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彭传权余利锋易荣
宜昌市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现状及对策
宜昌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彭传权余利锋易荣
茶叶是宜昌市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市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极富活力的绿色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富民产业,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的需求量增加,宜昌市茶叶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更在不断提升。在茶叶生产机械化进程中,宜昌市的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宜昌市茶产业品牌和全程机械化进程的发展。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多样。在市域总面积中,山地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宜昌四季分明,春秋较长,雨水丰沛,多在夏季,雨热同季,全年积温较高,无霜期较长。整个宜昌依山傍水,气候适宜,是茶叶种植的理想地区。
宜昌市主要生产绿茶和红茶,在此基础上还逐步开发出黑茶、砖茶、乌龙茶、松香茶等系列产品,及茶饮料、茶食品、茶多酚等精深加工产品[1,2],进一步提升了茶产业的经济效益,主要茶产区为夷陵区、宜都市、秭归县、兴山县、五峰县和长阳县。
宜昌市近年来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全市茶园种植面积已达75.45万亩(1hm2=15亩),产量5.6万t[2];2014年,茶园种植面积为80.76万亩,产量6.27万t;2015年,茶园种植面积84.4万亩,同比增长2.6%,占全省茶叶种植总面积的17.36%;茶叶产量6.51万t,同比增产3.8%,占全省茶叶产量的24.7%。白茶产业突破性发展,兴山成为全省白茶第一县。
按照宜昌市委、市政府着力培育的百亿茶产业要求,全市茶产业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大对重点优势区域茶叶的规模化开发力度,实现了地域上集聚、品种上集中、技术上集成,催生了一批优势特色茶叶大县、区、乡镇、专业村,茶产业区域布局日趋合理,茶叶基地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
夷陵区已建成茶叶专业化乡镇4个,茶叶专业村42个,形成了以宜大线、雾下线、赵沙线为“三线”,以低山区、半高山区、高山区为“三级”的“三线三级”特色产茶区域,集中了全区85%的茶园面积、94%的茶叶产量;已建成高效标准茶园面积10万亩。秭归全县茶叶基地1万亩以上的乡镇2个,0.5万亩以上的乡镇2个,千亩以上的专业村15个。宜都市新发展茶园集中在王畈、潘湾和五眼泉3个乡镇,3个乡镇的茶叶面积已达8.49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2.67%,宜茶山区出现了一批面积过千亩的茶叶主导产业村,其中2 000亩以上的专业村达到20个。
目前,全市现有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茶叶企业23家,获得QS认证的茶叶企业110家,延伸到茶园的加工车间877家,有6家企业进入中国茶叶百强企业,采花集团、萧氏集团、三峡茶城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茶叶清洁化、现代化加工走在全国前列。
夷陵区现有年加工能力500 t以上的龙头企业14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6家、市级6家,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2个。宜都市有茶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家。秭归县有1家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兴山县拥有龙头加工企业1家。
全市以农机与农艺融合创建标准茶园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广茶叶生态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种植模式和技术,发展有机茶园,建立无公害茶叶基地,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3]。
夷陵区全区已建成标准化茶叶加工厂31个,通过QS质量认证的16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茶叶品牌有23个,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叶品牌有6个。秭归现有有机茶基地0.21万亩,无公害茶叶基地2.62万亩。宜都市已建成吕家坳、全福河、大风口、云台观和肖家岗5片高效茶叶样板点,总面积达2万余亩;开发有机茶,推动了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应用,全市高效茶园全部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安装害虫诱杀灯2 000余盏,辐射茶园6万余亩,广泛应用黄色粘虫板等绿色防虫技术,部分企业加工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茶产品质量安全有较大提高。
