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学科建设初论

2017-01-10 15:18:30许文静刘自团
终身教育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科大学建设

许文静,刘自团

开放大学学科建设初论

许文静,刘自团

学科建设是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开放大学服务社会的桥梁,是新型大学发展的标志,因此学科建设是开放大学必须跨越的门槛。为此,文章在对开放大学学科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大学的学科建设原则,明确开放大学要打破传统学科划分形式、坚持以重大问题和领域为学科方向、充分利用好学科评估服务学科建设、着力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利用好平台和基地建设促进学科融合是有效提升当前开放大学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策略。

开放大学;新型大学;学科建设

在高校发展中,学科建设一直是学校发展的主线。从教育部到高等学校的管理者都将学科建设水平作为衡量办学水平和管理者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此后,普通高等学校开始了新一轮的学科建设热潮。然而,在开放大学领域却鲜有“学科建设”之说,新型大学建设中未设有“学科建设”之目标。开放大学是否需要建设学科?学科建设对于新型大学建设是否能起到积极作用?能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在开放大学如何建设学科?这些在普通高等学校已经达成共识的问题,在开放大学研究领域仍有待回答。开放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顺应了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认清开放大学开展学科建设的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办好开放大学”。

一、学科建设是开放大学建设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

学科在汉语中的定义比较宽泛,任何专门的学问或自认为比较专门的学问领域或知识体系都可以称之为“学”或“学科”。通过对比《汉语大辞典》和《辞海》,学科的定义可以统一为两种,一种是知识或学问的分类,一种是作为学校教学内容基本单位的教学科目。作为知识分类的学科是从研究而言,大学并不是学科发展的唯一载体,各种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都可以成为学科成长的土壤;但作为教学科目的学科是从教学而言,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学科是大学的基本要素。正如纽曼所说,“大学要么指学生而言,要么指学科而言”[1],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分析开放大学学科建设有必要先从大学的基本属性进行分析。

1.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大学的社会责任之根本还是培养人。开放大学这样的新型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应该具备何种素质?怎样培养?这是开放大学在建设之初就必须回答的问题。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6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2]根据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而且每年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都在不断增加,根据当前的增长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将很快迈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反映的是“适龄人口(18—22周岁)”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但是未能反映“劳动年龄人口(20—60周岁)”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有学者统计发现,“与较早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仍显得很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整体素质仍存在较大差距”[3]。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一方面,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非适龄劳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开放大学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为非适龄劳动人口提供高等教育是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这类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性很强,主要就是为了个人职业发展需要,希望能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改善职业生活。那么,开放大学实施的高等教育应该是在普通高等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专业教育,需要对学科知识进行再选择、再深入。

为了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提出,开放大学要“建设优质课程”“完善专业建设制度,提高专业建设质量”[4]。表面上看,这些课程和专业建设都与学科建设无关,开放大学主要还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聚集优质教育资源。事实上,无论如何发展专业、建设课程,都无法脱离学科建设这一根本。潘懋元先生认为,“课程是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高等学校根据学术门类划分或职业门类划分,将课程组合成不同的专门化领域。这些不同的组合称为专业,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5]高等学校通过学科建设产生课程内容,通过课程建设呈现这些课程内容,通过专业建设组合课程,以培养适应不同职业需要的人才。开放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其课程内容应该处于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的前沿,反映了不同知识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开放大学作为实施继续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以培养能力为主旨,其课程组织方式应该是以有利于进一步探究高深学问的方式来加以组织。由于主要采用远程开放教育的手段开展高等教育,开放大学课程的编制与组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遵循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因而需要在应用性学科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比如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成人教育学等学科。可见,开展学科建设是开放大学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开放大学唯有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才能实现人才培养这一基本社会职能。另外,一个学校自身有无强大的学科底蕴,所形成的学科势场大不一样,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也不一样。

