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语言“生活化”调查研究
——以浙江财经大学的在校生为例

2017-01-11 01:44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络学报生活化

王 璐

(浙江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学生网络语言“生活化”调查研究
——以浙江财经大学的在校生为例

王 璐

(浙江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语言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在大学校园中,网络语言“生活化”的特征更加明显。通过选取部分网络热词及流行语,利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并着重分析使用过程中“生活化”这一特征如何呈现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本次调查希望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网络语言的“命运”,深入思考网络语言的“影响力”,使网络语言与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地发展。

网络语言;大学生;生活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所使用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更新。大学生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网络语言的现象越来越普通,网络语言已与大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并呈现出了“生活化”这一特征。《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大约为31.5%,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1]所谓网络语言的“生活化”,就是指网络语言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部分网络用语已固化,成为人们生活交际用语的一部分。本文主要是利用社会语言学方法,以浙江财经大学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调查他们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另一方面,将着力探究他们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如何呈现出“生活化”这一特征,并剖析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希望通过本文的调查,能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网络语言的“命运”,便于我们深入思考网络语言的“影响力”,使网络语言与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地发展。

一、我国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近十五年来,国内的专家、学者对网络语言已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网络语言的定义”“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分类”“网络语言的影响及规范问题”。

首先,就“网络语言的定义”而言,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例如,吴娟指出,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网民在网络上的常用语。[2]郑远汉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以及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者特别用法。[3]厉兵认为,网络语言是指网民们在聊天室、BBS、OICQ、E-mail和手机短信中使用的那些被视为“另类”的语言表达方式。[4]总的来看,前两位学者的观点代表了广义的网络语言,厉兵的观点则代表了狭义的网络语言。

其次,按照构成形式,网络词语主要分为谐音类、缩写类、数字及符号类等。例如,张敬科的《试论网络语言的构成与特点》[5],何洪峰的《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6],骆昌日、何婷婷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情感性意义》[7]等。总的来看,网络语言的特点主要是简短、生动、幽默、易记。

最后,关于“网络语言的影响”和“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较新的研究成果有:刘博识、徐金玲、隋立双的《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8]、司罗红的《网络语言的规范化研究述评》[9]、苏培成的《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10]等。这些研究成果主要考察了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对汉语及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提出了思考及建议。

学界还有大量研究网络语言的专著,其中,于根元的《网络语言概说》[11]和刘海燕的《网络语言》[12]是迄今为止网络语言研究的代表作,它们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网络语言的特点、分类及产生的原因。梳理这些专著和论文时,我们发现,学界网络语言研究的成果正追赶着网络语言发展的步伐。本文界定的“网络语言”是指狭义的网络语言,是集语言和互联网的特点于一身的社会产物,其以开放性、娱乐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受到广大年轻人的青睐。

二、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在浙江财经大学在校生中进行,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网上聊天和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来收集语料,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发放问卷100份,男生发放50份,收回42份,女生发放50份,收回43份,共收回有效问卷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5%。

调查中,笔者列举了19个网络用语[13],对其在大学校园中的使用情况做了统计,具体统计结果如下:亲(30.59%)、Duang(10.59%)、赶脚(15.29%)、逗比(41.18%)、友尽(14.12%)、坑爹(21.18%)、我去/我靠(32.94%)、土豪(40%)、屌丝(24.71%)、么么哒(36.47%)、买买买(18.82%)、何弃疗(4.71%)、单身狗(29.41%)、蛇精病(3.53%)、小清新(7.06%)、也是醉了(36.47%)、也是蛮拼的(20%)、有钱就是任性(15.29%)、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女子(8.24%)。 由此可见,偏于搞笑或者亲昵的网络用语被使用的频次比较高,而贬义的网络用语使用频次则相对较低。

