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阁
摘 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关于培养人们自主学习必要性的观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予他可以食用的鱼不如教给他钓鱼的方法。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是古今中外的学者以及教育家关注的重点。现今社会,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一项重大问题。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B-0018-01
一、前言
2003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国家对于英语自主学习的重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要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所以,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教育方式以及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能力和方式同样重要。
二、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阅读策略的培养
(一)课堂教学操作程序
1.自定目标,自选学法。它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本的基础上自己设定一个想要达到的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首先确立的目标一定要符合实际,如背诵多少单词,熟悉语法知识点,了解文章背景以及文章的意义等等目标。其次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在确定学习的目标和方法之后,自读自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第二步。学生通读文章,先得到对于文章的一个整体感知,划出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则需注意教授学生正确质疑方法。
3.自主探究,解疑释难。学生对自主学习目标确立,在独立学习环节不懂的问题,可以选择独立解决也可以选择合作学习伙伴,一起探究,通过讨论以及查找资料寻找疑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途径。而教师在这一环节要适时参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帮助。
4.自主交流,自我评价。学生要根据自主学习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把没有解决的问题与大家分享并讨论,进行班内汇报。而教师则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平台以及展示空间,鼓励通过自主学习有所收获的学生,如果出现错误或偏激的思想,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
5.自我小结,自主拓展。学生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流程,对自己的收获进行汇报和总结,谈谈收获以及感想。教师布置的作业分为必做的基础知识题和选做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取舍。可以课下进行问题的查找或者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阅读策略的培养
培养阅读策略,就要学会充分利用元认知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把握文章的信息结构以及文章的内容和部分细节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含义等方面。
1.积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元认知策略规划自己的阅读活动,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查找自己的漏洞或者不足,在进行下一次学习的时候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弥补自己的不足,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们学习方向的引导。
2.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一种是根据文章的标题和关键句的理解判断文章内容。如果是自己较为熟悉的话题,则可以通读全篇文章,了解文章讲述的内容,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度。而对陌生的话题则应该从文章内容找信息,从而产生对文章的理解。
3.为了把握文章大概内容即文章的宏观结构,可从文章体裁和篇章模式入手。高中英语课文体裁多为记叙文、说明文。因此,学生应熟悉并会运用相关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学生应牢记固定的篇章形式具有的特点。文章的语言组织结构受到题材的制约,掌握相关特点能快速准确进行阅读分析。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种篇章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主张—反主张模式,
提问—回答模式,一般—特殊模式。
4.把握文章的细节,可以从文章的逻辑或者词汇入手。
5.培养学生的猜能力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词汇量小是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过多的生词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猜词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构词法猜词,即根据词根词缀、词性转化推测词义。连接词猜词,即通过篇章连接词猜测词义。语境猜测,即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模式操作程序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掌握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但老师要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跟上新课标的脚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成为人才而不是学习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熊慧芳.高中英语合作学习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及成绩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龚朝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