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

2017-01-06 18:59杜玉波
中国大学教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华价值观

杜玉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地位,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大学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和历史使命,大学文化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大学必须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和丰厚资源,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这既是大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使命担当。

一、深植核心价值观之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粲,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观,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不断夯实全社会共同思想基础,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深植核心价值观之根,就是要把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工程、灵魂工程。要注重挖掘阐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的义理讲透、意义讲足、现代性讲好。积极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运用中国思想智慧讲述中国价值理念,积极探索把核心价值观讲到当代大学生心坎上的有效路径。要注重教育引导。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使学生始终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化。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自觉追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道德境界。发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学知结合、知行合一。要注重拓展载体。拓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和研究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选择。

二、铸牢爱国主义之魂

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我体会,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铸牢爱国主义之魂,要特别注重把握好三个问题:一是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面对青年学生,要重点从理论上讲清楚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致性,讲清楚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讲清楚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内在联系,讲清楚爱国主义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讲清楚否定党史、国史、革命史和改革开放史以及诋毁英雄人物的危害性,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今年是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围绕开展好两个纪念活动,对学校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党组今年初印发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也对教育系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作出部署。教育部今年组织开展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把主题确定为“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就是要引导广大师生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二是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位、多渠道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开展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选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个人和集体等活动,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牢固树立国家意识、集体意识、英雄意识,积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三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意涵。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鲜活、真实的时代价值,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历史遗迹等,辅之以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传播模式,生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共育文明校园之美

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是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载体。今年,教育部会同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治观念,提高校园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育人环境,提高校园文明程度,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因此,要重点从三个层面着力:从教师层面,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着力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要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并举,形成弘扬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严格杜绝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树立诚信为学的典范,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以自身诚信形象示范带动学生;从学生层面,厚植学生文明素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创造,砥砺品格,磨练意志,增强本领,培养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着力涵育学生自信之美、担当之美、诚信之美;从环境层面,发挥网络思想文化的独特作用,大力培养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和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使师生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意识和习惯,把师生培养成为中国好网民,更好地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有效提升全社会的网络文明程度。

四、坚守大学文化之本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血脉和灵魂,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内核和载体,反映着一所大学的软实力,也体现着大学核心竞争力。一所大学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还要有大爱。坚守大学文化之本,就是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领社会风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师生,努力营造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和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应有作用。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切实加强大学自身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校训、校歌、校史、校风所蕴含的文化积淀与文化追求,充分发挥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音乐厅等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的特色、质量与品位,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对大学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关注度。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高校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推进大学文化交流交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正不断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发展大学文化、凝练大学精神的源泉,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切实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责任编辑:李文玲]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中华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