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五、七言诗对仗式比喻中的比喻词“疑”

2017-01-10 07:34冯广艺
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五言诗五言唐诗

冯广艺

(1.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0)

·人文视野·文学·语言

论唐代五、七言诗对仗式比喻中的比喻词“疑”

冯广艺1,2

(1.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0)

唐代五、七言诗对仗式比喻中的比喻词“疑”功能突出,用法灵活。在五言诗和七言诗中它可以出现在除最后一字之外其他任何位置上。“疑”可以和其他比喻词,如“似”、“如”、“若”、“作”、“成”等在五、七言诗的上句和下句中交错对举、组配使用,形成具有语言形式美的对仗式比喻。用“疑”作为比喻词组构比喻,在唐代五、七言诗中较为常见,但学界有不同看法。文章通过对150组由“疑”和其他比喻词交错对举、组配使用所形成的对仗式比喻的考察,说明“疑”具有比喻词性质且有和其他比喻词功能趋同的特征。

唐诗;五言;七言;对仗式比喻;疑

翻检唐诗,我们发现,“疑”在唐诗中用作比喻词较为普遍,且用法灵活,功能突出。本文讨论唐代五、七言诗对仗式比喻中的比喻词“疑”。所谓对仗式比喻,是指五言和七言诗的上句和下句(前句和后句)是对仗(对偶)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比喻词对称性交错出现,不重复,前句和后句词语运用遵守对仗规则,亦不重复。比喻词“疑”和其他比喻词配合使用是其主要的形式标记。如:“水流疑箭动,月照似弓伤。(卢照邻《同临津纪明府孤雁》)”,“疑”和“似”作为比喻词在上句和下句中运用,又如:“涧险泉声疑度雨,川平桥势若晴虹。(张昌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疑”和“若”作为比喻词在上句和下句中运用。我们从唐代五言诗和七言诗中搜集到150组含“疑”的对仗式比喻(其中五言诗中105组,七言诗中45组),讨论“疑”在五言和七言诗句中的位置、“疑”跟其他比喻词的配合使用情况、“疑”在唐诗中作为比喻词使用引发的相关问题。

一、“疑”在唐代五言诗对仗式比喻句中的位置

1.“疑”作为比喻词,在唐代五言诗对仗式比喻句中位置灵活,用法多样,可以出现在五言的一、二、三、四字的不同位置上。

(一)“疑”居五言第一字。如:

(1)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2)疑香薰罨画,似泪著胭脂。(白居易《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因咏小谢红药当阶翻诗》)

(3)疑捣双丝练,似奏一弦琴。(彗偘《听独杵捣衣》)

(4)似立蓬瀛上,疑游昆阆前。(宗楚客《奉和幸上阳宫侍宴应制》)

(5)似游华胥国,疑反混元代。(白居易《卯时酒》)

(6)似移天目石,疑入武丘山。(白居易《奉和李大夫题新诗二首各六韵》)

(7)似临猿峡唱,疑在雁门吹。(白居易《听芦管》)

(二)“疑”居五言第二字。如:

(1)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李白《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2)池疑夜壑徙,山似郁洲移。(岑文本《安德山池宴集》)

(3)心疑游北极,望似陟西昆。(王绩《游仙四首》)

(4)水疑投石处,溪似钓璜馀。(宋之问《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

(5)穴疑丹凤起,场似白驹来。(骆宾王《山絷书情通简知己》)(6)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苏味道《咏雾》)(7)塔似神功造,龛疑佛留影。(李适《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8)叶似翻宵露,丛疑扇夕阳。(裴杞《风光草际浮》)

(9)雁似衔红叶,鲸疑喷海潮。(苏颋《恩制尚书省僚宴昆明池同用尧字》)

(三)“疑”居五言第三字。如:

(1)鹤来疑羽客,云泛似霓裳。(赵中虚《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芳字》)

(2)露叶疑涵玉,风花似散金。(崔善为《答王无功九日》)

(3)向风疑欲斗,带雨似闻啼。(韦庄《鸡公帻》)(4)向楼疑吹击,震谷似雷惊。(李峤《鼓》)

