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一例

2017-01-06 01:01原金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阴囊念珠菌淋巴细胞

杨 华 原金凤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一例

杨 华 原金凤

临床资料 患儿,男,2.5岁。因头面部、口周及外阴起红斑、丘疹、脱屑伴痒痛反复9个月来院就诊。患儿9个月前因“发烧”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予以静滴药物治疗(具体成分不详),后体温降至正常,但口腔出现白膜,有红色渗出物,自行外用偏方治疗效果差,后皮疹延及口周及头部,于北京某儿童医院就诊,诊断为“鹅口疮、疱疹性口炎”,予以“口炎清颗粒、制霉菌素片、喉友、甘霖洗剂”等药物治疗,效果可,部分皮疹消退,但停药后复发,于某省级医院就诊,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予以“制霉菌素糊、甲硝唑”等药物治疗,治疗效果一般,后皮疹逐渐加重,延及阴囊及颈部,于上海某医院诊为“口腔念珠菌感染”,予以静滴“胸腺肽注射液”等药物治疗效果差。患儿家属间断给予患儿应用制霉菌素,病情时轻时重,2012年4月30日于我院就诊。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父母体健。体温37.1℃,脉搏94次/分,呼吸略促,神志清楚、哭闹不安,智力正常,抱入病房,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结膜无黄染,牙齿稀少,切齿成锥形,颈部活动自如,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率94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皮肤科检查:头面部、口腔及阴囊可见米粒至黄豆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局部融合成片,边界清,部分少许鳞屑,奥氏征(-),部分指甲甲周红肿,甲板增厚变灰白色,表面粗糙(图1~3)。口腔、舌、软腭等处可见点状红斑,上覆白膜,散在分布,部分融合成片,擦去可见红色渗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8.84×109/L,中性粒细胞6.08×109/L;尿常规,酮体+2,糖+4;血生化,葡萄糖9.4 mmol/L,糖化血清蛋白2.8 mmol/L,C肽0.01 ng/mL(0.6-6.2),IgG、IgA、IgM、IgE、C3、C4 均正常,CH50血清总补体88 U/L(23-46)升高,血皮质醇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大致正常。NK 3.79(4-26)%下降;CD3+ 75.07(55-78)%,CD3+/CD4+ 32.31(27-53)%;CD3+/CD8+ 34.79(19-34)%升高;CD3-/CD19+ 20.40(10-31)%:CD4/CD8 0.93(0.98-1.94)下降。头面部、口周、阴囊及指甲部位皮损真菌镜检(+),培养为白色念珠菌。皮损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角质层可见较多孢子,棘层增厚,棘细胞间水肿,真皮浅层较多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淋巴细胞移入表皮,可见界面改变(图4)。PAS染色可见菌丝及孢子(图5),银染色菌丝阳性(图6)。综上诊断为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型糖尿病。予以抗真菌治疗:静滴氟康唑注射液6 mg/kg,日1次, 5天后改为口服伊曲康唑胶囊50 mg,日1次,持续口服1月。同时调节免疫治疗: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 mL肌肉注射,隔日1次; 口服脾氨肽口服液2 mg,日1次。外用呋喃西林液湿敷,复方酮康唑乳膏涂搽。同时进行胰岛素10 U分3次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降低血糖,治疗有效,在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恢复正常。治疗1个月后,头面部及阴囊皮损基本消退,指甲改变不明显,甲周红肿消退。

讨论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特点是慢性反复性的皮肤、甲及黏膜的表浅念珠菌感染,绝大部分是由白念珠菌引起;最好发部位为口腔,其它依次为甲、躯干和头皮。大多数病例有免疫缺陷,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患者有位于染色体21q22.3的自身免疫调节基因的突变[1]。50%以上的患者合并有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甲状旁腺疾病,这与机体内出现对相应内分泌组织的自身抗体有关[2]。尚可伴有其他临床表现:(1)其他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病,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卵巢机能减低、ACTH缺乏症等;(2)自身免疫性或免疫介导的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吸收不良综合征等;(3)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如白斑、秃发;(4)慢性活动性肝炎;(5)外胚层发育不良;(6)角膜结膜炎、白内障;(7)免疫缺陷;(8)无脾症、胆石症等。在治疗慢性黏膜念珠菌病时几次检测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尿糖及尿中酮体阳性,考虑患儿合并1型糖尿病。慢性黏膜念珠菌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采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酮康唑、氟康唑等)以及某些针对内分泌腺机能减低的替代疗法可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阻止疾病的发展,一般治疗5~7天黏膜损害消失,第2周后皮肤损害开始缓解,由于患者需长期用药,致病真菌极易耐药,所以抗真菌治疗应有合适的停药期[3]。此患儿来诊前念珠菌感染症状反复出现,长期应用抗真菌药物及提高抵抗力药物,病情仅能得到暂时缓解,没有进行系统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这也可能是该患儿反复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的原因之一,胰岛素治疗使患儿的血糖恢复正常,同时调节异常的免疫,能够减少黏膜念珠菌病的反复发作。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当发现患有反复的黏膜念珠菌感染时,应仔细对有关内分泌腺体及其他器官进行检查,以期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减轻病变的严重程度。

图1 口周片状红斑,鳞屑,结痂,轻度糜烂 图2 甲周红肿,甲板增厚成灰白色 图3 阴囊可见米粒至黄豆大红色丘疹,少量鳞屑

图4 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角质层可见较多孢子,棘层增厚,棘细胞间水肿,真皮浅层较多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淋巴细胞移入表皮,可见界面改变(HE,×100) 图5 PAS染色可见菌丝及孢子(×400) 图6 银染色可见菌丝(×400)

[1] Pearce SH, CheethamT, Imrie H, et al. A common and recurrent 13bp deletion in the autoimmune regulator gene in British kindreds with autoimmune polyendocrinopathy type 1[J]. Am J Hum Genet,1998,63(6):1675-1684.

[2] Coleman R, Hay RJ. 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osis associated with hypothyroidism:a distinct syndrom[J]. Br J Dermatol,1997,136(1):24-29.

[3] 陈剑,王丹,李若瑜,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8):477-478.

(收稿:2014-05-20 修回:2014-09-1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4医院,山东威海,264200

猜你喜欢
阴囊念珠菌淋巴细胞
阴股沟岛状皮瓣修复阴囊皮肤软组织缺损
论少见念珠菌在口腔念珠菌感染病例中的分布及其致病性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广州地区生殖系统念珠菌病的菌型及其体外药敏结果分析
无菌部位的念珠菌属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性的相关分析
念珠菌血流感染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分析
阴囊坠胀会是什么疾病
中医治疗老年阴囊湿疹中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