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弥留之际

2017-12-14 08:08徐月芬
中国医学人文 2017年11期
关键词:病房意愿医护人员

文/周 见 徐月芬

患者弥留之际

文/周 见 徐月芬

这是一名中年女性,晚期癌症患者。因全身多脏器转移,患者逐渐进入意识模糊状态。当患者意识清醒时,家属曾征询过患者本人意见,患者表示不愿回家,要留在医院抢救,但痛苦时也曾流露出想安乐死的念头。见患者极度痛苦,患者家属心痛不已,曾签字放弃抢救,并告知医护人员要按当地风俗留一口气带患者回老家。8月6日患者病情又复加重,生命体征不稳定,晚6时许,患者发生呼吸急促,面色发绀,血压、氧和持续下降。此时,家属果断决定放弃抢救,要求拔除患者身上所有管子,立即带患者回家。家属履行了签字手续后,经值班医生同意,两名当班护士开始拔除患者身上的胃肠减压管、胸腔引流管、导尿管等,大约有七八位家属围着患者又哭又喊,并大力脱去患者身上的病人服,强行为她换上寿衣。就在大家手忙脚乱时,患者突然死死拽住吸氧管,另一只手抓住她的父亲,已经说不出来话的她用瞪大的眼睛、喉头的鸣叫对她家人的行为进行反抗。此时,病房门口也聚集了很多其他患者、家属,大家都面露恐惧之色。最终,家属放弃了带患者回家的打算,遵循患者意愿留在医院,但不再采取积极抢救措施。患者在用了镇静剂后渐渐安静进入弥留状态。但此事对医护人员和周边的患者与家属都引发了心灵深处的思考:面对死亡,我们该如何从容应对?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地方风俗让家属坚定不移地要留一口气带患者回家,却不惜违背患者本人意愿。此案例突显了国民死亡教育的缺失。

死亡教育,医护人员应该首先补上这一课,进行临终关怀和宁养理念的系统学习,提高医护为濒死病人及家属提供帮助的能力,并做到良好的自我排解。

死亡教育理念更应作为向社会健康宣教的内容之一。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要对临终患者的家属做好劝解与开导,遵循患者的意愿。做好亲属的心理疏导,陪伴患者共同正确地面对死亡。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

医院应开设专门的临终关怀病房,尽量给患者安排单间病房。一切处理原则都应围绕如何让患者人生最后的这段路走得容易些——如何保证她走得安详,而且治疗方式与她自己的意愿相吻合。让患者有尊严地、从容地、平静地面对死亡来临。舒适护理是生命末期医疗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就是防止,或者至少尽可能缓解临终前所遭受的痛苦,同时尊重她自己的愿望。即将离世的人所需要的护理包括四个方面:身体上的舒适、心理和情绪安慰、精神需求以及实际事务。

当患者意识清醒时,病房保持安静,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最想见的人,做最想做的事,等等。当患者进入昏迷状态后,给患者创造安宁、祥和的环境,保持身体清洁,给予无痛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应避免面孔冷漠,态度、语言生硬,操作粗鲁。即使是临终抢救时仍应注意患者隐私保护,避免其他人围观。同时也可以避免不良情绪影响其他患者。放弃抢救时的处置,也应该先精确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再轻柔地撤去医疗措施。本案例中医护没有精确评估患者的状态,让患者在依然存有意识状态的情况下接受残忍的现实,导致患者情绪失控。

做好亲属的心理疏导,陪伴患者共同正确地面对死亡。设置家属休息室,如有条件可以建立用于宗教信仰等类似的精神寄托场所。社工或者咨询师的参与可能也会有帮助。

猜你喜欢
病房意愿医护人员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换病房
病房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