茶叶是宜昌市6大优势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全市茶叶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二位,茶产业综合产值居全省第一。2015年,宜昌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茶叶为茶农人平增收达到3 916元,占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是广大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2015年夷陵区实现茶叶产值9.46亿元,全区已建成的10万亩高效标准茶园面积亩平产量达105 kg,亩平收入在5 000元以上,核心区域亩平收入超过10 000元。秭归全县种茶综合产值过亿元,其中种植环节的收入4 981万元,茶农平均亩产值达3 000元以上。宜都市茶叶农业产值达到4.3亿元,平均亩收入达3 550元以上。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显著,已成为宜昌各种茶县市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富民产业。
茶叶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共获得省级名牌农产品15个、著名商标13个。“采花毛尖”“萧氏茶叶”“金香品雪”“昭君”4个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殊荣[4,5],邓村绿茶、兴山白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屈乡丝绵茶被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名牌产品—采花毛尖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宜昌红茶、宜红工夫茶被认定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形成了绿茶主导,红、黑、黄、白多种茶类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夷陵邓村、五峰等2县市(乡)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采花、萧氏、邓村绿茶、湖北宜红、五峰千珠碧等企业被授予“中国茶业百强企业”,共发茶叶专业合作社获全省“十佳”专业合作社称号。
茶叶是宜昌市委、市政府着力培育的农业6大百亿产业之一。从2002年开始,宜昌市农机部门开始引进茶叶修剪机、采摘机在茶产区推广,使宜昌市茶叶生产方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大宗绿茶和红茶,发展包括茶叶机械化采摘在内的茶叶机械化生产正成为宜昌市茶叶生产的主要方式,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发展迅速,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先进农业机械、农机技术应用到茶叶产业中。
茶叶生产机械化有利于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宜昌市茶叶生产在耕整、植保、修剪、采摘等环节均实现了机械化。
茶园机械化耕整采用的设备主要是微耕机。随着购机补贴惠农政策的落实,微耕机在宜昌市各个特色茶产区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茶园耕整作业实现机械化。截止2015年,秭归县微型耕整机拥有量6 000多台;宜都市微型耕整机保有量2 781台,机械化耕整、松土、除草占种植面积的56%;夷陵区茶园中耕机3 200台(套);兴山县茶叶生产用耕整机1 857台,但总体机械化水平不高,仅为15%。
茶园植保主要体现在病虫害防治上。目前病虫防治基本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背负式机动喷雾机、担架式机动喷雾机、电动喷雾器取代了传统的手摇机械式喷雾器,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尤其是电动喷雾器,以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可靠性高、价格低、使用成本低深受广大茶农的喜爱,并得到广泛推广普及,一家甚至拥有几台,打药、除草分开使用、备用。截止2015年,宜都市茶园植保机械保有量6 320台,机械化防治病虫害面积占种植面积的98.5%;夷陵区植保器械14 200台;兴山县用于茶叶生产的机动喷雾(粉)机1 451台,茶园的机械植保率达80%。
茶园修剪主要推广采用的是茶叶修剪机、台刈机。结合农艺要求,根据茶园生产情况,用茶叶修剪机对茶园实施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用台刈机进行茶树台刈,达到蓬面一致,树冠成形,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全市茶叶修剪采摘机保有量3万余台,茶园机械修剪面积达到40余万亩。其中,宜都市茶叶修剪机达到4 552台,机械化修剪的茶园占种植面积的95.5%,在宜都建立的高效茶园中,机械化修剪达到100%;夷陵区茶叶修剪机7 539台(套);兴山县茶叶修剪机2 261台(套),茶树修剪机械化水平达70%。
在实施茶园机械修剪的基础上,用茶叶采摘机对大宗茶适时进行机采,取代人工采摘。截止2015年,宜都市拥有茶叶采摘机3 463台,机械化采摘(大宗茶)的茶园占种植面积的90%,在建立的高效茶园中,中低档鲜叶机采达到100%;夷陵区全区拥有采茶机4 200台(套);兴山县拥有茶叶采摘机56台,但茶叶的采摘机械利用率不高,机械化水平为20%;秭归县的大宗茶除少数专业合作社使用机械化采摘外,一般茶农都是手工采摘,由于速度慢,效益低。全市茶叶采摘机械化水平存在着地区的差异。
