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玲 张翼宙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经间期出血表现为2次月经周期之间阴道有规律的少量出血,它是临床妇科比较常见的疾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环境污染的加重和自身抵抗力下降等诸多原因,本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这不仅给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不便,更因排卵期出血而错过受孕时间导致不孕,而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祖国医学中“治未病”思想以及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为经间期出血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调整患者体质的偏颇,对预防和治疗本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治未病思想在妇科临床中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一词源自中国古代“防患于未然”的避祸、预防思想。“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瑰宝,也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体现。“治未病”的核心内容是“未病先防”,即注意对人体健康的管理和调护,通过养护身体来保证持续稳定的健康状态。治未病思想广泛地被应用到社会、临床和养生学[1]。在妇科临床中“治未病”思想也被广泛应用,如陈珉等[2]认为崩漏是围绝经期妇女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应用治未病思想对早期预防与治疗围绝经期妇女的崩漏具有重要作用。王轶蓉等[3]阐述其导师王秀云临床应用“治未病”理论,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采用分阶段治疗,在调经、促孕、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取得不错效果。金秀等[4]从中医体质学说论述治未病思想在月经不调的防治应用,提出通过饮食、运动、养性等调整患者体质偏颇,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病情进一步的加重。宋清霞[5]从阴阳平衡角度阐述治未病思想在先兆流产中的运用,提出肾阴肾阳的平衡对先兆流产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1.2 治未病与经间期出血防治的重要关系 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伴随着环境污染、工作及生活压力增大,经间期出血比较多发,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愈后容易复发。治未病思想从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入手,治疗中突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思想,对预防经间期出血的发生、控制其发展、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愈后防护特别重要。
体质是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体结构、生理特性和心理活动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具有可分、可调、体病相关的特性[6]。人的体质是先后天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其中包含遗传、饮食等,因为其具备个体差异性和群体趋同性,所以体质具有可分性。体质具有相对稳定和动态可变的特性,通过药物、饮食、情志、锻炼等方法可纠正机体阴阳、气血、津液失衡,因此体质具有可调性。体病相关性是指体质与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体质状态,对病邪的反应和易患的疾病都不同,可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后。同理,经间期出血的发生、发展及愈后均与患者体质密切相关。根据王琦教授的体质学说[7],以阴、阳、气、血、津液的偏颇失衡分类,体质大致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经间期出血患者多见阴虚体质、气虚体质、湿热体质、瘀血体质。对于经间期出血而言,可以根据体质类型调整易患病人群的偏颇体质,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护的治未病目标。
经间期出血的发生与多种体质偏颇有关系,笔者在临证中发现该病多见四种偏颇体质,一是肾阴素虚,房事不节,产多乳众,精血耗伤,阴虚内热,迫血妄行而发此病,此类属于阴虚质;二是素体脾虚,劳倦过度,饮食不洁,损伤脾气,血失统摄而发此病,此类属于气虚质;三是外感湿热,或情志所伤,肝郁犯脾,水湿内生,蕴久化热,湿热引动,迫血妄行而发此病,此类属于湿热质;四是经期产后,余血未尽之际,感受外邪,邪与血结,或情志所伤,气滞血瘀,氤氲之时,引动瘀血而发此病,此类属于瘀血质。
3.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注意养生调护,预防疾病发生。《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须提高身体的正气来抵御外邪侵袭。在未发病之前,对经间期出血偏颇体质的患者进行各种干预,降低其发病率。经间期出血患者常见的偏颇体质有阴虚体质、气虚体质、湿热体质、瘀血体质。根据不同的体质,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治。对于阴虚体质者,笔者多加入枸杞、黄精、桑椹,或冬季进补膏方滋阴补肾,同时嘱患者忌食温热、辛辣之品。对于气虚体质者,笔者常加入党参、黄芪、白术等补脾益气,并嘱其避免劳倦过度,以免耗伤脾气。对于湿热体质者,笔者常常建议患者多食薏米、红豆、芡实之物,嘱其忌食温热之食;或拔罐以祛除体内湿热之邪。对于血瘀体质者,笔者临证时多赤芍、丹皮、枳壳、桃仁等药以活血祛瘀,同时嘱患者调摄精神,气机顺畅,或锻炼身体,促进气血流畅,可散瘀血。
3.2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期,早发现、早治疗,防治疾病进一步发展和变生他病。尽早诊治,防止传变是阻止疾病发展的重要方法。经间期出血,由于肾阴精不足,难以达到充盛,氤氲之时,由阴转阳,转化不利,损伤冲任,致固摄失司,故多易出现经间期出血。若阳气一时难以恢复则出血可延续至经前期,反复出血,使气血亏虚,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久之易发为月经先期,此时笔者常用补益脾气、摄血调经等,以防止月经先期的发生;若经间期出血日久,气虚体衰,加之病久穷必及肾,肾气虚则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子宫藏泻失常发为崩漏,此时笔者临证中常常补肾益气、固冲止血,以防止崩漏的发生。《万氏妇人科》中指出,“女子无子,多因经候不调……此调经为女子种子紧要也”[8]。经间期出血,久病失血,耗损真阴,天癸乏源,冲任血海空虚,不能摄精成孕,发为不孕。由此可见调经也就是积极治疗经间期出血,应滋肾养血、调补冲任,防止进一步加重成不孕症。
3.3 愈后防复 通过中医药辨证治疗经间期出血疗效显著,但疾病初愈,偏颇体质尚未纠正,此时经间期出血容易复发,因此愈后仍需适当调护,纠正体质偏颇,以防经间期出血复发。根据经间期出血患者的四种常见体质,运用不同的愈后防复措施。《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言,“妇人久病宿疾脾肾必亏”,又云,“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9]。可见,对于阴虚体质患者愈后,应注重补肾益精,笔者常嘱患者平素可则服用左归丸。对于气虚体质患者愈后,应调理脾胃,健脾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可服用补中益气汤。对于湿热体质患者预后,应注重清热除湿,少食辛香温燥之品。对于瘀血体质患者愈后,应注重活血化瘀,平素保持心情愉悦,气血调和,少食寒凉酸涩之品。除此之外,经间期出血患者还可以通过运动、针灸推拿、情志调节等纠正愈后患者的体质偏颇,预防其复发。
经间期出血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且愈后容易复发,而如何降低其发病率和愈后复发率值得广大临床工作者探索。“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医体质学说作为“治未病”思想的具体实施途径,为经间期出血的防治应用开辟了新的诊疗思路。中医体质学说提出体质的偏颇是疾病发生、发展及愈后容易复发的重要原因,因而经间期出血发生及容易复发与体质偏颇也关系密切。根据王琦教授的体质分类法,笔者发现经间期出血患者常见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瘀血质,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通过改善经间期出血患者的偏颇体质,临证中分别采用滋补肾阴、补气健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疾病的同时,纠正体质偏颇,从而预防经间期出血的发生发展和愈后复发。
[1] 叶明花,蒋力生.中医“治未病”意义阐论[J].中医杂志,2017,58(2):171-173.
[2] 陈珉,张翼宙.“治未病”思想在更年期妇女崩漏防治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8):620-621.
[3] 王轶蓉,王秀云.王秀云运用“治未病”理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4):714-716.
[4] 金秀,张翼宙.基于“治未病”思想从中医体质论月经不调的防治[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3):53-55.
[5] 宋清霞.治未病思想中阴阳平衡理论在先兆流产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2012,23(5):638-639.
[6] 王琦.中医体质三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0):653-655.
[7]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8] 万全.万氏妇人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15.
[9] 张景岳.景岳全书(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