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的中学课堂教育教学日益完善。就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来说,教学生活化程度提高,学生更容易熟记知识点,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应用。由于新课程改革时间较短,各方面尚未彻底完善,且仍有部分教师教学始终停留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文章就我国初级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再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整改方案及建议。
关键词: 教学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 新课程改革
一、我国初级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现状研究
针对我国学科课堂教育书本与实际联系脱离的问题一直存在,在我们学习生涯中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并非是生活所需的,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中学生和家长觉得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限于理论化,与现实脱节,因此除了应付考试以外,对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重视,特别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而言,部分人认为其仅停留在表面,所学与所做并非一致。新课程改革的出现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的出现,它要求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与生活紧密相关,不能完全与生活脱节,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不足,其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学生接受程度不高
据调查研究显示,虽然一部分学生认为将书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更容易透彻掌握和应用知识,但由于学生长久以来接受应试教育的观念和影响,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也习惯于将课堂知识直接转化成考试要点的方式,因此,当教学模式转换成教学生活化的时候,许多学生表示不能接受,其认为会影响考试要点的记忆和讲解,因此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
2.教师执行不彻底
同样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针对考试重难点进行详细解析,对其他知识点则采用一概而过的方式,这类教学方式在学生应试前成效很高,但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且由于传统思维和个人教学习惯的影响,部分教师不接受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某些教师甚至认为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浪费的行为,不应该在宝贵的课堂时间教予学生不相干的生活经历。
3.教材内容与生活化相脱离
除了人员的影响因素以外,教材内容也是相当关键的一部分。由于思想品德在教材上改变不大,因此其知识点和内容及相关的考试题目的整改变化相对较小,如果需要进行与课堂之外的联系,就需要学生或教师自行搜集相关材料资料,不仅增加了其工作量,所搜集来的材料也参差不齐,更加影响教学质量。
二、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不足的措施及整改意见
现在新课程改革虽已全面推进,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课堂中仍旧成效不高,因此,针对这一现象,结合现状调查研究结果,可制订出以下几类整改方案及改进措施:
1.进行教师培训,提供联系资料,提高教学改进效率,使其更容易接受此类教学模式,并能够在实际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顺利开展。首先要让教师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并且让其感受到教学生活化对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益处,对其进行培训,让他们在这类教学模式中摸索技巧,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施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与自己生活趣事结合,对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社会实践经验和案例出发,更能够体现思想品德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有趣的生活事例引起其兴趣,纠正其传统思想,让他们实际感受到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益处,让他们在课堂知识中看见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学到新的知识或者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3.教育部门的配合。在改革过程中,教育部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不仅需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指导,而且需要在教材和应试题目大纲上进行整改,逐渐改变应试模式和题型,在书本内容上需要进行与生活化相结合的整改,使其慢慢适应整个整改过程,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改革接受度。
三、结语
新课程的改革目的是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提高我国学生所学知识的使用率,让其更加了解生活,并加深对思想品德这一课程的理解,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提高修养和素质,并能够逐渐影响周遭的人。课程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和参与者的配合和理解,教育教学生活化这一改革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来说,能够进行更加切实的应用,提高知识利用率,并在无形中大大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
参考文献:
[1]戴雯怡.关注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提升的作业设计——以初中政治社会实践型作业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04:91-93.
[2]谢金兰.唤醒孩子生命内力的觉醒——以《走近父母》教学为例谈思想品德课核心素养之培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04:98-100.
[3]成吉,李景龙.当代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以湖州地区学校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6,10: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