2.学科建设是服务社会的桥梁

除了培养人才之外,高等学校还具有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开创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做到了地方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地方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地方需要什么研究就开展什么研究,并开展各种培训。其他研究型大学也基于扎实的学术研究为社会知识的深入与扩大提供服务。开放大学这种类型的高校该如何为社会服务?有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大致归于富有生产性的人口结构优势,即人口红利。“据世行估计,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30%以上。然而,人口红利从来不是永久性的增长因素。随着人口结构转变的完成,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人口红利开始衰减。未来十年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将会逐步衰减,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劳动力成本提升。”[6]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教育是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因素。据统计,201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为11.01%。[7]提升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素质,实现劳动力结构的升级,促进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为我国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水平成为开放大学服务社会的最直接途径。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更好地生活,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方面。为广大居民开展休闲生活类教育,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也是开放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方面。

开放大学结合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于一体,提升劳动者素质过程中需要解决好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受教育者个性差别、受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和途径等多方面的差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大学的发展,学科结构不断调整与变化。正是由于开放大学教育的综合性和受教育者情况的宽泛和复杂性,要求开放大学的各学科基础更为宽泛,能够灵活拓展学科方向,同时还要能够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开放大学的教师大多来自于普通高等学校,唯有通过积极开展学科建设才能形成开放大学特有的学科文化,并将其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始终。

3.学科建设水平是新型大学发展的标识

大学之谓大学,高等教育的高等性是其必然属性。我国的开放大学是在具有三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广播电视大学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也给社会大众造成了“办学质量差,学历含金量低”的印象。学科水平决定了大学的层次,“大量的实证数据证明,学科水平与大学发展水平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学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声誉”[8]。无论是何种大学,想要取得长足发展,重视学科建设是其不二选择。如果说在广播电视大学办学阶段,受限于与普通高校联合举办本科教育的体制,不重视学科建设尚情有可原,随着开放大学陆续成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可以授予相应学科的学士学位,不重视学科建设,如何体现开放大学所授予学位的价值?英国开放大学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充分的学习支持服务以及健全的后勤支持服务和行政管理体制外,最重要的是鼓励科学研究,创造一流科研成果,以高质量的学科作为办学支撑。在2014年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开展的REF(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评估中,英国开放大学和普通高等机构共同参与评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音乐、戏曲、舞蹈和表演艺术学科总体满足四星级质量水平的比例达到44%,教育学科总体满足四星质量水平的比例达到38%。[9]开放大学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质量,作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科建设是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绕不开的门槛。

二、开放大学学科建设现状

一般意义上的学科建设,“就是让围绕某个知识体系建立的学科组织在知识生产上的能力不断增强,能够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课程”。[10]其中,学科建设重点就是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建立起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学科组织,同时,通过系统设计、制度引导和资源分配,提升具体学科在知识的生产、发展、整合、传递和应用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开放大学不同于普通高校,两者的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和办学任务均不相同,有助于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相应知识领域是开放大学学科知识生产的主要方面。目前,几所开放大学都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积极开展终身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和开放学习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为了实现较大范围的学科知识传递,开放大学开设了各类专业,并且根据教育部“宽进严出”的要求,广泛招收学生。截至目前,6所开放大学共设置专业210个,其中本科专业49个,专科专业161个;累计招生392万人,其中本科117万人,专科 275万人,目前注册在学人数369万人。[11]单从数量上来看,短短4年的建设,我国的开放大学取得了骄人的办学成绩。但通过数量体现的办学成绩只能展现远程开放教育利用新型教育手段传递学科知识的特点。随着MOOCs时代的来临,学习者面对的是海量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开放大学所需要做的是改变过去的外延式发展,实现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质量,确立特色和优势,为此,上海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和江苏开放大学先后接受了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专业评估,并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部分专业被确定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可授予相应学科的学位。学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是对开放大学教学质量的认可,但是当前我国开放大学学科建设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导致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第一,对学科建设的认识不统一。当前开放大学在学科建设进程中没有清晰区分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而往往统称“开放教学”问题。事实上,专业和课程是学科建设成果的体现,是对学科知识整体的整合和传递,当前各开放大学均未明确学科建设的任务和使命,更为关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主要表现在:未能制定专门的学科建设规划和具体的学科建设方案,在学校发展规划中较少提及学科建设;除江苏开放大学设有专门的“学科建设处”以外,其他几所开放大学均未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且未在其他相关部门职责中明确学科建设管理职责;更为强调教师个人的科研成就,未能考虑学校整体的学科建设需要;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利,学科设置更多的是行政决议,未能根据学科发展规律进行设置与调整。

