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影响分析

2017-01-06 06:21华孙英王樱华孟拥军
安徽医药 2016年11期
关键词:使用率抗菌科室

华孙英,王樱华,孟拥军

(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上海 201800)



综合干预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影响分析

华孙英,王樱华,孟拥军

(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上海 201800)

目的 通过对某院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的对比分析,提高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以2012年4~7月为干预前阶段,2013年4~7月为第一轮干预,2014年4~7月为第二轮干预,计算各个阶段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结果 某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干预前后分别为58.02、51.03和42.82,经过两轮干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P<0.05),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P<0.05)。干预前后头孢菌素都是主要抗菌药物品种,排名第1位干预前为头孢西丁干预后为头孢呋辛。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干预前后分别为6.93、5.08和4.14。结论 通过综合干预管理,有效降低了某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使用率,使用强度基本达到卫计委要求,有效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干预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并成为常态化管理。

干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2011年4月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中,首次提到了用于反映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广度、频率和量的指标,即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卫生部明确要求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 DDD以下,而当时某院的实际AUD值远远高于规定的数值,为此医院采取各项措施,通过行政和业务双管齐下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循序渐进、持续改进,不断促进临床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现将某院综合干预管理下的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情况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从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HIS)中采集2012年4~7月、2013年4~7月和2014年 4~7月各科别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及同期住院天数等信息。

抗菌药物纳入统计的标准按卫生部第84号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的范围设定,即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其他外用抗菌药制剂如滴眼液、软膏剂等亦不列入研究范围。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以2012年4~7月为干预前阶段,2013年4~7月为第一轮干预,2014年4~7月为第二轮干预,计算各个阶段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计算根据《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要求计算,即AUD=抗菌药物总消耗数量(累计DDDs)×100/(同期出院人数×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DDDs=某药的总用量/该药的DDD值。各抗菌药的DDD值参考卫生部抗菌药物监测网药品字典。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分析,多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的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组之间两两比较采用P值修正的方法,即P<0.05/k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文中P<0.05/k=0.05/3=0.016 7。

1.4 干预措施

1.4.1 第一轮干预 落实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各项制度和文件精神。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为标准,制定医院35种抗菌药物采购和供应目录,与临床科室签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责任状,结合科室病人疾病谱,用药品种等因素,与科主任共同商讨制定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考核指标。加强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工作,药剂科临床药师专人负责本项工作,每月定期提交医务部,医务部根据点评中存在的抗菌药物使用问题,及时跟进干预,与相关科室沟通联系,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制定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规定填写《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单》,需经过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专家组成员会诊,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医嘱后方可使用。

1.4.2 第二轮干预 经过第一轮干预虽然AUD和抗菌药物使用率有明显降低,但是AUD与卫计委的要求尚有不小差距,故在第一轮干预的基础上持续改进进行第二轮干预。第二阶段干预强调计算机系统控制医生抗菌药物分级使用权限措施,控制Ⅰ类切口手术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改进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系统控制和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专家会诊相结合,有效的对全院抗菌药物进行管理。除了系统控制外,根据第一轮干预的结果调整各科室抗菌药物控制指标,使得指标更为合理,提高科主任及医师的积极性。针对抗菌药物用量大、使用强度高的科室,医务部组织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专家组成员对感染病例进行专业分析,提出治疗上的改进建议和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措施。质控部做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数据分析和各项培训工作。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表1中,抗菌药物使用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95,P<0.001);经P值修正法两两比较,抗菌药物使用率在第二轮干预和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第三轮干预和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第三轮干预和第二轮干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

表1 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2 干预前后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 表2中,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0,P<0.001);经P值修正法两两比较,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在第二轮干预和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第三轮干预和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第三轮干预和第二轮干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

表2 干预前后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

2.3 干预前后手术科室及非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表3中,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0,P<0.001);经P值修正法两两比较,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在第二轮干预和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第三轮干预和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第三轮干预和第二轮干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非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3,P<0.001;经P值修正法两两比较,非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在第二轮干预和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第三轮干预和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第三轮干预和第二轮干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

表3 干预前后手术科室及非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表4 干预前后使用强度排序前10的抗菌药物

