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 张明明
几何体模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融合
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 张明明
几何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意义重大,同时中考也在几何部分上设置难点。几何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基础上,因为教学方法的原因造成学习效果的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课堂上的效率,笔者探讨了几何体模型在数学课堂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更加注重了学生在上课期间的学习效果和学生在学习中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几何的学习中,以前只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教学标准了,学生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所以教师要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完成对问题的解决。对于几何问题的学习,更加需要教师利用全面的观念和科学理论作为教学的指导,所以就出现了模型教学这一新兴的概念。在几何部分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充分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具体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几何概念的引入上,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书本、黑板、操场、表等来引入几何单元的学习,构建真实的教学模型,提高学生对几何的理解能力,让几何教学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数学各个部分的学习都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要充分地综合知识,善于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分析。几何图形的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寻找点和点之间的关系,找寻和图形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构建合理正确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图形和数字、图形和图形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造知识的网络,深化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认识,增强学生理解图形和图形之间联系的能力,提高他们自身的解题能力。
几何的教学中,学生学会图形语言转化是教学的任务,但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空间转化能力还不完全,也不能全面地对问题进行分析。但是几何部分的学习中,几乎都需要学生把图形和文字结合才能完全理解题目,不然就会造成题目条件的缺失和不理解,无法对问题进行实质的分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图形和文字结合的能力,适当地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近年来全球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已经不仅仅蔓延进了我们的生活,也渐渐地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了,信息技术的引入,大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增加了课堂的趣味,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几何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加入更是锦上添花,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让课堂的教学容量大大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在课下准备课程的时间。而且对于初中这个阶段来说,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各种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并且还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探究。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几何部分的学习中,还可以便捷地为学生展示多种多样的几何模型,增加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例题:如图(1),O是半圆的圆心,C、E是圆上的两点,CD⊥AB,EF⊥AB,EG⊥CO。求证:CD=GF。证明:如图(2)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即△GHF∽△OGE,可得EO/GF=GO/GH=CO/CD,又CO=EO,所以CD=GF得证。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节约了课堂的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对几何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几何的学习中,教师也要注意将几何的学习引到生活中去。其实在古代,就有人将几何模型融入生活中了,比如赵州桥的建立,它的建成,就是设计者运用拱形原理,计算洪水和洪峰,利用桥身下对称的四个孔来完成对洪水的排放,所以赵州桥经历了一千几百年的冲刷还屹立不倒,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在建立过程中所运用的几何原理,也为以后的建筑带来了一种新潮,在运输、挖隧道等方面也有了深远的意义。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充分注意把几何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利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课题:十七孔桥的形成要素和其中涉及的几何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查找和与同学交流等方式来完成课题的探究。
初中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都还没有得到完全发展,所以在几何部分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不能完全掌握几何的原理,在实际运用中感到不知所措,而且在比较抽象的几何题的解答时,实际运用能力显得更加薄弱。所以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模型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加学生对几何的理解,把理论变为实际,牢牢把握住几何问题的特点。
总的来说,几何教学中模型建立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可以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上课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注意将几何和实际相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