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型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2017-01-10 14:02:22陈乃林赵瑶珍
终身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型共同体

陈乃林,赵瑶珍

试论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型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陈乃林,赵瑶珍

近年来,在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社会教育取得了蓬勃发展。经过实践探索与积累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学习模式,如上海闵行的“问题导向学习”、成都青羊的“体验学习”、杭州上城的“网络(移动)学习”和宁波慈溪的“团队学习”。实践证明,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与深化,社区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社区教育者必须自觉树立转型意识,对实践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一步研究深化、充实丰富,拓展延伸,积极推进社区学习有效有序、健康持久的发展,将社区学习推进更高境界。

居民自主学习;社区教育转型;必然性;现实性

一、问题的提出:社区教育中居民自主学习的新景观

2016年7月,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教委负责人介绍了上海市学习社团的有关情况:

——在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依托科技、文广、宣传、高校等各种资源,创建“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为市民搭建了一个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新平台。全市建有8大体验基地,体验站点105个,体验项目260个,每年参与体验学习的市民达100多万人次。

——全市有各类学习团队超过3万个,参与人数达50余万人。其中,经评估确认的老年学习团队9 548个,优秀团队420个,约有24万老年人参与了文化类、艺术类、健身类、其他类等4大类团队学习活动。

又据杭州市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策略研究报告,2013年约有2 000多个社区学习共同体遍布城乡;2014年杭州市成人教育研究室的调查数据显示,杭州市已有4 000多个社区学习共同体。群众广泛参与累积达10万人,社区学习共同体类型丰富多样,有文化与艺术、生活与休闲、健康与娱乐、公民与公益、科学与技术等。共同体以一个个“点”的形式,凝聚着居民的主动参与、快乐学习,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1]

从全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多年来,社区教育作为一种草根性、社会化大教育,在政府、教育等各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重视支持下,建设了一大批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全国初步形成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广泛开展、中西部地区逐步推进的发展态势;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方式和路径,社区教育参与率和满意度逐步提高,社区教育已经成为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不可缺少的基础载体和必由之路。

现象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追问的是:这诸多景观,是偶然还是必然?是现象还是本质?是一时还是趋势?基于此,本文试就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型的必然性、现实性与趋势性,作进一步思考探究。

二、问题的分析: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型是一种必然趋势

1.从本源看,教育与学习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内在联系,是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型的理论依据

(1)教育的词源学意义,揭示了教育向学习转型的本源性。关于教育的起源虽有多种不同界说,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教育离不开学习,教育必然归结于学习。丘吉尔说过:“我时刻准备着学习,但是,我不是时刻准备着受教育。”通过追溯探源教育和学习的关系,可以找到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型的本源性依据。

在中国,“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的含义从字的本源理解为:教(敎),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含教化、作善之意。

“学,觉悟也”[2]69“学”是求知、效法之意。“习(習),鸟数飞也。”[2]74上边“羽”字,表示鸟的翅膀,下边本应是个“日”字,表示太阳,合起来表示“小鸟在阳光下拍着翅膀来回飞舞,反复练习飞翔”的意思。朱熹把“学”和“习”合在一起,解释为:“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续近思录·卷二》)由此可见,学习既有寻求和获得认知的因素,也有仿效、练习和实践的成分,是获得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

在西方,“教育”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为“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即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已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从教育与学习的字源分析可见,教育是对学习的一种服务和帮助,学习是对教育的一种接受、选择、享有。学习者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拥有选择所学内容的权利,进而在享有、内化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再生产和自身发展。教育行为是指向群体,通过群体达到社会总体发展的目标;学习是立足个体,使社会总体获得个体的多样性发展的动力源泉。

(2)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育向学习转型的必然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把“教育”定义为“有意识的活动,涉及某种形式的交流,旨在引发学习”,并强调“有意识”“有组织”“持续的”等关键词。值得深思的是,“分类法”把“有意识的”“旨在引发学习”“某种形式的交流”,引入教育概念,这就道出了教育和学习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教育因学习所需而产生,教育为了学习而存在,教育的结果也必须通过学习加以检测。反之,不能或不是引发学习,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如果对教育的本质作深层次的反思和探究,就会发现教育作为社会和个体的中介,其本身具有独特的转化机制,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过程。教育的第一个转化是人类共同文化向教育特殊文化转化,即从知识的原生态向知识的教育态转化,通过编制教材形成课程,以选择和重组人类社会最精华的知识,以最经济的时间传授给学习者,培养下一代。第二个转化是教育特殊文化向人的精神生命转化,即从知识的教育态向知识的生命态转化,就是通过课程实施和教师教学,把教育态的知识传授给学习者,然后通过学习内化为个体生命态的素质,发挥着教育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重要中介作用。[3]