(一)性别对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影响

调查发现,性别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有一定影响。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在使用“亲、逗比、屌丝、么么哒、也是醉了”这五个网络用语时,体现出了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生较多使用的是“逗比、屌丝”这两个网络用语,女生使用较多的则是“亲、么么哒、也是醉了”。在大学校园中,男女生使用网络语言所形成的差异已成为一种客观事实,这种差异也构成了两性独特的语言风格。访谈中,我们得知大部分男生不愿意说“么么哒”这类网络用语,他们普遍认为说此类用语会显得没有男子气概,甚至还有男生觉得很恶心。而女生则倾向于用“亲、么么哒”,因为她们认为这样会显得比较亲切,易于交流,同时还能表现出自己温柔、可爱的一面。[14]

(二)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受教育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说话者的“气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言语表达中会注意措辞,而受教育程度相对低一些的人,则会比较随意地表达。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有影响,统计结果如下:本科生经常使用的占61.02%,偶尔使用的占23.73%,基本不用的占13.56%,完全不用的占1.69%;研究生对应的比例分别是26.92%,57.69%,15.38%,0%。本科生中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的所占比例最高,是研究生所占比例的2倍多;本科生偶尔使用网络语言的比例则比研究生所占比例低很多。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与同学的日常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的频率是不一样的。

调查数据也表明,本科生一周上网的时间大大多于研究生的,这可能是产生网络语言使用差异的直接原因。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研究生使用网络学习的时间多于在网络上娱乐消遣的时间,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量接触网络语言的机会。而本科生的学术研究压力较小,大部分时间会沉浸在网络中,因此,网络语言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日常交际。

图1 互联网络接入设备使用情况

图2 举办校园活动时组织者对网络语言的选择倾向

图3 “网络语言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认同情况

三、“生活化”特征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 互联网络与生活“形影不离”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显示,中国互联网络接入场所和接入设备越来越多样化,使得互联网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形影不离”。首先,从我国网民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络的场所来看,2013年在“家里”接入的占89.8%,在“网吧”的占18.7%,在“单位”的占32.5%,在“学校”的占11.3%,在“公共场所”的占14.6%,而2014年对应的数据分别是90.7%,18.1%,31.1%,14.2%,18%。[1]可见,接入场所主要是家里和单位。其次,从我国互联网络接入设备使用情况来看,接入设备主要是手机、台式电脑和笔记本,数据如图1①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所示。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在学校通过电脑上网比例略有增长,这就为大学生接触网络语言带来了更多的便利;2.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持续增高,分别是85.8%和34.8%。在访谈中,部分受访者如此描述了他们的上网经历:在小学、初中阶段,基本是在学校机房和外面的网吧上网;高中阶段,主要通过家里的台式电脑上网,偶尔也去网吧上网;进入大学后,主要是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及平板电脑来上网。[15-16]上述数据反映出,互联网络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网络语言的接受程度与模仿使用情况。因此,这是大学生网络语言呈现出“生活化”特征的一个客观原因。

(二)网络语言的使用方式“生活化”

通过对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不同方式的调查,笔者发现,大学生在“日常口语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最多,占77.65%;其次是在“短信”中,占61.18%;而在“书信、邮件”及“写作”中使用极少,三者仅占5.88%。从这组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到,大学生在日常口语交流、短信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比重大幅度领先于其他方式。通过调查得知,网络语言是大学生口语交际的情感辅助工具,适时地使用网络语言能够帮助他们交流,从而增强认同感。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已随着使用方式一起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呈现出的“生活化”特征也日益明显。

(三)使用者的主观态度

网络语言的使用不仅受互联网技术发展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还受使用者主观态度的影响。针对使用者的主观态度,笔者在问卷中也设计了题目进行了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从图3的数据可以发现,大学生已经从主观上认同了“网络语言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一观点,该比例高达75.29%。因此,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是受他们主观态度的影响,且在不知不觉中将网络语言带进日常生活中。图2的数据显示,当大学生在校园中举办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活动时(如“迎新”活动、社团活动、义卖活动等),可能会考虑使用网络语言的比例高达78.82%。经访谈和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网络语言生动有趣、简明易懂,能很好地帮助倾听者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2.使用最新的网络语言能够吸引同学的眼球,从而增强活动人气;3.网络语言娱乐性较强,不像规范化汉语那样严肃、规范,使得活动参与者身心更加放松。

