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伟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综合改革探讨
——基于问卷调查分析
吴宏伟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基于问卷调查研究学生特征、学生对教师满意度、学生学习难易度及原因、学生学习周期及内容掌握情况,结果表明教学周期长与教师和学生倦怠、教学内容的同一性和学生的差异性、灌输式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教师教学内容更新慢与学生对知识孜孜以求、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案例教学基础薄弱等矛盾影响了教学效果,由此提出调整教学周期、分级(步)教学、更新教学理念、激励教师继续教育、重视案例教学及实验实践教学等建议。
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学习效果;问卷调查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类专业考研及各类专业职称晋级考试的必考课程,因此不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学生对该门课程都非常重视。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尝试成立了微观经济学课程组,从教材选取、教案准备、课件制作和试题库建设等方面都精心准备,然而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部分授课教师认为女生多、文科生比例高和高考生源地分数低的学生拖了后腿,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吗?如果不是,哪些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本文将基于问卷调查找出其中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课程教学模式综合改革的思路。
(一)问卷说明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内容包括被调查样本的学号、性别、生源地及高中文、理科,用以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性别、生源地、文、理科是否相关;第二部分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满意度、该课程学习感觉的难易度、难易章节的区分、认为学习难的原因和提高学习效果的建议等。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次调查范围包括淮北师范大学2015级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市场营销5个专业的学生,为使调研结果真实、准确,避免被调研学生产生心理负担,担心任课教师期末考核所给分数太低,本次问卷发放和收集由各专业辅导员进行,且调研前告知学生该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调研结果只用做学术研究,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34份。
(一)学生特征与学习效果相关度分析
调研数据显示,从性别上看,女生平均成绩69.3分高于男生平均成绩60.2分,超过9.1分,且差距最大的会计专业达到21.1分,最少的国贸专业仅5.6分;从文理科看,文科生的平均成绩66.8分高于理科生66.2分,高出0.6分,且只有国贸专业理科生成绩高于文科生,分数差距接近10分,其他专业普遍是文科生成绩高于理科生;从生源地看,入学竞争程度由强到弱,平均成绩由高到低,说明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除国贸专业外其他各专业内部无明显规律。仔细分析学生特征和成绩之间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来自入学竞争程度高地区的理科女生成绩普遍较高,而来自入学竞争程度较弱地区的文科男生成绩较低。
表1 :不同性别、文理科和生源地学生的分数差异
(二)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满意度分析
表2 :各专业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及考试分数情况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30%的学生对授课教师“非常满意”,57.3%“满意”,而“不满意”的比例仅为0.6%,“非常不满意”为0;从各个专业的“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看,经济学专业最高,为96.9%,其他依次为国贸专业95.1%、会计学专业94%、市场专业81.8%、财管专业66.2%,这一定程度反映出学生对授课教授的授课态度和教学内容还是比较满意的。同时,分析发现对授课教师满意度高,该生考试成绩一般会比较好,但是却不能说对授课教师满意度低,该学生考试成绩就一定差。此外,部分学生对教师不满意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如知识点讲解太浅,内容讲授不够发散等。
(三)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感受的难易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15.0%的同学认为《微观经济学》“非常难”,69.8%认为“比较难”,14.4%认为“难度一般”,认为“比较容易”和“非常容易”的同学不足1%。三位被调查的授课教师认为该课程的学习难度要低于高等数学、概率论、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数学类课程,属于难度中上课程,既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例如计算、看图画图、制表以及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又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理解记忆能力,要身兼文理科的特长。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难学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接近70%的同学认为“理论抽象枯燥”是最主要原因,上课过程中“案例少,理论联系实际弱”造成课程显得过于枯燥,同时,大量的数理推导、图形和表格分析使得很多文科生和数学基础弱的学生苦不堪言,经济学知识前后内容有很强的衔接性,前面内容没有很好的理解导致后面知识学习难度增大,使得部分学生总觉得教学内容太多,学不完,也学不会。
(五)学习内容掌握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学期前六周(前三章内容)是学习效果最好的时间,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深刻且感觉难度相对较小;学期中间六周学习进入疲劳期,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减弱,学习难度上升并达到最高;学期后六周进入复习备考期,学生对当前学习知识的印象关注度降低且学习难度也在下降。学生对课程教学十章内容“印象最深的章”和“最难的章”都呈现出倒U形态,“印象最深的章”在第二、三章,而“最难的章”在第六、七章。
(一)教学周期长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和学生学习疲惫,降低教学质量
通过对各专业教师的调研结果显示,教师上课精神状态有周期性。一般而言,前6周上课的精神状态最饱满,然后进入期中教学检查,准备各项纸质材料,而在此期间内没有适当的时间休整,教师状态慢慢进入保护性抑制的倦怠期,自我调节该状态会持续3-4周,随后在期末考试及放假刺激下状态进入复苏期。同时,较长时间的学习使得学生也很难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周期,一般也是开始状态好,然后缓慢步入疲惫期,然后在期末考试的刺激下,调整状态进入复苏期。
(二)同一的教学内容与差异化的学生之间的矛盾
依据学校教学要求,对于相同课时的同一门课程,学院内不同专业的教材、教学内容及考试内容要相同,这也就有一个暗含假设:我们的学生是同质的,这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差异。我们都知道很多学生在高中就有严重的偏科,有些文科生,甚至很多理科生都觉得经管专业是文科专业,微观经济学中大量的模型、变量、数据和图表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教师主导下的灌输式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之间的矛盾
随着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便捷教学手段的普及,教师把省下的板书时间用于知识的拓展,希望尽可能多的把课程相关内容和前沿动态传递给学生,教师的这种“一番好意”却大大压缩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大量的信息使得学生疲于奔命地去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无从谈起。[1]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多学派和多理论的结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进步性,而当前的教学方式限制了评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四)专业教师所掌握内容更新慢与学生对知识孜孜以求之间的矛盾