2.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为解读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型,提供了一把认识论的总钥匙

(1)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的转变,深刻反映了教育的价值转换。从历史的视角看,“终身教育”作为一个概念,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并逐渐得到广泛传播。在终身教育看来,教育应该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经历的贯穿其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培训、学习的总和。

在终身教育提出并传播的早期,“终身学习”概念是蕴含在终身教育中的。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报告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通过终身学习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4]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洲内罗毕召开的第19届总会上,通过了《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劝告书》,同时并列提出了“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两个概念。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鲜明地提出了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与发展”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1998年5月中译版《学习——内在的财富》中也将终身教育的小标题翻译为终身学习。这体现了人们的认识正在从“教育为主”向“学习为主”转移。总的看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及欧洲各国高频使用“终身学习”,而“终身教育”一词则逐渐淡出,最终实现了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的转变。

现在看来,这个转变为我们今天讨论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型这个重大课题提供了一把认识论的总钥匙。它的深刻启示在于:这两个概念从本质来看,反映的实际上是同一教育理念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层面的内涵及其侧重点,内在具有统一性。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终身学习的实现,则是终身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终身教育制度的健全、终身教育条件的具备,终身学习才有可能变成社会成员的普遍实践,其终极目标都是着眼于人(人性)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也就是最终必须实现教育的价值转换。

关于这个问题,最先提出学习社会的美国古典人文主义教育家赫钦斯,早已深刻地指明:“除了能够为每个人在其成年以后的每个阶段提供部分时间制的成人教育外,还成功地实现了价值转换的社会。成功的价值转换即指学习、自我实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已经变成了整个社会的目标,并且所有的社会制度均以这个目标为指向。”[5]他所指的“成功的价值转换”,就是教育必须转化为学习,进而经过内化与实践,达到“自我实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目标。

(2)从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的变化,其内涵折射了主体性的位移。终身教育的主体是国家、政府、社会、教育部门及其教育机构,终身学习强调社会成员是学习主体,学习是公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公民应当而且必须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人与生存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生活的方式。终身学习只有以终身教育为前提和基础,才能变成现实;终身教育只有以终身学习为目的,才真正具有意义。

由此可见,由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的主体位移,凸显了人的发展、人生的完善,最终必须经学习得以实现的本质特征。如果从哲学上解读教育与学习的关系,实际上是外因与内因的关系。教育是外因,是条件;而学习则是内因,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也就是说,即使是最好的教育,也必须通过学习者的内化过程,通过学习者本身的吸收消化,构建生成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学习,唯有学习,才是最终决定学习者能不能成长成才的唯一环节,也是凸显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不可替代的独特环节。

(3)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和灵魂所在。如果说终身教育注重外在条件、环境的创设与提供,那么终身学习更强调学习者自身的内在变化,强调教育价值的转换。这种内化和转换,本质上是一种感受、体验与升华。终身学习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知识、素养、经验和能力,使人发生持久变化,体验与完善人生的过程。终身学习所强调的主体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终身学习的理论就是建立在尊重和相信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基础之上的。没有人的主体性这个前提,终身学习就不复存在。终身学习的实施又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世界,而且更表现在能动地改造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动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终身发展,日臻完善。

三、问题的破解:实践昭示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型正逐步变成现实

1.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为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型,提供了发展目标导引和社会实践场域

(1)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方向目标导引。中国在顺应国际教育思潮的转变,也在积极探索和推进学习社会建设。国务院1999年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运用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是把“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列为到2020年必须实现的教育改革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地、各界掀起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热潮,积极建设各类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团等等,以学习为动力,以学习为主轴,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步落地落实,推动社区居民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波浪式、螺旋形向前发展。