(5)花乱似无主,鹤鸣疑有仙。(陈光《题桃源诗》)

(四)“疑”居五言第四字。如:

(1)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卢照邻《入秦川界》)

(2)冶服看疑画,汝台望似春。(王绩《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

五言第二字上句下句2612小计38五言第三字上句下句511小计52 105五言第一字上句下句35小计8合计五言第四字上句下句52小计7五言第五字上句下句00小计0

(3)喜过还疑梦,狂来不似儒。(姚合《寄王度居士》)

(4)水面波疑穀,山腰虹似巾。(元稹《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颇多野趣》)

(5)叶铺全类玉,柯偃乍疑龙。(王涯《望禁门松雪》)

(6)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张蠙《登单于台》)

2.“疑”在五言诗句中的位置统计表:

统计表明,在105组含“疑”的对仗式比喻中,“疑”在五言诗句第一字位置上使用8次(上句3次,下句5次),在第二字位置上使用38次(上句26次,下句12次),在第三字位置上使用52次(上句51次,下句1次),在第四字位置上使用7次(上句5次,下句2次),在第五字位置上没有出现。在第二字和第三字位置上共出现90次,约占85.11%。可见,唐代诗人大多喜欢在五言第二字和第三字位置上使用比喻词“疑”,构成比喻句。

二、“疑”在唐代七言诗对仗式比喻中的位置

1.“疑”在七言诗句中的位置也非常灵活。在我们搜集到的45组含“疑”的对仗式比喻中,“疑”可以出现在七言诗句的前六个字的位置上。具体分布如下:

(一)居第一字。如:

疑从魂梦呼招来,似著丹青图写出。(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二)居第二字。如:

(1)初疑轻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卢象《赠怀素》)

(2)已疑素手能妆出,又似金钱未染来。(罗隐《龙泉东下却寄孙员外》)

(3)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孙氏《闻琴》)

(4)初疑愤怒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李冶《从萧叔子听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

(三)居第三字。如:

(1)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温庭筠《牡丹二首》)

(2)鳞隳似撤骚人屋,腹断疑伤远客书。(陆龟蒙《奉和袭美馆娃怀古次韵》)

(3)燕雨似翻瑶渚浪,雁门疑卷玉绡纹。(郑璧《奉和陆鲁望白菊》)

(4)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

(四)居第四字。如:

(1)雨雪长疑向函谷,山泉直似到流沙。(苏颋《景龙观送裴十曹》)

(2)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白居易《眼暗》)

(3)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飖身似在寥天。(白居易《晓上天津桥闲望偶逢卢郎中》)

(4)寂寞自疑生冷病,清凉还似别亲知。(姚合《别春》)

(5)高岫乍疑三峡近,远波初似五湖通。(许浑《朱坡故少保杜公池亭》)

(6)孤浪谩疑红脸笑,轻云忽似舞罗衣。(赵嘏《洞庭寄所思》)

(7)掩敛乍疑裁黑雾,轻明浑似戴玄霜。(皮日休《以纱巾寄鲁望因而有作》)

(8)空中长似闻天乐,岩畔常疑有地仙。(吴越僧《武肃王有旨,石桥设斋会进一诗》)

(五)居第五字。如:

(1)鸟和百籁疑调管,花发千岩似画屏。(李峤《石淙》)

(2)月下分行似度云,风前飏影疑回雪。(武三思《仙鹤篇》)

(3)箧里诗书疑谢后,梦中风貌似潘前。(温庭筠《哭王元裕》)

(4)风林月动疑留魂,沙岛乡愁似蕴情。(魏朴《和皮日休悼鹤》)

(5)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李山甫《寒食二首》)

(6)隔林啼鸟似相应,当路好花疑有情。(罗隐《莲塘驿》)

(7)松韵远趋疑认祖,山阴轻覆似怜孙。(郑损《星精石》)

(8)颓垣古柏疑山观,高柳鸣鸦似水村。(韩偓《再止庙居》)

七言第二字上句下句60小计6七言第一字上句下句10小计1七言第三字上句下句06小计6七言第四字上句下句65小计11七言第五字上句下句162小计18七言第六字上句下句30小计3七言第七字上句下句00小计0合计45

