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习题课教学模式,追求高效课堂

2017-01-05 01:40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陆春霞
数学大世界 2016年19期
关键词:对应点习题课矩形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 陆春霞

优化习题课教学模式,追求高效课堂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 陆春霞

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与新授课相比,习题课教学有时会出现这样尴尬的一幕: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激情澎湃而学生却是无精打采、目光呆滞,课堂效率低。如何才能在数学习题课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唯有优化习题课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提高习题课的效率,创建高效课堂。

一、积极探讨——简化图形,回归本源

新型的教学模式,不妨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上他们的习题课,每个人都去做老师,那样的话,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叫到,效果会比老师讲好得多。具体应该如何操作?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由学生来担当主讲的角色。但讲课的内容需要老师来确定,也就是说,老师必须准确地选择学生力所能及而又不能完全掌握的范围,并且把选好的题目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给他们充分准备的时间。其次,在课前师生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让同学之间进行合作讨论,由老师去解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在习题课上,老师完全把讲台交给学生,由他们来充当教师的角色,只是在一些模糊和没有讲清楚的地方由老师来补充讲解。

例如,在《三角形相似》的习题课中,有这样一题:如图,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各有两个顶点在坐标轴上,其中A(0,1),B(2,0),E、F两点同在x轴上,双曲线y=(k>0)经过边AD的中点P和边CE的一点Q。

(1)求该双曲线所表示的函数关系式;

(2)探索点Q是否恰为CE的中点?请说明理由。

这道是考试题,考试时,有好多学生都做错了。课后经过讨论,很多同学已经有了思路。在课上,学生甲:第一小问,过点P作轴,利用K字型,△APH∽△BAO,并且相似比AP∶AB=1∶2,可以算出AH,PH的长度,进而可以求出P的坐标。

学生乙:第二小问也是根据K字型,△ABO≌△BCE,可以求出BE=1,CE=2,进而求Q的坐标,-,所以Q不是CE的中点。

教师及时归纳,解决此类问题可以从图形特征入手,体验K字型这个基本图形在题目中的广泛应用,加深对此类图形特征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这种模式实施了一段时间,就有同学主动要求上台讲课,因为看见自己的同学个个上台讲解自己独到的解题方法,让同学们有了竞争的心理,别人可以,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就连刚开始因胆怯拒绝上台的同学也开始跃跃欲试。

二、开放研讨——深化思维,积累经验

众所周知,在致力于解决问题的习题课中,我们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的解题能力有所提高。很多老师提议,我们可以采用变式教学,这是习题课的法宝之一。但这是由老师查找资料,加工之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应该想方设法提供这样的机会,给学生一道条件不完整的题,让学生自己加条件,解答题目。

例如,在《三角形相似》的习题课中,有这样一题:矩形ABCD置于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F在线段CD(C,D除外)上运动,连接AF,将△ADF沿AF折叠,点D的对应点为点E,AB=6,AD=10,若F的坐标为________,求点E的坐标。(要求先补全题目,再求点E坐标)

这道题目是开放式题,答案不唯一,到底分几种类型?

老师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就会有学生发现本题的关键点是分点D的对应点E在矩形内,边BC上,还是在矩形外三类。

学生甲:点D的对应点E在BC上,利用△ABE∽△ECF,可以求出E,F的坐标。

学生乙:还可以利用勾股定理,设CF=x,DF=FE=6-x,

解方程可以算出CF的值,从而求出E,F的坐标。

学生丙:点D的对应点E在矩形内,过E作X轴的平行线交Y轴于点P,交CD于点Q,利用K字形证△APE∽△EQF,可以求出E点坐标。

学生丁:点D的对应点E在矩形外,同样的方法利用K字形相似也能求出E点坐标来。

教师及时归纳,通过寻求E点的位置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点E的位置变化引起的三角形AEF的面积变化,进一步探究面积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通过折纸“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更有直观的体验和感受。

这样,就把被动的变式教学改变成有趣的专题研讨。实践证明,很多学生是很有这样的能力的。如果有的同学陷入僵局,那么再让学生自己思索一遍,进行梳理,并及时反思,最后回顾一遍做题过程与关键性的地方。

三、自助学习——提炼方法,形成通法

这是一种最为灵活的授课方式,适合用于大型考试之前。这个时候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上课时可根据自己的问题自行复习,有问题时先小组内讨论解答,解答不了请别的小组帮忙,老师再帮助补充。

本题是学生甲(一位数学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提出的),小组里学生乙马上就给出了帮助,他指出学生甲没考虑去掉增根的情况。

本题力求向学生展示一个较完整的分式方程知识体系,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分式方程增根的理解,达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复习效果。

再如,如图,已知在△ABC中,BA=BC=20cm,AC=30cm,点P从A点出发,沿AB以4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同时点R从C点出发,沿CA以3cm/s的速度向A点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APR能否与△CRB相似,若能,求出AP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这道题是一位中等生提出的,另一个小组的学生丙给予了帮助,他指出本题应分类讨论,条件BA=BC,所以∠A=∠C,故本题只需分△APR∽△CRB与△APR∽△CBR两类即可。

教师及时归纳,解决动点问题的基本思路是:①理解动点运动的基本要素(方向,速度,路径);②分析运动后,变量与常量的数量关系;③构造几何模型寻求等量关系;④回归实际问题情境,对解进行合理性存在性检验。

不断优化习题课教学模式,创建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位老师毕生研究的课题之一。灵活多样的习题课教学模式,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对应点习题课矩形
凸四边形的若干翻折问题
三点定形找对应点
实现课堂高效的初中化学习题课教学策略
“一定一找”话旋转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高效课堂之高中数学习题课初探
化归矩形证直角
从矩形内一点说起
比较大小有诀窍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