(2)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社会实践场域。如果说,此前提出学习型社会建设,主要体现为一种营造舆论、理论引导的话,那么,以2013年国家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在北京召开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为标志,则使学习型社会(城市)的基本架构及其内涵特征清晰起来。2014年颁发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和6项保障措施,特别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增强社会组织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习对组织发展的促进作用”“鼓励发展民间学习共同体”。这在引导全民终身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更是提出了明确要求。2016年颁发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指出:“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共同体建设。广泛开展学习型乡镇(街道)、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自发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团队、活动小组等学习共同体,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增强各类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党和国家释放出重视并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信号,不仅给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发展终身学习,促进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的转型提供了良好契机。一批社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团的兴起,生动体现了学习型社会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蓬勃发展。

2.社区居民自主学习的实践创新成果,有力佐证了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型的现实性

现实是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也是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如果说,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的转型,在理论依据上有其必然性,在宏观背景上必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那么,放眼当下社区教育的多彩景观,居民正在用他们自主学习的实践创新成果,有力印证了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型的可能性、可行性和现实性,也昭示了社区教育向社区居民自主学习发展的走向和未来。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对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居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践创新成果,特别是对社区居民自主学习作了最新的概括和总结。诸如:积极开展才艺展示、参观游学、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团队学习、体验学习、远程学习等模式;推动各地建设方便快捷的居民学习服务圈,开设学习超市,提供学习地图等形式,方便社区居民灵活自主学习;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自发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团队、活动小组等学习共同体,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增强各类组织的凝聚力、创新力;积极开展面向社区服务人员、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增强其组织和服务居民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论述和要求,都预示着,随着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主体性发展,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的转型必将越来越成为生动丰富的发展实践。

笔者应用文献检索、典型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在社区居民自主学习的实践中,初步梳理了以下4种具有代表性、趋势性的学习模式,以期进一步研究深化、充实丰富、延伸拓展,引导社区学习迈向更高的境界。

(1)问题导向学习:回应社区居民的关切

习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非常重视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社区教育是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一类教育,民之所需就是教之所向,民之所盼就是学之所归。社区建设、居民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社区教育必须作出回应;居民群众的期盼和愿景,就是社区教育所追求的发展目标。正确解决问题、回应居民关切,这就是居民的需求,因此,问题导向也就是需求导向。社区教育改革发展,必须树立鲜明的问题意识,把解决问题作为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作为工作出发点;把解民忧、适民需、谋民福,作为社区教育实践创新的价值取向。

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举办“村民周周会”,就是基层社区教育工作者创造的一种问题导向式学习。这个镇地处城郊,在城市化进程中,动迁地区干群关系紧张,新老矛盾交织,上访不断。自2009年,马桥镇着力搭建“村民周周会”,旨在正确处理社会转型时期遇到的新问题,创新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强化基层权力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村民周周会”架构于上海远程老年大学收视节目,利用每周二收视前的一段时间,设置4个环节,即聚民意,听诉求;讲案例,明道理;监督政府为百姓服务的项目,提出建设性意见;传播相关主题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居民素质和参与水平。

像马桥镇的“村民周周会”,各地居民还有不少自己的创造,如社区议事园、居民学习沙龙、社区民政讲坛等。其亮点在于,不是就教育而教育,不是本本学习,而是树立问题意识,瞄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是一种问题导向式的学习。通过学习,了解形势政策,明白事理曲直,进而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惠及居民。这种实现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是社区教育回归居民自主学习本旨的一个成功实践。

(2)体验学习:回归社区生活教育的本旨

体验学习,是指在预设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学习者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进行亲身的实践和体验,然后通过反思、感悟、分享,实现自身知识、能力及价值观的提升与重构的一种学习方式。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学院秉持生活性、生态性、生成性原则,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居民“体验学习”。他们以本院教育资源为基础,吸引部分区域公共教育资源,整合了素质养成、知识拓展、技能提升三大类学习资源,创设了10 000平方米的体验学习区域,其中建有烹饪、书画、古琴、茶学、葡萄酒、数字艺术等几十间专业工作室,推进居民体验学习,为社区教育发展注入动力。同时,学院以项目为引领,孵化十几家创新性社会组织,大力推进学习社团发展,参加人数超过十万人,扩大了体验学习模式的影响力。