(9)历历珠星疑拖珮,冉冉云衣似曳罗。(何仲宣《七夕赋咏成篇》)

(六)居第六字。如:

(1)飞泉洒夜恒疑雨,密树含凉镇似秋。(狄仁杰《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2)入衙官吏声疑鸟,下峡舟船腹似鱼。(元稹《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

2.“疑”在七言诗句中的位置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45组例子中,“疑”居七言诗句第一字有1例(上句),居第二字有6例(均在上句),居第三字有6例(均在下句),居第四字有10例(上句6例,下句4例),居第五字有18例(上句16例,下句2例),居第六字有3例(均在上句)。总的看来,“疑”居七言诗句的第二、三、四、五字较多,居第一字和第六字只有4例,没有出现在第七字位置上的例子,这和“疑”在五言诗中的情况基本相同。

三、“疑”跟其他比喻词的配合使用情况

1.在五言诗句中的组配。

“疑”作为比喻词,在唐诗中出现较多。先秦时期,《诗经》中主要运用“如”作为比喻词,如: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诗经·卫风·硕人》)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皋,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天保》)

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词增多,这一时期的五言诗中,除了继承前一时期,大量使用比喻词“如”之外,还出现了“如”、“似”、“若”、“为”、“成”等比喻词对举交错运用的形式,这种形式一方面使比喻的形式显得灵活,富有变化,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具有语言形式美的对仗式比喻,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形式和功能。如:

(1)空濛如薄雾,散漫似轻埃。(齐谢眺《观朝雨诗》)

(2)状如薪遇火,亦似草行风。(梁武帝《灵空诗》)

(3)溶溶如渍璧,的的似沈钩。(梁简文帝《水月》)

(4)叶翠如新剪,花红似故裁。(梁萧绎《咏石榴诗》)

(5)我若西流水,子为东峙岳。(陆机《赠弟十龙诗》)

(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唐代五言诗中比喻词十分丰富,“疑”作为比喻词群中的成员之一,在比喻词组配使用中增加了很多新形式,这样就使得唐代五言诗中的对仗式比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以“疑”为组构线索,将唐诗五言诗中对仗式比喻分为如下类型:

(一)“疑”和“似”组配。如:

这类组配在唐代五言诗中运用得最多,“疑”前“似”后或“似”前“疑”后均有。如:

(1)云疑作赋客,月似听琴人。(卢照邻《相如琴台》)

(2)金迸疑星落,珠沉似月光。(李峤《弹》)

(3)霞残疑制锦,云度似飘缨。(骆宾王《和李明府》)

(4)台疑临戏马,殿似接疏龙。(李乂《奉和九日侍宴应制得浓字》)

(5)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佺期《钓竿篇》)

(6)管清疑警鹤,弦巧似娇莺。(刘禹锡《历阳书子七十韵》)

(7)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韩愈《宿龙宫滩》)

(8)雨多疑濯锦,风散似分妆。(元稹《夜合》)

(9)曲渚疑江尽,平沙似浪浮。(杜牧《晚望》)

(10)影疑星泛晓,光似露寒秋。(郑缙《呼浮沤为辛明府作》)

(11)似风摇浅濑,疑月落清流。(白居易《王水记方流》)

(12)衣似繁霜透,身疑积水沈。(吴融《中秋陪熙用学士禁中玩月》)

(二)“疑”和“若”组配。如:

(1)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阎朝隐《奉和登骊山应制》)

(2)楚郊疑凤出,陈宝若鸡鸣。(李峤《雉》)

(3)春疑浸花骨,暮若酣云族。(陆龟蒙《奉和袭美酒中十韵》)

(4)涌疑神瀵溢,澄若帝台浆。(徐彦伯《奉和幸新丰温泉宫应制》)

(5)摘叶疑焚翠,投花若散红。(武三思《秋日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

(6)行戈疑驻日,步辇若登天。(李乂《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7)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8)初疑上河汉,中若寻瀛洲。(白居易《泛湓水》)

(9)暗谷疑风雨,阴崖若鬼神。(张循之《巫山高》)

