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乐芝
(浙江省诸暨市经济特产站,311800)
机制石笕茶的加工技术
何乐芝
(浙江省诸暨市经济特产站,311800)
石笕茶是浙江诸暨市的宋代历史名茶,南宋高似孙《剡录》记载:“越产之擅名者,有会稽之日铸茶,山阴之卧龙茶,诸暨之石笕岭茶……”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农业厅提出恢复生产历史名茶,诸暨市农业局科技人员经过3年努力,使石笕名茶得到了恢复与创新,1984年获得了浙江省级名茶证书。
石笕名茶属于半烘半炒的条形名茶,炒制工艺为摊放、杀青、揉捻、整形、初烘、复烘、提香;品质特征为外形挺秀润泽,绿翠显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柔和,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随着名茶机制化的推进,特别是名茶多功能机的普及,石笕茶也从手工茶向机制名茶发展,工序也简化成杀青、理条、干燥,在提高了工效和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也存在着外形松散、没有润泽感,香气较低,滋味淡薄的问题。为保持石笕名茶的原有品质,诸暨市近年来推广如下机制加工技术,在提高工效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持了石笕名茶的品质。具体加工工艺如下。
石笕茶的采摘标准分为二级,特级一芽一叶初展,一级为一芽一叶,都要求芽叶完整、匀净、大小一致。采摘手势为提手采,不能用指甲掐采。
鲜叶摊放是很重要的工序,关乎到成品茶的香气和滋味。因为在摊放的过程中能够挥发青草气和水分,既能提高茶叶品质,又能提高工效和节省能源。但这一步在以前生产中茶农们往往不是很注意,现在已经很重视了。
鲜叶摊青间要求清洁卫生,空气流通,无异味。鲜叶摊放时要做到按级归堆,分开摊放,上午采的青叶与下午采的青叶分开摊放,晴天采的青叶与雨露水青叶分开摊放,不同品种、不同老嫩的青叶分开摊放。鲜叶一般摊放在摊青架上,不宜直接摊放在水泥地上。摊放厚度,一般控制在3.5cm左右。摊放时间根据天气和原料而定,一般6~8h。晴天、干燥天可以摊得稍厚一些,时间短一些;阴雨天可以摊得稍薄一些,时间长一些。鲜叶在摊放过程中要作适当的翻动,使鲜叶水分散发均匀和摊放程度一致。摊放程度以叶面开始萎缩,叶质由硬变软,叶色由鲜绿转暗绿,青气消失,清香显露时即可进入下一步工序。
生产上推广应用6CST-30型或6CST-40型滚筒杀青机杀青。每家茶机厂的滚筒杀青机都有杀青温度等参数,根据参数再视摊青叶情况确定杀青温度、投叶量和杀青时间,调整滚筒杀青机倾斜度。杀青叶要求杀透杀匀,做到手捏成团,抛之即散,茶梗折而不断,色泽成翠绿色。出叶后,及时摊开并用风扇除去叶子表面的水蒸汽。
揉捻的目的一是为了塑造茶叶的外形,将叶子卷紧后,不但使条形美观,而且有利于保持干茶条索的完整,减少断碎。二是擦破一些叶子的细胞组织,使茶叶中的内含成分能较充分地被冲泡出来,从而提高茶汤的浓度。不经过揉捻的茶叶,干茶冲泡时茶汤滋味就较淡。以前机制石笕名茶时省去了揉捻这道工序,也就暴露出了干茶滋味淡的问题。
经摊凉后的杀青叶放在6CR-30或6CR-35小型揉捻机里揉捻,装叶与揉捻机筒身平,因为石笕茶的原料较嫩,揉捻时采用不加压的方式,清明前的杀青叶揉捻5min,清明后的杀青叶揉捻8~10min。揉捻后解块抖散。
杀青及揉捻过程中,要如浙江大学茶学系汤一教授所说:茶叶要做到“软而不粘”,“软”代表叶子熟,含水量适度且分布均匀,“不粘”代表叶子表面没有过多挤压出来的茶汁,火温与含水量配合适当,叶子透气性好。“软而不粘”做出来的名优茶品质一定会好。
理条整形在理条机中进行,这是保持机制石笕茶直条形的主要工序,理条机中速转动,根据槽体长短每槽投揉捻叶60~80g,能够使茶叶随着理条机的转动而上下左右轻轻翻动,一开始茶叶也要做到“软而不粘”,开始温度控制在100~110℃左右,8~10min以后,温度下调到80~90℃,再理条10~15min,至茶叶已成挺直形,有五成干时可出锅摊凉回潮,使水分分布均匀。
烘三青,近年来诸暨市推广使用福建佳友牌烘干机,能自动旋转,热气均匀,烘过的茶叶色泽一致,很鲜活。一般温度控制在80~90℃,在烘的过程中,一定要等烘干机温度到80~90℃时,再放理条叶去烘,并且开始烘的时候因理条叶含水量还较高,烘时最好能打开一条门缝,以能及时排湿。时间20~25min左右,烘到茶叶达到九成干时即可拿出摊凉。
要使机制石笕茶保持绿翠润泽及茶条重实,诸暨市采用手工提香足干。即经过摊凉后的烘三青,在电炒龙井锅里进行,锅温70~80℃左右,运用理条手法,四指并拢微曲理直茶叶并使茶叶里外交换,手势要轻,一般时间10min左右,炒至茶叶能一折就断,手捻茶叶成细粉末,含水量在5%左右出锅,经摊凉后,剔除黄片、茶梗等后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