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师范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2017-01-06 19:23李雨潜
中国大学教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互联网+

李雨潜

摘要:基于对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三所师范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和非正式访谈,发现当前师范大学教师存在整体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中等、信息化教学能力年龄段差异大、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不足、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等问题。结合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的实践特征,提出要强化全体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遵循专业发展规律构建一体化培训体系、依据任教学科属性开发特色教学培训模式、鼓励多元化教学平台和软件的使用、凭借“大数据”建立网状教学评价系统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对策

在“互联网+”时代伊始的今天,互联网及其背后隐藏的大数据和丰富的技术手段,对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对教育而言,互联网的影响不仅在于为教育提供了海量资源和便捷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亦是一种指导教育改革实践的崭新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师范大学以培养未来教师为己任,其肩负教师教育使命的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教学效率,而且对自己所培养的未来教师的互联网教育意识及其运用亦构成直接影响。对师范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有利于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师范大学信息化教学建设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与传统的教师教育在观念、手段、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所谓师范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者能够凭借信息化教学媒体、教育资源和方法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能力。从技术层面看,信息化教学注重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具有智能化、数字化等特征;从教学过程看,信息化教学凭借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具有速度迅捷、知识范围宽广、信息量庞大、教学双向互动等优势。本文依据对已有文献的分析总结,将师范大学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解构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知识、信息化教学行为三个维度,并根据以上三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对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的教师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师范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发现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二、研究设计

1.调查问卷

为使本研究的数据更为客观和全面,在编制问卷时,综合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调查及文献资料,选用里克特(Likert)五点量表法编制了《师范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问卷》,表中的完全不符合项赋值为1分,完全符合为5分,无反向计分。该调查问卷包含三方面主要内容:(1)教师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任教学科属性)以及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基本情况;(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情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知识、信息化教学行为三个维度);(3)期望和建议(此部分为开放题型)。此外在问卷的基础上,针对数据处理结果,对部分教师进行了非正式访谈,以期解释问题出现的原因。

2.调查

为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任教学科属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在选取教师样本时尽可能覆盖不同性别、年龄、任教学科属性的教师,从而使调查具有可比性。笔者于2016年1月25日开始进行试测,发放了60份问卷,回收问卷5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7%。采用德尔菲法,将集中程度未到达75.0%的问题和选项作为删除的标准,最终确定了正式调研问卷,于2月29日正式调研,在三所大学中分别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调查对象,以使数据满足正态分布。共发放问卷300份,直至2016年4月15日共收回问卷256份,有效问卷2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3.3%。

三、数据处理

1.被测基本情况

由表1可见,本研究被测的男女所占比重分别为48.8%和51.2%,在性别上基本平衡;年龄段在36-45岁之间的教师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25~35岁和46~55岁之间,56~65岁之间的教师所占比重最小;任教学科属性上,文科类教师占整体样本的46.0%,理科类教师占34.4%,艺体类教师占19.6%,这与师范大学的学科设置有关,也与被调查教师的学科背景相关——文科类教师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其使用多媒体方式教学的可能性,而理科和艺体类教师较为重视思维和实际操作教学。

2.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利用SPSS17.0软件对最终所得数据各模块内部一致性进行分析,Cronbachs Alpha系数介于0~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越高。本研究的各项CronbachsAlpha系数见表2。

由表2可知,本研究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高于0.7,整体系数为0.856,表明本量表的信度良好。KMO值以0.5为分界,值越接近1,表明效度越高,本研究KMO值为0.798,表明本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

3.数值计算

在SPSS17.0软件的帮助下,将三维度各项数值进行∑求和、均值、标准差计算,基本得分情况见表3。

如表3所示,三维度在求和及均值两项分值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维度均高于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教学行为两维度,表明被测教师的整体信息化教学意识水平要高于其信息化教学知识和信息化教学行为。在标准差分值上,教师的整体信息化教学意识最小,表明相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和行为二维度来说,被测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意识维度的个体间差异最小。

4.差异性检验

对不同性别、年龄段、任教学科属性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ANOVA检验,所得数据显示,在0.001水平上,教师性别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男女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上不存在明显差异性;年龄段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25~45岁年龄段的教师得分明显高于46~65岁年龄段的教师;任教学科属性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任教学科为文科类方向的教师得分最高,理科类方向的教师得分次之,艺体类方向的教师得分最低。

四、调查分析

1.教师整体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中等

本研究将信息化教学能力满分赋值20,分值在1~4之间表明信息化教学能力非常弱,分值在5~8,9~12,13~16,17~20之间分别为比较弱,一般,比较强和非常强。从具体人数分布来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非常强的有6人,占整体样本的2.4%;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较强的有49人,占整体样本的19.6%;能力一般的有120人,占整体样本的48.0%;能力比较弱的有68人,占整体样本的27.2%;能力非常弱的有7人,占整体样本的2.8%。

从总体数值来看,在信息化教学能力三维度中,信息化教学意识均值最高(11.092),其次为信息化教学知识(9.968),最低的是信息化教学行为(9.884)。本研究被试三所师范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总体均值为10.315,处于中等水平。