四、思考与建议

(一)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及教学的影响

关于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影响,我们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它为传统语言及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它也给传统语言及教学带来了“冲击”。[17]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网络语言这一现象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获得以下数据:赞成教师在课堂上适当使用网络语言的学生占比70.59%;认为不妥当的学生占比12.94%;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占比16.47%。

大学生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网络语言这一现象持赞同态度的比例最高,认为教师适当地使用网络语言可以增加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访谈中了解到,目前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还是以传统语言为主,只有极少数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少量网络语言,这可能与教师自身对网络语言的接受度有关,且传统语言有较为严密的词汇、语法系统,而网络语言没有。因此,在网络语言使用过程中会显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从而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传统语言的正确用法。[18]网络语言已悄然进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可以尝试稍作改变,利用网络语言的优点来增加课堂活力。

(二)网络语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语言的流行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新颖、特立独行的心理需求,且将大学生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大学生价值观外化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属于网络亚文化的范畴,给大学生带来快感的同时,也会削弱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逐渐使大学生感受到挫败和失落,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之,网络语言是“潮流”的象征,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利有弊,我们需要辩证地认识它,利用它的长处来营造更美、更健康、更和谐的大学校园。[19]

五、结语

从网络语言的发展及其在大学校园中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是一种动态的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网络语言会失去“生命力”,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去,而部分网络语言则会被固化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生活相融合,呈现出“生活化”的特征。[20]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克服从众的心理,也需要辩证地看待和理性地使用网络语言,在语言的规范和变化中寻求最佳的平衡点。[21]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2-03).http://111.1.50.51/files/21220000 0574F18E/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

[2] 吴娟.网络语言不规范引起的关注[N].文汇报,2000-06-26(8).

[3] 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6(3):102-106.

[4] 厉兵.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J].电脑爱好者,2006(2):120.

[5] 张敬科.试论网络语言的构成与特点[J].内江科技,2014(2):110,143.

[6] 何洪峰.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0(1):74-78.

[7] 骆昌日,何婷婷.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情感性意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2):108-115.

[8] 刘博识,徐金玲,隋立双.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8(1):6-8.

[9] 司罗红.网络语言的规范化研究述评[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36(2):79-81.

[10] 苏培成.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1-5.

[11] 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0.

[12] 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6.

[13] 王仕勇.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5):7-12.

[14] 董雅致,相明.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的调查与引导[J].长春大学学报,2009,19(3):96.

[15] 孙慧明,李成华.校园流行语[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115-118.

[16] 黄永红,刘汉霞.中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及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63-65.

[17] 安志伟.网络语言的多角度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

[18] 杨彦宝,张金帅,牛慧芬.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现状分析[J].文史资料:下旬刊,2009(9):33-35.

[19] 刘新伟.辩证看待网络语言流行的利于弊[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12):157-159.

[20] 王建文.网络语言的现状、分类、流行及发展趋势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1,20(9):62-64.

[21] 马玉红,彭琰.北京高校学生新词新语使用现状调查及其语言学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3(3):24-34.

(责任编辑:宋现山)

Research on the “Popularization in Daily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anguage: 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WANG Lu
(School of Humanit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network language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people's life. On university campus, it is common that network language is used in everyday life. This paper selects a part of the network “buzzword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social linguistics, the paper studies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using network language. It focuses on the wide popula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e network language, and analyzes what makes network language so popular in daily life.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help us to re-examine the "fate"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and to think deeply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It is hoped that the network language and our lives will develop side by side harmoniously.

:network language; current situation; college students; popularisation in daily life

H0-05

:A

:1008-7931(2016)06-0117-05

10.16217/j.cnki.szxbsk.2016.06.027

2016-05-05

王 璐(1990-),女,江苏丹阳人,硕士生,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王璐.大学生网络语言“生活化”调查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的在校生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6):117-121.

猜你喜欢
互联网络学报生活化
声 明
声 明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声 明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