(10)稍疑地脉断,悠若天梯往。(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11)汹疑云涛翻,飒若鬼神趋。(刘禹锡《武陵观火》)

(12)地若游汾水,畋疑历渭滨。(武平一《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

(三)“疑”和“类”组配。如:

(1)成轮疑璧影,初魄类弓形。(徐敞《圆灵水镜》)

(2)交头疑凑饵,骈首类同条。(韩愈《叉鱼招张功曹》)

(3)叶铺全类玉,柯偃乍疑龙。(王涯《望禁门松雪》)

(四)“疑”和“如”组配。如:

(1)回环疑古篆,诘曲如萦带。(李德裕《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

(2)才隘疑永巷,俄敞如华堂。(无名氏《纪游东观山》)

(五)“疑”和“成”组配。如:

悬萝暗疑雾,瀑布响成雷。(杨炯《和刘侍郎入隆唐观》)

从语料上看,“疑”和“若”的组配有14组,“疑”和“类”的组配只有3组,“疑”和“如”的组配也只有2组,“疑”和“成”组配只有1组,“疑”和“似”的组配有85组,约占总数的80.95%。这表明唐代诗人在比喻词的组配使用上,喜欢用“疑”和“似”的组配形式构成五言诗的对仗式比喻。

2.“疑”在七言诗句中的组配。

(一)“疑”和“似”(“似”和“疑”)组配。如:

(1)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沈佺期《兴庆池侍宴应制》)

(2)幡盖向风疑舞袖,镜灯临晓似妆台。(刘禹锡《和乐天题真娘墓》)

(3)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刘禹锡《巫山神女庙》)

(4)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张彤《奉和白太守拣橘》)

(5)芦叶有声疑露雨,浪花无际似潇湘。(朱庆馀《南湖》)

(6)人度碧溪疑辍棹,僧归仓岭似闻钟。(许浑《送郭秀才游天台》)

(7)禽浮似挹羽觞杯,鳞跃疑投水心剑。(万齐融《三日绿潭篇》)

(8)临波似染琅琊草,映叶疑开阿母桃。(刘禹锡《吐绶鸟词》)

(9)骨清犹似含意霭,沫白还疑带海霜。(陆龟蒙《酬袭美见寄海蟹》)

(10)青蒲暂似游梁马,绿藻还疑宴镐鱼。(李乂《享龙池乐第八章》)

(二)“疑”和“如”组配。如:

(1)初疑朝家正人立,又如战士方狙击。(吴融《太湖石歌》)

(2)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白居易《牡丹芳一美天子忧农也》)

(三)“疑”和“若”(“若”和“疑”)组配。如:

(1)涧险泉声疑度雨,川平桥势若晴虹。(张易之《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2)东沼初阳疑吐出,南山晚翠若浮来。(张説《侍宴隆庆池应制》)

(3)口开或若共人语,身定复疑初坐禅。(欧阳炯《贯休应梦罗汉画歌》)

(四)“疑”和“作”组配。如:

斗疑斑虎归三鸟,散作游龙上九霄。(李绅《新楼诗二十首东武亭》)

(五)“疑”和“胜”组配。如:

长廊夜静声疑雨,古殿秋深影胜云。(温庭筠《法立寺双桧》)

从“疑”和其他比喻词的组配看,“疑”和“似”(“似”和“疑”)的组配用得最多,在45组中有37组(其中“疑”和“似”26组,“似”和“疑”11组),“疑”和“如”3组,“疑”和“若”3组(其中“疑”和“若”2组,“若”和“疑”1组),“疑”和“作”1组,“疑”和“胜”1组。可以看到,和“疑”组配的比喻词有“似”、“如”、“若”、“作”、“胜”等,这说明,“疑”作为比喻词,在唐诗中功能很强,可以和其他比喻词交错使用于诗句中。

