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艳利
从阅读经典中寻找生命品级攀升的缆绳
文/张艳利
——马丁·路德
经典阅读是民族文化传承、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载体,是后人追索文明滥觞的支点。何以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曾辉煌荣耀却终湮灭于荒烟蔓草间,何以中国文明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因为文字的传承在炎黄子孙的身上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经典的绵延把民族意识融入了血脉,经典使我们扬弃地继承了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批判地吸纳了其它文明最优秀的思想成果,从而站到了人类文化成果的最高峰。
阅读经典是照亮晦暗不明的历史档案馆的明灯,通过文字的记载、叙述与说明,使人类的知识、思想、情感和文化跨越历史的长河,形成了文化传承的绵延纽结。阅读经典,让我们跨越时空同伟人倾心交谈,聆听智者的谆谆教诲,感受先贤的智慧光芒,让我们的思想日益睿智豁达,心灵逐渐丰盈圆润,生命品级不断得以攀升。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承德市中心医院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触角已伸展到人类生存的各个时空维度,互联网、物联网、网络教育、大数据乃至人工智能正改变和颠覆着我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已成为稀微的生活方式和奢侈生存状态。曾有外院同行问我:“在信息化时代,做为一个医疗单位,你们为什么那么提倡、推崇阅读纸质书籍……”我未曾刻意思考过这个问题,同行偶或提出的疑问,让我渐入对经典阅读的沉思……
每到周末,只要没有特别的工作任务,我一定会在午睡后独自穿过熙攘的人群、喧嚣的街道徒步去图书馆。在那里,每一个人都敛容屏气、轻手蹑脚,宁静和肃穆中蕴藏着“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仰视与庄严。徜徉于一排排林立的书架间,在熟悉的位置轻轻抽出一本熟悉的书籍,走进偏居一隅的“文宝斋”,在那里,从檀木香盒中飘散出的菩提香气氤氲于笔墨纸砚间,清馨而神秘,消弥了所有的商业气息……如惯往一样,从“文宝居士”手里接过一杯清茶,回以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层层揭开时空的帷幕,与伟大的心灵对话,与智慧的头脑同行,从阅读经典中寻找生命品级攀升的缆绳。
图书馆,不应是一个城市一处冷僻的建筑、一个标志性文化符号而已,也不应是文化垃圾旋涡中一处避风的孤岛,而应是人类以文化名义聚合在一起的魅力空间,应是与生命血脉相连值得仰望的构建,应是城市高贵与民族高贵的存在。
数据时代信息的爆棚,阅读技术、方式和内容的改变,使图书馆的存在与转型处于尴尬与困难的境地,使我们再没有耐心手捧一本纸质经典去感受那份厚重与庄严。据2017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权威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4.65本,电子书阅读量3.21本;报纸人均阅读量44.66期(份);期刊人均阅读量3.44期(份)。图书馆少有人问津,我们变成了寂寞而不高贵的“手机控”,沦为了唯命是从的阅读奴隶,把时间和生命葬送于浩瀚的信息海潮。我们再无法理解阮籍和孙登在广武山用“啸”完成的天乐开奏般的心灵对话,也无法把持住在时空的流转中使生命品级得以攀升的缆绳。信息碎片的丰腴,使我们因缺少选择而迷惘,因缺少营养而羸弱。信息垃圾的泛滥,使我们无法以干净的身心面对山河大地和历史人生,无法以纯粹的灵魂完成与精神大师心理人格的同构。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的身心,应该重新回归图书馆,我们的双手,应该重新抚拭纸质书籍,我们的双眼,应该重新凝视经典……
无需讳言,在现行的医学教育体系下,经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匮乏,使医者无法真正仰视和理解生命,在平视与俯视中与医学的本真渐行渐远。医者在心灵和肉体的疏离中精神变得彷徨,在技术与人文的割裂中脚步变得踉跄。
从对疑问的沉思中回醒过来,电光石火间我领悟了医院提倡、推崇阅读纸质书籍的初衷,深刻理解了医学人文经典“润物细无声”的底蕴。作为国家医学人文培训基地和河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我院不懈探索从阅读经典中寻找生命品级攀升的缆绳。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题授课前进行医学人文经典“晨读”:精选、复印《中国医学人文》经典文章,专业授课前由授课教师带领全体学员进行“集体、站立式”朗读。起承转合形成的旋律,有如梵琴拨响,抑扬顿挫汇成的洪流,有如金戈铁马,涤荡着身心,震撼着灵魂。这是经典的魅力,这是人文的力量,这种魅力与力量让医者找到并把持使生命品级得以攀升的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