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2017-01-11 20:34陈建勤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能力培养小学语文

陈建勤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如何在小学语文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挖掘,系统训练,不仅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能力培养

当前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播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习创新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加以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规则,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多项交流过程。设计出使学生容易接受并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利用音乐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海底世界》一课中,要求学生以《海底见闻》为题写一则短文。同时,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边放课文录音,边放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样,他们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美术融入语文教学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把课文中平淡的语言描述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形,学生在这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知识又提高了动手和想象能力。教材中的插图除了画面上能看出的意思,往往还包含着深刻的“弦外音”。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画面深入思考,配合文章重点段的描述,以领悟文章中心。变换句式训练:如以陈述句变为反问句或设问句;由反问句或设问句改为陈述句;由一般句子改为比喻句或拟人句;还有对话改为叙述或叙述改为对话,都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改变人称的训练:有的句子可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可以改为第三人称。有的可以由第三人称改为第一或第二人称。课堂辩论,辩出个性。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对迟滞就是制约语文学习成绩真正提高的主要因素。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观点。有同学认为“地球之外存在生命”,有同学认为“地球之外不存在生命”,就这一问题,让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同一观点的同学编到一组,让学生根据课文和课前了解的资料为依据,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又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提问:“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同学们总结出二者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这样,既揭示了主题又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多向学生提供机会,允许学生自由想象,互相争辩,才能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启迪学生的思维,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尽可能的让学生自求得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探究知识的尝试,在尝试中了解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思维的展开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交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指导学生从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中得出结论,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对语文教材进行巧妙的安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巧妙的引导,并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强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注意保护,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刻舟求剑》是小语第四册中的一则寓言,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完课文后,发现一个问题:剑仍没找着呀!老师抓住这个时机,给孩子们提出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相信你们都比文中那个求剑者聪明!你们想个办法吧,帮他把剑找到!”孩子们沉思片刻举手了:“回忆自己在哪掉的剑,划船回去掉剑的那个地方去找。”“用绳子绑一块大磁铁,磁铁碰到掉的剑,会吸上来”……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孩了们更深刻地认识“正确处理正在变化的事物”这个道理,而且让孩子们在探索问题中形成了自己解决困难与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

三、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质疑问难的内容变成理解课文的思路,根据问题设置障碍,引发矛盾,造成疏漏,或者有意错误,把学生“激”起来,引起争论,发表新看法、新见解,巧妙地将打开思维的钥匙交给学生,“授人以渔”,让学生自主探索,把质疑问难的内容弄个水落石出,把似是而非的问题想个一清二楚。教师的知识、思维总是小于学生信息量的总和,课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师生同读、同疑、同悟、同得,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创新的催化,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实现自身价值和自身创新的舞台。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有学生提出怎样理解“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鱼。”我便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先谈谈自己的理解。有两种想法:有的认为,这句话是讲海里的水和鱼各占一半;有的认为这句话是说鱼多。我让学生再读书,找出理由,相互辩论,看谁能说服谁。“矛”和“盾”相撞,互相攻击,思维的亮点不断闪现,创新的火花不断碰撞,答案在学生争论中产生,在自主探索中出现。又有学生提出,课题为什么用“富饶”而不用“可爱”时,我在黑板上出现两面三刀个课题,让学生讨论,师生争论,促进学生深入读书,认真思考,自主探索,寻求答案。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1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在1次看图作文教学中,我先为同学们出示了1张图画,它由1个残缺不全又像地球的星体、1艘火箭载着1只外形独特的动物、弯弯的月亮和闪烁的星星构成的天体宇宙。接着我启发学生逆向思维:图画中那个稀奇古怪的动物是什么?它与那个残缺不全的“地球”之间有什么关系?而后又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构思情节:图画中的那个地球为什么缺了1大块?最后,我又启发学生运用假说思维:假如自己就是那个稀奇古怪的动物,假如自己就是那个残缺不全的“地球”,假如自己就是宇宙天体的主宰者……,总之,我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思维方式,打开思维的闸门,放飞想像,从而把那个无声静止的图画变成1个个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活动场景。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高潮,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德勤.《读与写:上,下旬》,2014(15)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能力培养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