经发表即刷新了人们在这一领域的故有认知,“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除了在学术界产生强烈反响之外,还引起了企业家们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如此持久,以至30年之后仍未平息。这一时期他的研究依然富有成效,发表了《论社会事件的可预测性》等颇具影响力的论文。之后,莫迪利安尼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访问教授,除了有一年时间在西北大学之外,他一直在那里继续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从未停歇。直到2003年9月,莫迪利安尼坎坷而又精彩的一生走到终点,那智慧的头脑才停止了思考。

作为一个后凯恩斯主义者,莫迪利安尼坚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观点,在消费理论和投资理论两个方面发展了凯恩斯的学说,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尤其在宏观经济理论、货币金融领域写下属于其个人的精彩华章,成为二战后世界最知名的经济学家之一,也奠定其经济学江湖地位。在很多人眼中,莫迪利安尼是集三种身份为一体的人物——他是有着独特丰富智慧成果的凯恩斯经济学家,同时还是一位睿智卓越的著者,其思想观点在14本著作与200篇文章中均有体现;他还是一位能令学生着迷的演说者,其富有创造力的思维火花终其一生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种光芒也体现在他晚年的一次演讲中,尽管演讲时莫迪利安尼已近70岁,但那种对经济学研究的热情依然不减——

“我期望未来能继续扮演挑战正统的角色,但是我不愿对未来的方向作过多的思考。我只愿顺其自然,一遇到有趣的事情,能随时准备妥当而投入其中。”

作为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一位国际巨匠,莫迪利安尼的思想理论依然影响着后来人,而更富启迪意义的是他一生对经济学的热爱以及在事业和生活中始终洋溢着的激情与想象。斯人已去,思维却不曾停歇。■

(本栏目责任编辑:阮静)

猜你喜欢
储蓄经济学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简明经济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