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点事件的微博传播影响力研究

2017-01-10 22:57赵晶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8期
关键词:网络传播微博

赵晶

摘 要 本文从传播方式入手,以“病毒式”传播、“背对脸式”传播、标签式传播三个特点分析网络热点事件的微博传播方式,再结合“两会微博”、“宜黄强拆”、“微博打拐”具体事例分析网络热点事件在网络问政、公共危机事件、社会现实中的传播影响力。

关键词 微博 热点事件 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1网络热点事件的微博传播方式

1.1“病毒式”传播

“病毒式”传播是指受众在接收信息时,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和转发者,将接收到的信息在自己的人际圈里传播出去,下一级信息接收者又继续扮演信息发布者和转发者的角色,利用大众的力量,使该信息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急剧扩散。这种“病毒式”带来的是几何倍数的信息增长速度,同时它以高效的到达率和强大的影响力使该信息在一定的舆论场里逐渐发酵,最终导致受众关注热点的形成。

在微博的传播机制中,用户关系通过“关注”与“被关注”来获得实现。每一个微博的用户都会通过自己“关注”的对象,形成一个独有的个性化定制的信息源。同时,也根据自己“被关注”的“粉丝”的数量形成不同大小的信息传播圈子。在这样的用户关系下,一旦一条信息被发出,自己的所有“粉丝”都能同时接收到该信息,“粉丝”可以以评论的方式参与该信息的讨论,也可以通过“转发”的方式,转发到自己的微博里,使这条信息能被“粉丝”的所有“粉丝”所接收。通过这样一层一层的传播,信息就以信息的最初发布者为圆心,以“病毒式”传播的爆发力和影响力,迅速将微博群体所覆盖。

在微博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拥有“粉丝”人数较多的用户,其微博上信息的传播范围自然要更加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拥有“粉丝”较少的小级别用户的传播效力,因为在这些小级别用户的微博用户关系网中,“关注”与“被关注”的人群都集中在自己身边的有紧密联系的朋友、家人、同事,由于彼此间亲密和互信关系的存在,他们之间的信息传播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传播也更具有影响力。

1.2“背对脸”式传播

“背对脸”是一个比喻,它指的是微博所引领的单向传播关系,即在微博上的信息传播中,不再需要像传统社交网站一样将信息的传递建立在双向互动的人际关系之中。用户可以随意关注他人,在不形成双向“关注”关系时,仍然可以从该人的微博上获取信息。这种“背对脸”式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信息发布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感,而正是这种距离感有效保证了信息及时扩散的高效性。

在新浪微博中,以“粉丝”数较多的姚晨为例,任何一位用户都可以用“加关注”的方式成为她的“粉丝”,之后,姚晨所发的每一条微博都能被接收到,不受是否获得姚晨“关注”的影响,也不受姚晨是否回复的影响,可以实现信息随时随地随意的接收。同样,别人想看你的信息,成为你的“粉丝”就行。就媒体微博而言,“关注”的人越多,意味着信息来源越丰富多元;“被关注”的人越多,意味着信息传播的影响力越大。

1.3“标签式”传播

“标签式”传播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种是借助用户给自己添加的个人标签,寻找到与自己相同标签的用户,发现与自己身份、职业、爱好等相同的用户。发现同类标签的用户后,通过“加关注”的方式形成关注关系,进而促进信息的共享与传播。例如,一位摄影师用户给自己添加了“摄影”的标签,那么在无形间,他就与其他有“摄影”标签的用户实现了归类,他们可以通过搜索形成彼此的关注关系。

“标签式”传播在微博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的第二个作用是用户在发布信息时可以自行添加标签,通过这些标签,可以迅速有效地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类。通过搜索功能,可以实现对该标签相关信息的整体了解。也可以通过排行榜等形式,选择当前的热门标签进行话题讨论。这就是为什么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常常会看到利用标签进行的大面积信息扩散。这种“标签式”传播的优点是所发布的信息便于保存和查找,不会淹没在茫茫信息之中。

2热点事件的微博传播影响力

2.1两会微博——推动“网络问政”热潮

随着网络传播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人们逐渐习惯于在开放性最大的互联网场域里接收自由而全面的信息。同时,随着网络监管的加强,网络媒体也没能在与政治的微妙关系中找到平衡点。在这个时候,微博在“网络问政”的热潮中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微博受到了普遍关注,微博的传播影响力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极大扩展。不少代表委员们陆续开通微博,就社会热点问题与“粉丝”们展开交流。另外,传统媒体也掀起了在微博上报道“两会”、讨论“两会”的热潮。据统计,在2010年“两会”期间,全国共有26家主流媒体通过微博进行“两会”报道,征集“两会”话题,倾听群众意见,形成了“两会”报道的新模式。

微博传播在“网络问政”上能取得成功,在于记者和代表委员们借助微博快捷方便的使用特点,快速发布即时信息和观点,并与广大网民们形成讨论的态势。这种平视的交流姿态迅速拉近了委员、媒体与大众的心理距离,畅通的渠道也更加便于意见的交换与沟通。另外,微博作为一个公众讨论的舆论场,网民可以借助微博对自己所关注的问题提出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比如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等问题,亲身参与到全国“两会”的议程中,并且在与代表、网友的互动交流中使这种从未有过的参与感更加真切。比起以往严肃呆板的“两会”报道,微博“网络问政”“传播速度之迅捷、传播密度之深密、传播方式之便利”以及网民参与度之高,远非之前的“两会”报道所能相比。