2.信息化教学能力年龄段差异大

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被试教师在年龄段上呈现十分显著的差异,25~45岁年龄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分明显高于46~65岁年龄段的教师。46~65岁年龄段的中老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特殊年龄群体,在“互联网+”时代下,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该年龄段教师群体,在教学中不愿主动使用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占46.9%。其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均无法与青年教师相媲美,即使接受同样内容的信息化教学培训,中老年教师对知识的领悟与吸收能力也普遍低于青年教师,出现“有技术不会用”的问题;此外,信息化教学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在制作课件上耗费的时间与精力远大于备课,中老年教师往往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准备一场“新课”,其困难和挑战性不言而喻,因而“有技术懒得用”的问题也较为普遍。

3.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不足

从信息化教学设备基本情况来看,本研究所涉及的三所地方师范大学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整体情况较好,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教室中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设备齐全,详见表4。

但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不能局限于对简单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很多教师反映:“我们只听说有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的存在,但并没有几个教师真正将这些信息技术运用、融入实际教学中的,至少我没有。”可见当下多元化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虽然被大多教师所知晓,但被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很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新兴教学手段。

4.实际操作能力欠缺

教师整体在信息化教学的意识维度上得分最高,但落实到信息化教学知识和行为的得分偏低。有78位教师在问卷的开放题型中提出建议,要求加强信息化教学软件和操作平台的相关知识和具体使用方法培训。在后期的访谈中也能够发现,由于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经过几次分散的培训一蹴而就,而大部分教师并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信息化教学培训,这就导致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进而致使教师信息化教学实际操作能力的欠缺,在信息化教学实践、评价以及信息化教学反馈等方面均缺乏专业性。

五、对策建议

1.强化全体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对师范大学全体教师教育者的一次从教学手段到教育理念的全面革新,尤其是中老年教师群体,他们多由“精英型”“专家型”教师构成,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内容熟记于心,受到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尊敬。但该群体常常习惯和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观上对信息化教学存在畏难情绪15]。客观上,教师培训名额有限,且偏向于新教师、骨干教师等,中老年教师参加培训的名额相对较少。

增强师范大学全体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首先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部门给予政策和行动支持,尤其对中老年教师群体参与信息化教育培训应给予足够重视。其次,改变对中老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方式。将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分开培训,根据其理解能力和认知程度,制订不同年龄阶段应掌握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内容。再次,尽可能解决中老年教师的教、研矛盾,协调中老年教师教学负担和学术压力。最后,注重对中老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操作化培训,改变传统只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技术操作的取向。

2.遵循专业发展规律构建一体化培训体系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生成、持续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传统的教师培训存在把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各阶段割裂、分离的现象,导致很多资源无法真正适应教师各阶段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师范大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应该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一个职前、入职和职后完整连续的信息化教学培训体系。“互联网+”环境下师范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资源的建设,应特别注意该问题,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各阶段资源衔接、贯通起来,构建一体化的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体系。

3.依据任教学科属性开发特色教学培训模式

教师信息化教学在手段上已做出巨大变革,但在不同任教学科属性的课程教学方法上还缺乏有效针对性。应根据被培训教师的不同任教学科属性,开发适合不同学科教学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有的放矢,设计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如对语文教师教育者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应结合信息化教学媒介,教授其如何利用微信、微博等开放平台来开发语文课程,突破传统课程讲授内容死板、媒介单一的固化模式,开设影视作品解读课程,达到对文学作品的“二次解读”等培训内容;对物理教师教育者的培训则可将重点放在物理教育领域的信息收集、资料整理和软件的具体操作方面。对不同任教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应根据其任教学科的属性、教学场景和该任教学科的最新特征,结合专业与技术两方面,组织开发适用于该学科属性的特色教学培训模式。

4.鼓励多元化教学平台和软件的使用

传统信息化教学方式主要借助电脑、幻灯片、教师电子讲义等工具辅助教学,在“互联网+”环境下,师范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必须开拓新的实践渠道,不仅可以开展个人单向信息化教学,也可与企业或在线教育机构合作,利用端(移动、固定)、云(数据)、网(互联网、物联网)实现信息瞬时传递,采用同步在线授课模式,共享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思路。还可利用多元化软件APP开展网络课堂、混合式课堂,推动交互式、体验式、混合式教学。比如教师在设计相关专业课程时,可改变以往僵化死板的“上课+作业+论文”套路,转而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微格”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同步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和改进教学,为师范生提供模拟真实授课场景,学生、一线教师、在线机构教师三方共同进行备课、讲课、评课等。改变传统教学形态,从一元化转向多元并存,为封闭的教师教育系统开一扇“窗户”。

5.凭借“大数据”建立网状教学评价系统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评价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模式转化,倡导改变以往简单地将学生评教和教师互评相结合,导致内部评价流动方向固定的弊端。在以“大数据”为特点的“互联网+”时代下,首先要放宽评价主体,将传统线条式的评价体系变为网状评价体系,实现“生生”及“师生”之间的自由互动交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其次要制定一定的师范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将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纳入相应指标评价体系中;最后要建立教师个人教学信息数据系统,将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整合成数据库,以便学生、教师及学校参考,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网状教学评价系统。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小学语文运用微课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讨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