成都市青羊区以“阳台生态菜园”的特色项目为抓手,探索生活休闲学习模式,[6]构建“阳台生态菜园”示范教育基地、综合性学习实践基地和院落、家庭实践点三级学习基地,发挥居民“体验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他们组织编撰读本,加强骨干培养,强化专业支持服务,建立线上“生态菜园网络学习平台”,尊重居民自主学习群体互动,形成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激励更多的市民参与,满足居民个性化学习需求。

体验学习的最大特色,就是教学做合一,做中学,学中做。生活休闲体验学习生动活泼,别具一格,更加切合社区生活教育特点,更加贴近居民生活实际,领悟所学所得,共享体验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和获得感,提高生活情趣和生活品质。上述实践不仅体现了社区教育生活教育的本质特点,也是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是一种深受居民喜爱、独具生活情趣的学习模式,是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型的一项创新性实践。

(3)网络(移动)学习:引领居民紧跟时代步伐

杭州市上城区以微信为切入点,搭建移动学习平台,构建泛在学习空间,创新网络化学习的新模式。[7]该区2009年开始探索信息化教育,升级改版了数字化学习社区e学网,一定程度满足了市民学习需求,助力居民实现由纸质学习形式向数字化学习的转变。

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移动化、碎片化学习需求,“微学通”应运而生。“微学通”增加在线报名组班、学习过程跟踪、学习资源推送、学习圈交流、横向答疑、学习评价等交互功能,实现零门槛学习,享受“人人有学”;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在6个街道同步宣传,实现“人人易学”;通过“微学通”知识竞答、趣味游戏的互动功能,激发市民学习内驱力,体验“人人乐学”;“微学通”完善了培训全流程管理系统,让学员享受便捷智能的培训服务,实现“人人优学”;“微学通”平台采用积分制和积分兑换的形式,实现“人人享学”。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时空,建立互联网、移动电话、数字电视等多网合一、优势互补的服务平台和学习资源库。上城区“微学通”基于“互联网+”创新学习载体,激发居民学习动力,努力践行5A学习理念(即“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便的方式(Anyway)获取任何想要学习的知识(Any Knowledge)”)的创新实践,值得称赞和推广。

(4)团队学习:提升社区学习组织化程度

团队学习包括居民群众依托学习共同体、各类学习社团、学习沙龙等组织(准组织),为了学习、围绕学习,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如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农村“家庭学习中心户”是比较适合农村居民学习的组织形式。慈溪市为了满足市民“求知、求健、求乐”的学习需求,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重点在农村地区,积极培育发展农民“家庭学习中心户”,形成了以志趣相聚型的“家庭学习中心户”为基础,以功能辐射型“学习社团”为骨干,以“社区教育教师工作室”为示范引领的学习共同体发展的新格局。[6]慈溪市发展“家庭学习中心户”,从侧面反映了社区教育在农村地区兴起团队学习的新景观。

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基于社区这个生活共同体而形成的学习社群。《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在总结社区民众首创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指明了“鼓励发展民间学习共同体”的方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指出:“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自发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团队、活动小组等学习共同体,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增强各类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可见,这是今后社区教育中需要着力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社区居民自主学习的发展趋势看,上述几种学习形式,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社区学习的发展思路与发展趋势,是探索中国特色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其中,问题导向学习最具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最有生机活力的一种学习形式;体验学习更具社区教育乡土特色和生活情趣;网络(移动)学习凸显时代气息、时代特征的学习时尚;团队学习则是居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一种自主互动学习模式。

四、问题的演绎:顺势而为,积极推进社区学习持续健康发展

1.自觉树立转型意识,主动促进社区学习发展

深刻领会和把握教育是旨在引发学习的本质内涵,更多地从学习者和学习的角度解读教育本旨。教育是外因,学习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者的根本职责在于善于创造条件,促进内在转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为了学习者;评价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是看学习者正向的改变状况;教育者的根本职责重在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动力,帮助学习者收获更多的获得感。

社区教育工作者要以这些基本原理为指导,确立3个观念:一是一切为了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二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帮助保障、支持服务的观念;三是以学习者通过学习发生的正向改变状况,作为检验教育成效根本标准的观念,自觉推进社区居民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