第二,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不强。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学科方向,有一定规模的学者,具备一系列的资源,因此大学中的各学科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应该有机统一、系统发展。合理的大学学科体系应该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组成,其中主体学科是一个大学的基本要件,主干学科是大学的品牌象征,支撑学科决定大学学科发展的潜力,特色学科彰显大学学科创造能力。[12]哲学、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是各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来源,也是其他学科长久发展的根本,理应成为大学的主体学科。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由若干学科中适应具体专业需要的部分知识组成,而不管何种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大多来自于主体学科的建设成果。目前,开放大学主体学科的基础地位没有凸显出来,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更为关注能够获得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已获学士学位授权的学科构成各开放大学的主干学科。和普通高校相比,开放大学目前的主干学科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中尚不具备话语权。各学科的布点也比较分散,大多是根据各校既有资源来设置学科,并未根据开放大学的发展需要和学科的发展规律来设置,缺乏支撑学科,学科发展的后劲不足。另外,开放大学的“开放远程教育”“教育资源整合集成”“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人才成长通道转换衔接”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均未能以高水平的学科来体现。

第三,重点学科发展尚不成熟。成熟的学科应该拥有:不可替代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可持续的知识产出,稳定的资源获取,明晰的组织结构和严密的分工,规范的学科制度,良好的学科文化,较高的国际化程度。由于开放大学的学科建设借助了比较多的校外资源,以学科团队为例,其中大量的成员来自于校外,这些团队成员已经拥有了比较明确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因此他们难以根据开放大学的新要求对各自的学科方向进行调整,对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较少根据开放大学学习者的特点进行重新整合;而且开放大学的建设时间较短,学科建设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体现的,到目前为止,开放大学的各学科未能形成有一定辨识度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同时,由于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不明确,又导致无法产生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和可持续的知识产出,更不用说其他更高的要求了。

一般说来,高校学科建设大体经历起步、发展和提高三个阶段。起步阶段,主要是将学科建起来,明确发展方向、重点,达到一定规模。发展阶段,主要是扩大规模、建立平台,在若干点上有所突破。提高阶段,重在提高学术水平,在已有平台、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现全面提高。[13]开放大学的学科发展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的过程依然任重而道远。目前当整个中国高等教育都在对以往大学建设和学科建设反思总结时,在这一时间节点上考量开放大学的学科建设是非常适合且又必要的。

三、开放大学学科建设原则

正如学科的定义中提到的,每个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如果任由其自由发展,这种知识的划分势必会导致学科与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大学中集合了不同的学科,理想的状态是各学科都能够良性发展。开放大学尤其需要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因为开放大学的学科建设需要更多地考虑“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广泛向社会开放”,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天然壁垒会阻碍“无门槛”学习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在学科建设起步阶段明确开放大学的学科建设原则,为学科建设策略的提出给予指导。

首先,学科建设要合理定位。要对学校发展的基础、优势、机遇、困难和挑战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开放大学的功能定位是要努力办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这是国家赋予开放大学的使命。因此,开放大学的学科建设需要与社会联系得更为紧密,更多考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要能够关注普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非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乡镇、农村居民的学习渴求,以及弱势群体的教育普及。另外,开放大学建设初期,承担的建设任务相对较多、较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科建设也一样。“学科建设不能齐头并进,因为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只有舍得放弃,才能集中力量,做强自己。学科发展要集中在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社会需求的学科。”[14]目前,开放大学在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在线教育等知识领域的特色应进一步在学科领域确立;同时,应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针对国家需要开展相应学科的建设,确立优势。