宜昌市茶叶加工机械化进程比较快,近年来加大了对茶叶传统加工工艺的提档升级力度,基本实现了茶叶加工机械化。茶叶加工经历了从传统手工到半自动化到自动化、规模化、连续化的加工模式,完成了从手工炒茶到小单机,小单机到小成套的设备变更历程,正处于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规模化生产流水线的设备升级过程。在茶叶加工的各个环节中,杀青环节基本都使用大中型连续滚筒机型;理条环节采用自动连续理条机;揉捻环节组合使用多台单筒揉捻机;烘干环节逐步采用链板式烘干机,淘汰翻板式,并增加了茶叶提香作业工序;清洁化生产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如使用电热式机型,杀青干燥机使用了红外线与微波,电热式和热风式理条机、茶叶保鲜库等也已规模使用;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规模化生产流水线也在逐步替代小加工厂成套设备。
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加快加工机械升级换代的步伐,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宜昌市还积极推进电改柴、气代柴的茶叶加工设备能源清洁化改造,通过引进技术含量高(如茶叶光电色选机)、生产效率高、节能环保的设备,建立清洁化、自动化名优茶生产线,有效地保证了精制茶的产品质量,实现从茶叶清洗、揉捻、烘干、分选、包装全程机械化。2008年宜昌萧氏茶叶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鲜叶清洗生产线成为国内首创,被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截止2015年,夷陵区全区现有茶叶初制加工企业299家,精制厂近15家,年加工能力500 t以上的龙头企业14家,已建成标准化茶叶加工厂31个,已建成标准化茶园9.7万亩,现拥有各类加工机械3 650台(套),其中清洁化全自动高档绿茶和红茶生产线5条,茶叶加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全区茶叶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1%。[4]兴山县有茶叶加工设备562台(套),绿茶连续加工设备和生产线4条,红茶加工生产线1条,黑茶加工生产线4条;茶叶的加工、包装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宜都市有茶叶加工企业260余家,其中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家,各类加工机械3 200余台(套),茶叶加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秭归全县有茶叶加工厂110个,有茶叶加工机械800余台(套),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机具配套比例科学、合理。
但仍有部分茶叶加工企业加工设备自动化程度低,设备技术落后,单机作业,工人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造成茶叶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不稳定,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茶产业的发展需要。
近年来,宜昌市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茶叶生产机械化装备、机械化作业面积正在经历飞速发展的过程,对茶叶生产机械化也作了一些有益的、积极的探索,宜昌市在全省茶叶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当前总的情况看,茶叶生产加工已实现机械化,但机械化发展水平还较低,部分茶叶加工企业的设备长期得不到更新换代,机械化工作进展不快,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一是茶园立地条件差。山区茶园大部分建设在山坡上,坡陡地窄,地面平整度差,不利于茶园机械的操作;二是茶园配套设施不完善。还有部分茶园因为建设较早,绝大多数没有按机械化作业标准建设茶园,缺乏配套的园路建设,尤其是主道、支道、步道、操作道不完善,道路过少、过窄,茶园机械无法进入,也无法掉头;三是茶园种植布局不科学。由于大部分茶园是1.2 m单行种植,行距太小,现在早已封行,即便没有封行也仅够人在行间穿行,中耕机已无法在里面作业了。另外茶农了为了多种树,每行茶树都栽到了田边,种植密度过大,机械无法行走到田间,也无法行间调头。
虽说宜昌市的茶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和健全,公司、合作社、茶农有机联合,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大了对重点优势区域茶叶的规模化开发力度,实现了地域上集聚、品种上集中、技术上集成,全市茶叶逐步走上产业化的道路,但仍有部分茶园过于分散,地块小,没有集中连片,难以纳入组织化经营的范畴,进行统一管理,形成规模化生产,极大程度上限制这些茶园机械化作业和机械化的普及。
由于春茶品质优,价格好,特殊的制茶工艺对叶芯要求严格,要求纯人工采摘,无法采用机械采摘,这就导致了每年4~5月份的开园都是人工采摘,严重地限制了茶叶采摘整体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每到此时便会出现采茶工欠缺现象,而先进的茶叶采茶机却派不上用场。春茶销售是效益最好的时候,如何解决春季名优茶的机械化采摘是一个亟待突破的难题。
