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认同与全面从严治党

2017-01-05 12:17潘鹏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政党建设

潘鹏

[摘要]

政党认同是政党的生命线,是政党执政合法性的表征和基石。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政党认同建构,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关系和党的自身建设两条线索来展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始终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应从巩固政党认同的角度把握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总结中国共产党认同建构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在思想认同路径上要全面提升党的舆论引导和思想传播能力,在组织认同路径上要全面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形象认同路径上要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绩效认同路径上要全面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关键词]

政党认同;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执政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6)06000906

政党认同是政党的生命线,是政党执政合法性的表征和基石。任何政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以增强政党认同为首要使命。在长达95年的建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政党认同建构,保持和发展了自身的先进性,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我们应当从巩固政党认同的角度,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特点和规律,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政党认同理论与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

政党认同是政党政治的产物,也是把握政党执政规律的一个重要视角。将政党认同引入政治学研究,发轫于西方政党的竞争性选举实践,最早由坎贝尔提出,此后政党认同突破了选举视野和范畴,成为研究大众政治行为的一种重要学术分析框架,并形成许多关于政党认同的理论图景。

关于政党认同的概念和理论在中西方存在较大分野。由于西方政党政治实践较早,学者们在探讨政党与选民关系时发现选民投票行为存在一定的情感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对某一政党相对稳定的归属感和忠诚感。因此,西方学者最初多从心理学角度将政党认同当作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认为政党认同是一种社会心理依恋,将其定义为“一种心理认同,即对于某一党或其他政党的依恋之情”[1](P525),是“许多人长时间在精神上加入某个政党所必然产生的一种倾向”

[2](P242)。最典型的是“密歇根模式”,认为政党认同与家庭熏陶、教育环境、宗教文化信仰和个人经济地位、政党社会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持续的政党认同在塑造选民政治态度上有着突出作用,政党认同对选举具有长期的、稳定的影响。后来,政党认同运用范围得到极大拓展,西方学者逐渐从理性因素分析政党认同的生成、变迁及影响因素,探究政党认同规律,并开始勾勒政党认同理论的逻辑框架。譬如,“重新结盟”理论认为,政党认同的稳定性标志着选民处于“结盟”状态,使政党竞争的状况表现为某个政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这种结盟在遇到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如军事冲突、经济危机、恐怖事件等)时,选民转变自己的政党认同而“重新结盟”,从而造成另一个政党的优势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政党认同转换或变迁。

从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看,一般认为在政党认同的形成因素中,有感情等非理性因素,但更多地是选民出于对政党形象、自身利益选择以及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等现实理性因素的综合考量。任何执政党要巩固和维系政党认同,不仅要靠经济绩效和组织制度化,而且离不开竞选战略和策略。

和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种选择本质上就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因此,由于政党体制、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差异悬殊,国内关于政党认同的理论研究路径一开始就不是以选举为起点展开的。此外,政党认同之所以引起重视,还与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要获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的立党执政理念相关。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清醒地意识到,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并不取决于它的主观意愿,而在于人民群众的认同程度。

基于此,国内学者关注政党认同理论,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探索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前提下,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也反映了中国学者对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论自觉。有的学者还以分析发展中国家政党认同为切入点,试图为研究中国共产党政党认同提供借鉴,主要观点有三个:一是政党认同与国家认同、社会制度认同密不可分,属于较高层次的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二是政党组织形象和执政绩效是影响政党认同的核心因素,应当从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绩效、执政主体多个层面强化政党认同;三是中国共产党政党认同首先依靠其价值体系的合理性,其次是建立在历史绩效和领袖个人魅力的基础上,但根本的是建立在代表广大人民特别是工人、农民阶级利益的基础上。

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对政党制度、政党理念、政党形象、政党绩效等的肯定性评价,政党认同表现为对政党的感情、信任和支持。一般来讲,政党认同是建立在有效的意识形态传播、科学的制度设计、高效的组织行动、顺畅的党群互动、良好的政党建设上,归根到底就是要代表社会大众利益、满足社会大众需求、赢得社会大众信赖。当然,每个个体对政党的评价,还与其在现实中所处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教育状况、从业情况、利益诉求以及对国家和政党的历史记忆等因素密切相关。个体的政党认同,既体现在对政党的整体性评价上,也与对身边党组织和党员状况的具体看法有关。对于执政党而言,获取持久的认同需要内外兼修、政得民心。在外部建设上,关键是要有良好的执政绩效,保持强大的思想舆论引导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超越所代表阶级的利益,满足最大多数民众的利益需求,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社会建设、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在内部建设上,关键是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密切党群关系,有效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基于此,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就是要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各方面利益需求。

二、中国共产党认同建构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人民谋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思想理论和实际行动上。中国共产党认同建构始终与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密切相关,既有内在的一贯性,也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出稳定性和变动性相统一的特征。一是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关系来展开,就是要把握党的历史使命,使党始终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二是围绕党的自身建设来展开,就是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从党领导国家事业的进程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认同就是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性任务的进程中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高扬先进思想理论旗帜,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以巨大的自我牺牲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领导人民先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大历史性功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3](P45)。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都空前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党带领人民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阶段。