很多教师自从进校任课以来,既没有到企事业单位挂职或实践,也没有去高级别学校学习和培训,几乎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吃老本”,知识更新慢且与社会实际脱节,理念老化。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反映:某专业课教师而且是教授,第一次上课就告诉全体学生不要问他问题,如果要问也只能问课本中他讲过的习题,否则概不回答,理由是他也不会。由此可见,专业教师缺少必要的培训和内容更新,造成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不自信,这也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敬畏之心和满意度。
(五)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
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交叉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其应用性将难以适应教学的需求,更难得到学生的认可。调研数据显示,70%的同学认为“理论抽象枯燥”和35%的同学认为“案例少,理论联系实际弱”是微观经济学难学的主要原因。为了赶课程进度,教师忽略了讲述这些苦涩抽象理论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只是被动地记忆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2]
(六)案例教学基础薄弱
国内教材中的案例大部分源于国外教材翻译,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真正适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高质量、本土化案例数量较少且更新速度慢;案例研发并不能计入教师的科研和教研成果,教师缺乏案例研发的动力;大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即使有案例教学也空洞枯燥,同时习惯于高中“灌输式”被动教学方式的学生还不习惯主动参与案例分析,能力受限的教师与态度不积极的学生进行案例教学互动,其效果可想而知;同时,案例教学的基础设施也不完备,高校教室桌椅通常是方形摆放且固定而非U型教室,不适合案例教学,且移动白板、挂布及具体课程所需教具都不具备。
(一)设计小学期和小假期调节任课教师教学周期性疲劳
统筹规划一年的假期,实施弹性休假,让任课教师有休息和对教学思考、总结和调整的时间。建议设立小学期和小假期,例如,上半年“五一假期”可安排在教学周期的第十周左右,如此将上半学年设计成先上9周课,五一假期放假2周,再上9周课,然后放暑假,暑假时间相应缩短一周;下半学年也是先上9周课(十一不放假),将十一假期推至九周之后,放假2周,然后再上课9周,相应寒假缩短1周假期。
(二)依据学生学习目标进行分级(步)教学
人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目标设定可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和未来就业目标进行,可将教学目标设置成基本要求和高级要求并在不同学期开设。基本要求的课程开设在第2学期,适用于所有经济学院本科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经济理论知识、基本的图形分析、数量分析及推导,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高级要求的课程开设在第6学期,针对有志于参加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及有意愿从事经济管理分析工作的同学,课程内容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强化图形分析、数量分析和经济模型的构建,并用此进行经济现象和问题分析。
(三)更新和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
近年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修订都在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更新教学行为的执行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应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者,不仅要传授知识、答疑解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在课堂提问和课下作业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总结一些更深或更广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突破以前的思维定势,超越自我。
(四)创造条件激励任课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任课教师知识的更新、补充、拓展和深化,有利于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创新能力。首先,要做好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职业生涯规划,将教师发展融入到学校发展中,激励教师愿意且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和学习;其次,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建立教师继续教育评价和考核机制,对于培训学习成绩优秀的教师予以评优、职称晋升方面的倾斜;给予教师继续学习充足的时间保障,减轻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继续教育中;物质保障,包括教师学习的经费支持,软硬件环境的建设。[3]再者,创新学习模式。改变传统专家灌输式讲座或者视频教学方式,让教师真正进入高层次大学学习新知识和新理念,进入企业学习新的管理方法,进入政府机构了解新的经济环境和新的经济管理等等。最后,继续教育要立足于尊重教师,同时重视强化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及治学态度。
(五)重视案例建设,加强案例教学
加强案例库建设,尤其要以本国实际经济热点和难点为案例,也可借鉴国外经典案例,确保这些案例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鼓励教师参与案例开发和研讨,或去企业开展调研实践,或去政府相关经济部门挂职锻炼,或去顶尖高校参加相关培训和研讨,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运用于案例教学中;完善案例教学基础设施,为案例教学创设良好教学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做好案例教学准备,全面主动参与案例教学,引入微课、慕课等教学方式,使之成为案例教学准备和总结的有益补充。
(六)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块,理论联系实际
建设经济学专业实验室,购置专业设备和实验软件,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和学生角色扮演(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观察经济主体的行为及其运行结果,例如扮演囚徒困境、消费者消费行为等等,让学生体会经济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吸收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目标设定、问卷设计、实施调研、数据收集整理、显示结果并分析总结;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现场化或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走进未来工作岗位,利用所学知识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从而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未来的学习中对自己高要求,加强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
[1]彭云燕,姜颖,赵淑英.基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视角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3):209-210,298.
[2]郑慕强,徐宗玲,杨程玲.基于整合思维培养的《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1):103-108.
[3]欧阳霞,李德平.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53-356.
责任编校 刘正花
G420
A
2095-0683(2016)06-0137-04
2016-10-24
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5gkk012;2015jyxm721;2015zdjy078);淮北师范大学质量工程项目(2014xyzz194)
吴宏伟(1975-),男,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