其次,学科建设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学科这一概念产生之初就是为了便于教学,将人类所积累的知识进行分类,从而产生学科。大学以“育人为本”,进行学科建设以提升教学、科研、师资和其他办学条件,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15]开放大学要能够开展职工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新型农民教育和各类培训,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开放大学的学科建设更多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是给学习者提供的教育是不是有用,学生的学习是否是可持续的。由于学生来源多样,学习目的多样,学习背景多样,学习方式多样,开放大学学科建设需要将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纳入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致力于将学科前沿的知识以最合理的方式传授给不同的学习对象。

第三,学科建设要有开放性思维。学科的产生只是人为的对知识进行的划分,这种划分并不意味着就是合理且正确的,大学学科建设不能将学科系统孤立起来,应该以一种开放的思维开展建设。学科建设要建立起开放的系统,帮助学科从系统外获取所需资源;同时,学科也应该向其他学科开放,相互协调利用资源,相互支撑解决学科难题。开放性也是开放大学的重要特点,开放大学的学科建设应该不同于普通高校,目前普通高校很多时候是以学科作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这某种意义上是人为的对学科壁垒进一步加固的过程。只有将开放性思维融入学科建设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标准来组建学科组织,才能淡化学科作为资源配置的依据与手段,不断弘扬科学精神,营造跨学科合作共赢的文化氛围。

第四,学科建设要保持学科生态平衡。这里的学科生态平衡既包括学校整体学科的类型和层次结构的平衡,也包括具体学科内部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学科条件等各要素之间的平衡,主要目标是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大学中的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与学科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重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集聚和优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科协调发展。从具体学科来看,学科方向的设置既要考虑本学科发展的方向又要兼顾学校发展需求;学科队伍要尽可能形成梯队,结构合理;学科研究既要重视学术成果,又要关注开发和利用;人才培养要考虑学科专业性,又要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科条件要硬件和软件同时考虑,同时建设。

四、开放大学学科建设策略

大学学科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了学科定位、学科队伍、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和学科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其建设成效很难立即体现,但由于开放大学学科建设需要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应的建设水平。因此,相应的学科建设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策略一:打破传统学科组织形式。开放大学学科建设的开放性原则要求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能够打破传统的学科组织形式,根据学习需求来组建学科组织。目前开放大学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度过闲暇生活的休闲需求、提升就业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提升学历的获得高等教育需求。针对这三类需求,开放大学可以将目前既有的学科进行整合,根据需求和学科队伍的优势重新组织为三类学科群,分别为满足人们生活、休闲知识获取需求的生活科学类学科群,满足在职、在岗人员职业知识获取需求的产业类学科群,满足基本高等教育高深理论知识获取需求的人文/自然科学类学科群。以知识获取需求为导向的学科群划分,使学校的资源配置更具有针对性,学科建设的方向更为明确,学科建设的动力更为持续。

策略二:以重大问题或重要研究领域作为学科方向。开放大学要在深入分析学校办学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社会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分析未来学校的具体学科在哪些重要研究领域可以发挥作用,以此作为学科研究的方向,比如生活科学类学科群可以针对老年教育需求,承接远程老年教育推进计划的相关任务;产业类学科群可以为在职人员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人文/自然科学类学科群可以针对“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开展政策研究、资历框架开发研究,共建协同中心、联合实验室等。这些问题或者研究领域都是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开放大学有优势可以发挥力量的问题,也是有助于明确开放大学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参考。

