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第二中学,福建福州350300)
在解析几何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薛日琴
(福清第二中学,福建福州350300)
以2016年河南省东部六校联考理科第20题为例,阐述了在一道解析几何问题探究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实验、归纳与猜想、类比与推广、想象与构造,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的系列教学过程。
高考数学;解析几何;椭圆;定值
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四基”与“四能”的培养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激起很大反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需要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通过观察与实验、归纳与猜想、类比与推广、想象与构造等多种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下面以2016年河南省东部六校联考理科第20题为例,就如何在解析几何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这一重要问题,阐述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如图1,已知M(x0,y0)是椭圆上的任一点,从原点O向圆M∶(x-x0)2+(y-y0)2=2作两条切线,分别交椭圆于点P,Q。
(1)若直线OP,OQ的斜率存在,并记为k1,k2,求证:k1k2为定值;
本题主要考查圆、椭圆、直线的斜率和定值问题。将椭圆C方程及圆M方程分别替换为(x-x0)2+(y-y0)2=8,即可得2016年河南省六市第一次联考理科第20题,如出一辙的两道试题引起笔者的关注与研究。
显然,要使得上述问题中的k1k2以及
为定值,圆M的半径应该受制于椭圆,那么具体需要满
定理1.如图2,已知M(x0,y0)是椭圆C+=1(a>b>0)上的任一点,从原点O向圆M∶(x-x0)2+(y-y0)2=作两条切线,分别交椭圆于点P,Q。若直线OP,OQ的斜率存在,则kOPkOQ=-且=a2+b2。
证明:直线OP∶y=kOPx与圆M相切,可得(r=,下同),由此可得-r2=0,同理可得,所以kOP,kOQ是方程的两个不相等实根,由韦达定理得,又点M(x,y)00在椭圆C上,得,结合=-。
当直线OP,OQ不落在坐标轴上时,设P(x1,y1), Q(x2y2),由于,从而
综上,定理1成立。
我们知道,一个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与其真假性无关,就定理1而言,将其条件与结论交换,由能否推导出另外两个代数式子的取值?或由能否得到另外两者的取值?笔者对此作进一步的思考。
证明同样设M点坐标为(x0,y0),由定理1的证明过程,得,即得的证明过程与定理1相同。
设P(x1,y1),Q(x2,y2)由于,又P,Q在椭圆C上,可得,代入上式从而有,经过进一步整理得可得。所以不是的充要条件。
数学大师波利亚告诫我们:“没有一道题目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总存在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同时,他还认为,在问题解决(有别于通常教学中的例、习题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发现并提出另一些与问题相关的更易于解决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解题。那么,在这个解析几何问题探究中,是否还有值得进一步挖掘的内容呢?笔者联想到2011年山东高考数学理科第22题:
证明当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时,P,Q两点关于x轴对称,则x2=x1,[y2=-y1]。因为P在椭圆C上,则,由此可得,又,故反之,由可得,结合可得从而
当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m,由方程组得(a2k2+b2+x2+2a2kmx+a2(m2-b2)=0,则,从而O到直线l的距离a2k2+b2=2m2。
综上,定理3成立。
我们以一道联考题为背景建构了一个数学问题模型,通过置换问题的条件与结论,引入新的条件与结论,将问题引申演变成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有助于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将知识、能力和数学方法在更多的新情景、更高层次中反复渗透,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探究与发现能力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探究意识的觉醒与发现能力的提升,当学生离开学校忘掉所学知识的时候,这些东西将会遗留下去并影响终生。
[1]夏越春.椭圆中一类定点定值问题的解法示例和命制溯源[J].数学通讯,2013.
[2]余明芳,王钦敏.例谈高中数学探究性课题的选择与教学设计[J].数学通报,2015(11).
[3]张跃红.授人以渔,勿施以鱼——从高三复习课“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谈起[J].数学通报,2014(2).
[4]高震,刘太和.与椭圆有关的斜率之积为定值的几个结论[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3).
(责任编辑:王钦敏)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中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项目编号:FJJKCGZ16-17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