2010年2月21日,人民微博上出现了经过实名认证的“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微博,这一消息在网络上快速传播,让网友们欢呼雀跃。虽然该帐号之后很快被删除,且始终没有发表任何微博,但24小时之内就有了过万的“粉丝”关注量。从这件事情来看,微博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力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同时,网民对于“网络问政”的需求和渴望,都已经到了迫切的程度。

在“微博问政”的热潮中,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也纷纷开通微博,在与网民的互动交流中,实现了工作重心的下沉,且将这一问政形式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变成了工作的一种新常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微博政治影响力的持续稳步提升。

在“微博问政”中,微博为政府和网民搭建起了一个直接沟通的平台。网民通过微博获得了政治生活的参与途径,这是互联网所提供的一种在线民主的表现形式。另外,网民通过“微博问政”,在网络上积聚起了一定的民意,这些民意对推动政治生活向着更加科学、民主的方向发展也形成了一种作用。“微博问政”最深远的影响还在于它是一种初步的尝试,让官员和社会大众形成一种交流的态势,这对改变政治生态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2.2宜黄强拆——微博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作用凸显

宜黄事件是2010年国内一大网络热点。9月10日,江西省宜黄县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到钟如九家就拆迁问题“作工作”,引发了钟母等人“自焚”,导致一亡一伤的惨剧。但此事到此并未引起大范围的关注。直到9月16日,钟如九姐妹欲赴京接受媒体采访时,在机场被工作人员劝堵,最后只能躲进卫生间,通过电话向记者求助。此时,有媒体记者根据钟如九的电话内容和手机所拍摄的照片,在微博上进行了40多分钟的直播,这个以“女厕攻防战”为题的微博直播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此次直播事件中,钟如九看到了微博的传播影响力,在9月17日开通了微博,之后也尝试直播了如抢尸、被软禁、被没收手机等过程。在微博信息极速地传播和发酵之后,事件最终得以快速处理。9月18日,宜黄县委书记、县长被立案调查,10月10日两人被宣布免职。

根据《2010中国危机管理年度报告》调查显示,“2010年平均每五天就有一起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发生。33%影响较大的危机事件都是当天曝光,网络媒体正日益成为危机舆情的首发媒体。2010年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由网络首发的比例从2009年的53%上升到67%,微博异军突起,成为危机舆情短时间曝光的主渠道之一。”通过对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分析我们看到,微博不仅作用于危机舆情的曝光上,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网民的关注所聚合成的这股强大力量。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微博上还出现了不少网友从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的理性剖析。在微博上,网民的关注转化成了一种行动力,促使事件能在大众的关注下得到快速而公平的解决。

2.3微博打拐——微博影响力触角深入现实社会

2011年春节期间,一个微博帐号引发了一起关于打拐的公共事件。“微博打拐”事件始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于建嵘教授于在2011年初所注册的微博账号“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他在该微博上倡导广大网友们:希望大家见到街头乞讨儿童就拍照或录像,并上传自己的微搏并@此微博,或私信或发送到本活动专用信箱。这条微博在微博上引发了大量的转发,形成了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之后还吸引了传统媒体的持续跟进。网友们还不仅仅停留在该微博信息的转发上,他们还拍摄街头乞讨儿童的照片并上传到微博,之后通过与公安、媒体、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等社会力量的整体联动,迅速让“微博打拐”成为舆论焦点。

2月3日,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通过微博回应:“我会通过微博和大家保持沟通,欢迎提供拐卖犯罪线索。对每一条线索,公安部打拐办都会部署核查。”公安机关的积极回应,促进了“微博打拐”行动合法化,也更加提升了网友们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热情。2月9日,随着歌手韩红和节目主持人月亮姐姐表示“将作为两会提案上交”,这场活动的价值终于受到了肯定,这也更加激发了网友们对“微博打拐”这场活动的积极性。

在微博“打拐”这个公众事件中,事件源头由微博首先制造,之后“关注”的力量使该事件得以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随后微博成为连接公安机关、媒体、网友以及家长之间的平台。同时,随着各方力量的加入,事态的发展由盲目变得更加理性。“此次‘微博打拐是民间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一块试金石,证明了社会力量可以帮助政府作为,民间行动可以助推制度完善。当大众力量通过与专业机构协作,通过与政府部门进行良性互动,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润滑剂,以其智慧与理性来形成强大合力,对社会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3结语

微博的影响力产生于网络但不局限于虚拟世界,其强大的作用力已深刻地进入现实生活之中,将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联系在了一起。通过“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使微博信息能在短时间内被成千上万的网友所关注,助推事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在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关注”的力量使事件的影响力延伸到了现实社会;不仅从舆论上影响事件的发展进程,更是用实际行动来推动事件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庆永,从人民网“微博报两会”看微博传播特点[J].青年记者,2010(4).

[2] 交大发布中国危机管理年度报告称微博成曝光主渠道[EB/OL].东方网:http://sh.eastday.com/eastday/shnews/qtmt/20110127/u1a851609.html

[3] 陈士渠新浪微博.http://weibo.com/1890443153/5KD0QQNbH9c

[4] 单士兵.“微博打拐”验证民众智慧理性[N].人民日报,2011-02-10.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微博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微博的有效运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