四、相关问题思考

1.关于“疑喻”入“格”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提出“疑喻”,认为“疑”是“疑喻”的比喻词之一,[1](p28)但文章例证不多,尚未引起学术界关注。承认“疑喻”是辞格,是比喻中的一个小类,涉及我们对“疑”是不是比喻词的认识。现行三本汉语修辞格辞典,有两本收有“疑喻”,一本未收“疑喻”,表明修辞学界对“疑喻”能否“入格”是存疑的,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给“疑喻”下的定义是“将喻体说得似是而非的一种介于疑似之间的比喻”,“喻词多为‘疑’、‘疑是’、‘依约是’等”,认为“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似乎重合又似乎不重合,是一种似是而非、疑非疑是的关系。此类比喻,想象力强,通过喻体的类比联想使本体更为形象、生动,更能揭示其本质特征。”“其结构形式为本体+疑类比喻词+喻体。”[2](p19-20)汪国胜、吴振国、李宇明《汉语辞格大全》收有“疑喻”,认为“疑喻”“是指比喻词为‘疑’、‘疑是’、‘依约是’、‘仿佛’、‘仿佛是’等的比喻”,指出“疑喻的比喻词使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处于疑似之间,朦胧似真,飘忽若假,以致有时真假难分,有一种朦胧美。又因它的喻体对本体往往在内容上有所丰富和加深,而强化的一方又能使人不感到畸轻畸重;似是而非反而使人感到真实。”[3](p57-5)谭学纯、濮侃、沈孟璎《汉语修辞格大辞典》[4]未收“疑喻”,有两种可能:一是对“疑喻”入格表示怀疑,二是没有注意到学术界已有人提出“疑喻”格。从以上我们搜集到的唐代五言诗和七言诗中的对仗式比喻看,“疑”在上句和下句中都是作为比喻词而与其他比喻词对举交错出现的,它的功能和其他比喻词(似、若、如等)是相同的,而且学术界已有人提出“疑喻”,辞典也收有“疑喻”,因而“疑喻”入格应该是够资格的。

2.“疑”的比喻词属性及其对有关诗句的解读问题。

《汉语大字典》[5](p1149)中“疑”的义项之一是“似,好像”,举的例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周)庾信《舟中望月》中的诗句“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在月光的照耀下,山头闪烁着银光,好像是皑皑白雪,而岸上一片洁白,也是月光映成,与岸边的白沙无关。)在这个例子中,“疑”是比喻词。到了唐代,“疑”是唐诗中的常用词,作为比喻词,“疑”除了单独使用之外,还可以构成复合式比喻词,如“疑是”等。判断“疑”的比喻词属性,其实很简单,就是看“疑”所连接的前项(“疑”之前)和后项(“疑”之后)所指对象符不符合构成比喻的基本要求,亦即本体和喻体是否不同类、不同质,是否具有相似点。举几个例子。

(1)路花疑濯锦,泉月似沉珠。(孔德昭《登白马山护明寺》)

(2)香荷疑散麝,风铎似调琴。(李远《慈恩寺避暑》)

(3)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李山甫《寒食二首》)

(4)鸟和百籁疑调管,花发千岩似画屏。(李峤《石淙》)

例(1)“疑”之前的本体是“路花”,之后的喻体是“濯锦”,显然不同类、不同质,即把“路花”比作“濯锦”,相似点“色彩艳丽”,与下句把“泉月”比作“沉珠”相对。例(2)“疑”之前的本体是“香荷”,之后的喻体是“散麝”,亦是不同类、不同质,即把“香荷”比作“散麝”,相似点“香味扑鼻”,与下句把“风铎”比作“调琴”相对。例(3)“疑”之前的本体是“万井楼台”,之后的喻体是“绣画”,两者不同类、不同质,是把“万井楼台”比作“绣画”,相似点“美丽如画”,与下句把“九原珠翠”比作“烟霞”相对。例(4)“疑”之前的本体是“鸟和百籁”,之后的喻体是“调管”,也不同类、不同质,即把“鸟和百籁”比作“调管”,相似点“声音和谐”,与下句把“花发千岩”比作“画屏”相对。这些例子中的“疑”无疑是比喻词。从“疑”和其他比喻词的组配看,“疑”是比喻词,且与其他比喻词功能同化,宗廷虎、李金苓、郭焰坤著《中国修辞史》(中卷)指出:“唐宋时代明喻详式多用喻词‘如’、‘似’,其次用‘若’。这些词在产生之初是有功能差别的,在历史发展中,至魏晋时代在诗歌中的功能开始趋同,但唐宋时代这几个词功能完全同化,看不出有何差别。”[6](p687)从唐代五言诗和七言诗中的对仗式比喻看,“疑”和“似”、“如”、“若”等比喻词交错对举使用,也可以说,作为比喻词的“疑”和其他比喻词也具有功能趋同的特点。顺便说一下,唐诗中“疑是”应看作复合式比喻词。如: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成彦雄《杜鹃花》)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5)仙歌静转玉箫催,疑是流莺禁苑来。(武元衡《赠歌人》)

