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真
年华不靠岸。
这是他对自己职业的评价——摆渡者。不喜欢庸俗的赞美,不喜欢随波逐流,他说,他像电灯,为人们照亮笔尖下的人生,而他自己也在这过程中收获温暖与感动。
他,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郑向明,个子很高,不胖还有点黑,戴着一副眼镜,透着几分质朴的书生气。不过,他的板书实在不咋地,与我的初中语文老师相差甚远,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课堂。
他的课进程慢而细致,每一节课都会有补充和拓展。他喜欢自黑,总是拿自己开刀,上课说到“死”“自杀”一类的词总是用一句“你懂的”匆匆带过,还带着一份神秘的笑容,露出他并不洁白的牙齿。我喜欢他的课,跟着他的脚步,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文学的殿堂。
记得高一开学时的初次见面,他的可亲融化了所有的不安与焦虑。我所在的班级,是学校的竞赛班,无疑,高手如云。于是我默默地收敛起自己的光芒,学着在路边鼓掌,却又在心底渴盼着他的关注。大概是初中环境的影响吧,后来心中压抑很久,失落很久。那时候狂妄的我甚至有点讨厌他,讨厌“忽视”我的他。
转变来自一碗“心灵鸡汤”:他亲手制作的幻灯片,插图配上文字。我的心小小地颤了一下。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很优秀。但一个班级总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做到竞赛班的最后一名比普通班的第一名还好才是真牛!”这些话在我脑海中回响许久,如一阵清风,吹散心头的迷雾,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英雄一班”的含义。
他常常说:“行动是理想最高贵的表达。”
他不止一次地提醒我们要不忘初心,要记得那个催促自己踏进校园的梦想:“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他成了我高中三年追逐的太阳,决心拼一把就不放弃的太阳。忘不了他讲给我们的故事,忘不了他带我们走进的那一座座名校。他时常把“努力”“主动”“落实”等字眼挂在嘴上,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告诉叛逆的我们接下去的岔路口该如何抉择。
青春是一条汹涌湍急的河,他撑着篙,立在船头,不急不缓地载着一群又一群的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他用默默无言的爱一遍遍安抚着这怒吼的河水。
他们走了,我们走了,而年华,却从不靠岸。
(指导教师:郑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