从党的自身建设历程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党的建设作为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法宝,作为伟大工程来推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党的组织基础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所构成以及党长期处于农村环境的特点,我们党确立了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位一体”的党建工作格局,保证了党在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具有强大战斗力,并始终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中流砥柱。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紧紧围绕工作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后的中心任务,大力加强党的建设,要求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根据执政特点自觉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提高共产党员标准的教育,结合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进行了整党建党运动,为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和党的工作中心转移的实际,我们党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言必信、行必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紧紧抓在手上,拧紧管党治党螺丝,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党风政风为之一振、社情民风为之一新,正风反腐不仅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也试出了民心向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习近平指出:“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长期奋斗中党所形成的独特优势是全面的,包括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4]“尽管经历过这样那样的曲折,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变。这使我们党既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获得了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又使我们党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夺取胜利的无穷智慧。”[5]回顾中国共产党政党认同建构历程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一是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不能丢,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活力;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不停滞,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是要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目标不能变,把推进党的建设同推进党领导的事业相结合,始终保证党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四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改变,坚决纠正纪律松弛、组织涣散、风气不正现象,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巩固政党认同与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路径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坚强有力,党领导的事业就能顺利推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基础,也是巩固政党认同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应当着眼于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以系统思维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着力增强思想舆论引导力、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先进形象塑造力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力。

(一) 思想认同路径:全面提升党的舆论引导和思想传播能力

任何政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意识形态的支撑。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6](P312)重视思想建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正是因为我们党成功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才能抵制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指引和鼓舞全党同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一往无前地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奋斗。历史表明,只有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思想舆论战线,如果无产阶级不去占领,非无产阶级必然去占领;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就必然去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去占领,其他社会思潮就会去占领。当今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变本加厉,隐蔽性和迷惑性更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进入思想文化等领域。由于我国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多元多变,各种思想交锋更加激烈。国内外敌对势力肆意鼓吹西方价值观,以反思为名歪曲党史国史,企图用各种杂音来冲击和淡化主流意识形态,使人们陷入思想混乱、信仰缺失、价值迷失。近年来,一些所谓网络“大V”以所谓言论自由为名,破坏四项基本原则,践踏党纪国法,给公共秩序造成恶劣影响。面对新形势,必须要求党员干部认真贯彻《党章》要求,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明辨是非和抵御错误思潮影响的能力;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同时,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人民群众划清重大理论界限和是非界限;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创新传播方法,提高传播艺术,增强传播效果,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话语权、主动权和主导权,坚守宣传思想舆论阵地,坚定全党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二) 组织认同路径:全面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力量来源于组织健全和组织有力。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了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的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使全党形成统一整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我们党集中了全

国数量众多的先进分子和各方面优秀人才,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重大考验面前都体现了强大的组织动员力。这是党的组织优势所在,也是获得人民群众认可的重要基础。当然,也应该看到,随着党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的变化,我们党也存在民主集中制贯彻不力,自由主义、好人主义比较盛行,形式主义比较突出,唯上不唯实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些党组织出现党的领导弱化和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状况,还有一些党员干部自由散漫、目无组织、口无遮拦、乱评妄议,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在党内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就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面对新情况,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有什么法宝可以保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坚持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格党内生活,加强党的团结统一,是其中很重要的法宝。这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7](P48)因此,在新形势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落实从严管党治党责任为抓手,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认真贯彻《党章》要求,贯彻关于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规定,进一步严明党内政治生活纪律,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以及党日活动、谈心交心、思想汇报、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具体制度,健全坚持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党的团结统一的硬性规定,完善党内民主生活会情况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提高来巩固党的组织优势,进一步发挥好各级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 形象认同路径: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腐败是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毒瘤,与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不仅会破坏党的形象,也会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掀起了“廉政风暴”,坚持重拳高压惩治腐败,密集修订出台了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并将按照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主干制度、重在务实管用、着力抓好执行的总体思路,继续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修订党内监督条例、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规定等党内法规。目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体系正在形成,不敢腐败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正在形成压倒性态势,广大人民群众对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殷切期盼正逐渐变为现实。当然,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遏制,“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中暴露出依托于或明或暗、或松或紧的‘圈子,以窝案、串案为主要形式的‘塌方式腐败现象,成为腐败发生的一个新动向。社会生活中圈子文化的种种弊病,在党内关系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而且在某些地方和部门中呈恶化态势”[8]。因此,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任务还很重,巩固党风廉政建设成效、防止问题反弹、严明纪律规矩、修复政治生态的任务还很重,解决党内作风上深层次问题的任务还很重。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坚持以德治党和依规治党相结合,保持反“四风”、正党风、反腐败、倡清廉的战略定力,把纪律挺在前面,扎牢制度笼子,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以上率下,聚焦监督执纪问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四) 绩效认同路径:全面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也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能否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是对党的执政绩效的直接检验,也是能否赢得民心的最大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三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冲刺阶段。总体上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常态,改革

攻坚任务艰巨繁重。“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现在,我国发展领域

不断拓宽,分工日趋复杂、形态更加高级、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对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9]从全党来看,多数党员领导干部能够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自觉加强学习、增强实践本领、提高领导水平,但也存在“为官不为”以及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只想做太平官、潇洒官的大有人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应当严格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完善免职辞职降职等制度,加大治庸治懒的力度,着力解决好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更好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同时,要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入领会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培养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切实提高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使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J].求是,2012,(15).

[5]习近平.关于新中国60年党的建设的几点思考[N].学习时报,20090928.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邹庆国.探析党内关系异化的圈子文化之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5).

[9]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责任编辑:王篆

猜你喜欢
政党建设
寒露
德国《政党法》的精神内核和制度构造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史上最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国内外关于政党类型学的研究评述
三大特别政党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