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越秀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人受益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同样有如出一辙的效果。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古语曰:“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教师,如果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有利于教师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达到“双赢”的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每篇课文后面都有“思考练习”。首先,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问题对文章进行初读。勾画出生字词,注上拼音,扫除文字障碍。然后,参阅自己订购的一些教学辅助用书(如词语手册、一点通等),写词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了解。最后,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课文,记下疑惑之处。
二、培养认真听课的习惯
所谓认真听课,就是在课堂上要达到“四到”,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要达到这四个要求,就必须边读,边思考,边做记号(圈、点、画)。及时做记号是促使学生读、听、思结合的好方法,也是学生达到“四到”的重要表现,它是伴随着阅读认识的展开而展开的。
(一)课堂反馈。课堂反馈的目的就是使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包括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课堂内知识交流。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反馈,都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汇报成果。即读懂了什么、了解了什么。第二,质疑问难。即有什么不懂。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质疑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知识点的掌握。在教学中,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首先,揭题质疑。在初读课文后,便可问学生:“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其次,初读质疑。在初读课文后,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对课文中字词的读音及含义向学生提出疑问。再次,细读质疑。引导学生在课文重点、难点处提出疑问。最后,总结质疑。在全文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后,在课内解决。
(二)点拨释疑。在这里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汇报成果时,所说内容不全或错误时,教师要及时予以指正、点拨、归纳、总结。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做到边读边记、边读边说、边读边想。对文中重点词句及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圈、点、画的形式先记录下来;然后采用小组讨论或班内集体讨论的方式,边读边议,互相交流;最后,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书中相应位置。如此一来,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形成一定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培养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内容。学生如果养成了这个好习惯,那么他今后的学习也是大有帮助的。字典,人们都称它为“不会说话的老师”。从二年级开始,学生便已经学会了查字典。在培养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习惯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每次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或写作文遇到不会写的字时,我都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提醒他们自己先动手查字典,然后再拿着字典来问我,到了高年级,学到的词语逐渐多了,字典已经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于是,我鼓励学生再带上一本词典(如成语词典),经常拿出来读读,遇到不懂的词语时,可以直接查到它的含义。对于常带字词典,常使用字词典的学生给予表扬。就这样,久而久之,字词典成了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成了他们的好朋友,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也就渐渐养成了。
四、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语文要想学得好,与课外阅读是分不开的。而学生的玩性比较强,能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是少之又少,为此我想了以下办法,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
首先,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爱读书的典型事例,以及一些优秀的学生感兴趣的作品、书籍(如童话故事、科幻故事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然后,让爱读书的学生现身说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课外阅读的好处。接着,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同时,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把好词好句摘抄到自己的小册子上。最后,组织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如“评比故事大王”、“诗歌朗诵会”、“文艺节目小会演”、“好词好句大比拼”及出黑板报等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学生在阅读中,词汇增多了,知识增长了,眼界开阔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通过实践,我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体现在日常教学的细枝末节中,体现在教学工作的一点一滴中。相信在教师的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中,必然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江西省彭泽县渊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