而另一方面,由于秋季茶园清园修剪技术普及没有完全到位,从而导致下一年度的茶叶机械化采摘无法进行或者采摘质量不高,这进一步制约了采摘机械的普及和采摘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一是茶园栽培模式与机械化生产要求不相适应,农机农艺分离;二是机械设备配套建设不到位,不平衡。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地区不平衡,各环节不平衡。目前全市茶园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的地区集中在宜都市、五峰县、夷陵区等地,宜都茶园机剪、机采、机防水平达到90%以上,机耕除草率达56%;夷陵区茶叶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1%;而兴山县机采水平为20%,机耕除草率仅为15%。茶园机械类型以修剪机、采茶机为主,茶园微耕机、喷灌机械、病虫害预防预警机械相对欠缺;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加工机械研发与应用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茶叶加工设备多为传统的热风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机具,能耗高,品质低,而随着人们对茶叶消费水平的增长以及出口等更高标准的要求,色选机、蒸汽杀青机、自动化揉捻机组等高端茶叶加工机具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却与价值不相称,补贴标准较低,不能调动茶厂购买此类机具的积极性,影响了茶叶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而现有的加工设备主要表现为小型化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简单加工机械多,复合式成套型少;粗放型多而高科技、连续化、清洁化机械少,设备技术含量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针对茶园基础设施滞后,机械耕整水平等环节机械化水平不高的状况,建议加快推进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首先是要稳定茶园种植面积,按标准化茶园的建设要求实施改造,逐步更新一批、淘汰一批、新建一批;其次是发展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标准化生产茶园,同时加强茶树新品种引进、选育、区域试点、推广等科研和推广工作。改造和新建并重,划定生产最适宜区,在全市建成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机械化作业的生态示范茶园,为机械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基地良种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园林化和无害化[6]。
针对目前部分茶园集约化程度不高,茶园经营规模小,生产机械推广难的状况,一方面,要积极引导茶农成立茶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提高产业集聚化、规模化水平,为开展茶叶生产机械推广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促进茶叶产业省工节本增效;另一方面,要培育茶叶机械化生产专业户,建立茶叶机械化生产综合作业队,发展面向广大茶农的茶叶机械化生产服务组织,解决众多规模较小茶农的实际问题,促进茶叶生产机械推广工作的开展,提升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7,8]
建议加强科技研发合作,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农机制造企业优势,加快新机具的研制、引进、推广步伐。围绕茶叶生产重点环节急需且适宜本地实际的机械,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实现茶叶生产机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为茶叶生产机械化提供科技与机具支撑,突破春茶机采的难题,实现春季名优茶的机械化采摘。
针对农机农艺融合不够,茶叶产区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建议加强农机部门和茶叶部门的紧密合作。创新农机农艺结合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茶园管理机械化在茶叶生产中的作用。建立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加大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力度和范围[6],重点做好茶园机采、机修、机剪、机防试验、示范、推广,集成一套先进的茶园机械化管理技术;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和茶农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育样板基地,创新服务模式。设立创新示范项目,充分发挥茶叶生产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引导作用,不断激发调动起农民发展茶叶生产机械化的积极性。
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对茶机的科研资金投入与茶农购机补贴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设备研发和更新步伐,大力推动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与新机具、生产线的推广[7]。一方面,要支持科研机构与茶机生产企业开发适应茶业发展方向的机械新产品,茶园作业机械要向清洁化、集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茶叶加工设备要向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的成套流水线作业装备升级,以此促进茶叶生产加工清洁化、自动化、规模化,提高行业形象和竞争力,从而确保茶叶加工品质和质量;另一方面,要把先进、适用的茶叶机械列入政府补贴目录,加强对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流水线的政策扶持力度,把更适宜的茶叶生产流水线纳入补贴范围,提高茶机补助比例,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进一步提高茶农发展机械化的积极性,促进茶叶加工机械更新换代提档升级[9]。
201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