2.4 干预前后使用强度排序前10的抗菌药物 由表4可见,干预前后使用强度排序前10的抗菌药物除药品排序有所变化外,品种基本没有变化,以头孢菌素类居多数。使用强度在两轮干预后除注射用头孢呋辛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有所上升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干预前使用强度排名第1的头孢西丁,使用强度下降了29.35%,干预后排名第1的头孢呋辛使用强度上升了104.13%。

2.5 干预前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由表5可见,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在干预后有所下降。

表5 干预前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 讨论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目前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可以准确的反映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可进行各种水平的比较[1]。某院干预前、第一轮干预和第二轮干预三个阶段出院人数基本持平,平均住院天数呈下降趋势。经过第一轮综合措施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但是仍高于卫生部控制标准;针对第一轮发现的问题,持续改进进行第二轮干预,通过计算机系统控制权限、专家指导等综合措施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基本接近卫计委的要求,有效的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水平。

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经过两轮干预降到23.24%,已达到卫计委30%的控制标准,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必需常态化保持现有的水平[2]。

手术科室和非手术科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经过第一轮干预都呈下降趋势。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经第一轮干预后有显著性差异,与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降低有关,非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在干第一轮预前后无显著变化,针对这一情况,医务部组织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专家组成员对抗菌药物矛盾突出科室进行现场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经过第二轮干预,使用强度和使用率明显下降。

干预前后排名前10的抗菌药物品种基本没有变化,头孢菌素类占大多数。干预后排名第1的为注射用头孢呋辛,且构成比明显增加。头孢呋辛是二代头孢菌素按非限制使用级管理,干预前排名第1的头孢西丁属于头霉素类按照限制使用级管理,排名变化与严格的计算机控制抗菌药物医生使用权限有关,同时也与控制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品种有关。

某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因地处上海郊区,内科系统收治患者比例高,高龄患者多,合并症多,部分患者入院前长期居住在养老院等卫生保健机构,耐药菌等重症感染可能性大。通过分析确实存在特殊级抗菌药物适应症掌握不适宜、用法用量不合理等问题。对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一方面严格计算机权限控制,一方面经过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专家组成员会诊,从流程管控和专业支持两个方面提高重症感染的诊治水平。经过干预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下降,临床使用更为合理[3]。

在干预前,医院已经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处方管理等制度,但是缺乏针对性的计算机控制手段和制度落实的奖惩机制,无法达到卫生部的要求。经过细化考核指标、加强处方点评、制定相应流程等第一轮干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仍然高于卫生部控制标准。于是在第一轮干预的基础上,通过对抗菌药物权限进行严格的计算机系统控制、对重点科室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建议等措施,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基本接近卫计委要求,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达到卫计委要求。说明采取综合管理措施,不断的持续改进,在实践中抗菌药物使用进入常态化管理,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自觉行为,提高了医疗质量和用药安全。

[1] 周慧,王长连,陈惠兰.系统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17):1399-1401.

[2] 倪政彪,蔡华晶.医院外科I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2013,8(5):682-683.

[3] 刁丽,王淑梅,孙慧芬.干预前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10):891-893.

Analysis of antibiotics use before and after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s

HUA Sunying,WANG Yinghua,MENG Yongjun

(JiadingCentralHospital,Shanghai201800,China)

Objective To promote rational antibiotics use by analyzing antibacterial use density(AUD)and rate of antibiotics use before and after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s.Methods It were retrospectively measured that AUD、rate of antibiotics use and rate of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in type Ⅰ incision surgery of three period of from April to July in 2012,2013 and 2014.Results In three periods,AUD were 58.02,51.03 and 42.82,and AUD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for special use were 6.93,5.08 and 4.14.After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s,rate of antibiotics use decreased remarkably(P<0.01)and rate of antibiotics use and rate of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in type Ⅰ incision surgery were decreased remarkably(P<0.05).After interventions,No.1 antibiotic was cefoxitin.Conclusion Trough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s,AUD and rate of antibiotics use were decreased,and rational antibiotics use was promoted effectively.

Interventions;AUD

孟拥军,男,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myjun5520@163.com

10.3969/j.issn.1009-6469.2016.11.051

2016-06-13,

2016-08-22)

猜你喜欢
使用率抗菌科室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爱紧张的猫大夫
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97亿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基于服务学习方法提高青少年安全带使用率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