策略三:充分利用学科评估来服务学科建设。无论是学科还是大学都很难比较孰优孰劣,即使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由于研究方向的差异,不同大学的同一学科之间也很难直接比较。而学科发展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过程,大部分成果并不容易量化,学科评估利用较为容易量化和衡量的科研产出和发表论文对具体学科进行评价。因此开放大学学科建设初期,有实力的优势学科需要努力取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扩大学科影响力,确立学术地位。对于短期内不能取得较大突破的学科,则可以利用学科评估,找到学科建设中的劣势,通过加大投入,加快学科发展速度。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类学科评估发展的趋势是,不再只关注科学研究,而开始注重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开放大学的学科建设来说是利好,必须秉持与需求相结合的学科建设理念开展学科建设。

策略四:着力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学科领域中的核心和骨干,代表着本学科教师队伍中的最高水平,其在学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其他教师所无法替代的。学科带头人往往是学科发展的领导者、学位点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组织者、创新团队协调者。一个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可以吸引本学科的优秀人才,有助于激发学科团队成员的活力。对于开放大学来说,“有教无类”的教学特点,还要求学科带头人不但是一名“知识生产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名“知识组合者”和“知识传授者”,要能够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将学科知识进行细分,重新设计知识呈现方式,并对学科知识进行自由重组。因此,开放大学要在重点和优先建设的学科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在优势和特色学科着力培养具有潜力的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以学科带头人为品牌,通过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带头人,借助教师的影响力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迅速获得社会关注和肯定。

策略五:利用平台和基地建设促进跨学科融合和学习成果转换。开放大学对于传统学科形式的重新划分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平台基础上,学科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为学科建设提供保障,同时为了不让这种全新的划分形式成为新的壁垒,学科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可以成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立交桥。此外,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通过与普通高等教育机构、社会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等共建科研平台和基地,可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达成共识,有助于推进相互之间的学分互认,实现学习成果的转换。

[1] 约翰·享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

[2] 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8-15].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3] 别敦荣.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组织变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26-32.

[4] 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EB/OL].[2016-01-21].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726/201602/t20160202_229322.html.

[5]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10.

[6] 张茉楠.未来经济增长的挑战在于人力资本积累[EB/OL].[2016-11-13].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4-12-30/887135.html.

[7] 教育部.中国教育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EB/OL].[2016-11-13].http:∥edu.people.com.cn/n/2015/1210/c1053-27911520.html.

[8] 周光礼.世界一流学科的中国标准是什么?[EB/OL].[2016-02-16].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2/16/nw.D110000gmrb_20160216_1-13.htm.

[9] REF2014.Open University[EB/OL].[2016-08-15].http:∥results.ref.ac.uk/Results/ByHei/1. [10] 宣勇.大学学科建设应该建什么[J].探索与争鸣, 2016(7):30-31.

[11] 教育部:开放大学确保宽进严出 严格学位等获得标准[EB/OL].[2016-02-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04/c_128702316.htm.

[12] 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30.

[13] 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11.

[14] 田建国.高校学科建设如何走出新路[EB/OL].[2015-07-28].http:∥news.gmw.cn/2015-07/28/content_16451633.htm.

[15] 龚克.学生和学科,谁为大学之本——谈大学以“育人为本”[EB/OL].[2012-11-07].http:∥www.cas.cn/xw/zjsd/201211/t20121107_3678476.shtml.

责任编辑 冯丽樱

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Open University

XUWen-jing/

JiangsuOpenUniversity

LIUZi-tuan/

Jiangsu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a bridge of Open University serving the society, and a symbol of new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so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the threshold that Open University must cros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in Open Univers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clearly presents some effective and significant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the curren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level of Open University: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cipline and adhering to major issue and field-oriented discipline, making the best of discipline assessment serv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focusing on introducing high-level academic leaders, promoting discipline integration by platform and base construction.

Open University; new universit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2016-08-27

10.13425/j.cnki.jjou.2017.02.005

许文静,江苏开放大学学科建设处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研究(317079328@qq.com);刘自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英国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及其对江苏优势学科建设的启示”(C-a/2013/01/012);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智慧学习环境的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研究——以开放大学为例”(2015JSJG591);江苏开放大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开放大学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研究”(15SEW-W-003)

猜你喜欢
学科大学建设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