(6)疑是阴兵致昏里,半闻灵鼓借喧豗。(元稹《遭风二十韵》)

(7)一醉便同尘外客,百杯疑是酒中仙。(牟融《重赠张籍》)

(8)葫卢河畔逢秋雪,疑是风飘白鹤毛。(雍陶《蔚州宴内遇新雪》)

(10)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这些例子中的“疑是”都是比喻词。

有学者将“疑是”中的“疑”解释为“疑心”[7](p216)或“怀疑”,更多的学者是把“疑是”看作引导比喻的比喻词,如在解释“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时,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指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8](p330)黄瑞云《诗苑英华》(唐诗卷)在解读《望庐山瀑布》时也说:“七绝仅用一个比喻,简捷明畅,更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9](p241)还有学者发表文章,指出小学语文教材把古诗“疑是”中的“疑”解释为“怀疑”不妥,应看作比喻词。[10](p41)

3.从唐代五、七言诗中“疑”与其他比喻词的组配看比喻形式在唐代的发展。

唐代五言诗、七言诗中的比喻十分丰富,比喻词除了单独使用外,在对仗式比喻中交错对举,且组配形式多种多样。以上谈到的组配形式就有“疑”和“似”的组配、“疑”和“如”的组配、“疑”和“如”的组配、“疑”和“作”的组配、“疑”和“成”的组配、“疑”和“胜”的组配、“疑”和“类”的组配等。根据不同声音配合要求选择运用不同的组配形式,一方面可以使唐诗中的比喻形式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了诗歌语言形式的和谐优美,充分体现出唐诗的语言运用艺术。以往研究比喻词,比较重视单个比喻词的独立使用,如“如”、“似”、“像”、“若”、“犹”等,也比较重视复合比喻词的运用,如“如同”、“若是、”“好像是”、“仿佛是”、“像……似的”、“像……一样”、“像……一般”等,而对不同比喻词交错对举、组配使用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唐代五言诗和七言诗对仗式比喻中比喻词“疑”和其他比喻词的交错对举、组配使用,和唐诗讲求语言形式美密切相关,也跟唐代诗人高超的诗歌语言艺术密切相关。从比喻这一常用辞格的发展看,“疑”在唐代五言诗和七言诗中与其他比喻词交错对举、组配使用,表明“疑”作为比喻词已取得和其他比喻词功能“趋同”的资格,也表明比喻形式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研究中国修辞史不应忽视这一点。

[1]乔溪柳.谈“疑喻”[J].修辞学习,1987,(3).

[2]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3]汪国胜,吴振国,李宇明.汉语辞格大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4]谭学纯,濮侃,沈孟璎.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5]编写组.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6]宗廷虎,李金苓,郭焰坤.中国修辞史(中)[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

[7]许渊冲,许明.千家诗[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8]萧涤非,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9]黄瑞云.诗苑英华[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0]王治业.小语教材古诗中的“疑”[J].成都:教育科学论坛,1995,(9).

责任编辑 邓年

I207.22

A

1003-8477(2016)12-0113-07

冯广艺(1957─),男,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辞格审美史”(10BYY067),教育部人文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黎语生态研究”(14JJD740012)。

猜你喜欢
五言诗五言唐诗
有志无书五言联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论贾雨村《口占五言一律》的诗语叙事
唐诗赏读
论汉魏六朝五言诗雅俗观的变迁
建安五言诗比兴艺术考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的地位研究
五言 望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