2.采取切实措施,推进社区学习有效发展

一是积极培育学习社团。学习社团是居民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积极培育学习社团,是推进社区居民自主学习的组织基础。青岛市市北区采取切实措施,在所有街道层面创建了“社区居民自主教育协会”,形成协会指导、社区组织、团队实施的社区居民自主学习的新机制;实施注册登记,扎实推进学习团队组织建设;定期培训团队带头人,组织外出考察,增强社团发展能力;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开展主题大赛和团队评优活动,为学习社团注入新活力;全区共有4大类500余个居民学习团队,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区形成了由政府主导、协会指导与居民社团自主学习的发展态势。

二是以项目带动团队发展。上海市以老年团队建设为重点,印发《老年学习团队管理手册》,制定团队发展规划,建立规章制度,促进老年学习团队规范化发展;明确发展目标,制定评估标准,引导老年学习团队可持续发展;加强群众领袖骨干培育,研制“达人工作坊”评价指标,集聚特色团队资源,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开展老年学习团队培育模式研究,为团队发展寻找方法途径,帮助成员全面提升素质。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杭州市余杭区制定《余杭区学习共同体奖励办法》,设置“标准化学习共同体”“优秀学习共同体”“示范学习共同体”多个不同层次的奖级,在个体层面设置优秀推介员、优秀志愿者奖项,在组织层面设置“最佳组织奖”“优秀组织奖”奖项,对各类学习社团发挥示范引领、以评促建作用。在全区1 500多个社区民间学习组织中,互联互通,扩大了学习共同体的效益度和社会影响力。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省级和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居民个人学习账号,研制具有学时记载功能的社区学习卡,形成居民终身学习电子档案。”现在不少地方运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实名注册,记载学分,积分奖励。从制度体系的角度,巩固社区学习成果,推进社区学习健康发展。

3.分类指导,积极推进社区学习有序发展

同任何事物一样,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的转型,是一个不断实践、发展提升的过程。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客观存在,因此,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是一条基本原则。先行先进地区,应该而且可以率先探索社区居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新经验、新路子,带动指导面上社区教育的发展和转型。但是,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一概而论,决不能因为研究探讨社区教育转型问题,搞一刀切、齐步走,更不宜对那些社区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地方,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搞拔苗助长。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科学把握和有序推动社区学习的发展。

教育与学习,从本质上说,自始至终是一对相伴相生、两位一体的概念,只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笔者使用“转型”(而不是“转变”)一词,本意也反映了这种本质上的连贯性和差别性。所以,即使各种学习社团蓬勃发展,居民自主学习普遍开展起来以后,政府必须履行的公共教育服务职责,教育机构及教育者的帮助支持和指导服务,仍然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我们坚信,依靠政府统筹、教育推动、目标导引、政策保障,依靠居民主体、务实创新、内外兼修、螺旋上升,一个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学有所成的学习型社会,必将通过亿万人民的持续实践,在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大地上得以实现。

[1] 汪国新,余锦霞.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策略研究——以杭州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5(4):10-14.

[2]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

[5] 陈廷柱.何谓“学习社会”——国外专家的若干见解[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14-18.

[6] 庄俭.社区教育服务民生创新工作案例[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7] 陈继明,项洁月,滕璎.依托“微学通”平台创新社区教育载体的探索与实践[J].社区教育,2016(5):11-15.

[8] 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9]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 陈乃林.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多维解读[J].成人教育,2008(1):13-17.

[11] 王中.终身教育共同体:陌生人社会的精神归依[J].职教通讯,2015(16):1-5.

[12] 屠锦红.“学习共同体”:理论价值与实践困境[J].当代教育科学,2013(16):7-10.

[1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人民教育,2010(17):2-15.

[14]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EB/OL].(2014-09-15)[2017-01-10].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409/174940.html.

[15]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EB/OL].(2016-07-08)[2017-01-10].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zcs_cxsh/201607/t20160725_272872.html.

责任编辑 张军涛

2017-03-06

10.13425/j.cnki.jjou.2017.03.007

陈乃林,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咨询专家,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主要从事终身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及管理决策研究(nj_cnl@163.com);赵瑶珍,杭州市余杭区社区学院社区教育处处长,主要从事社区教育研究(19263492@qq.com)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习型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中华家教(2018年10期)2018-10-30 01:43:16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5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0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