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向华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惯用语的收录及释义
曹向华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通过调查《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中标注为﹝惯﹞语条的基本情况,分析惯用语的收录原则,对其分义项标注惯用语的方式进行描写,总结惯用语释义的基本模式及其突出学习功能的具体表现,并对释义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惯用语;收录原则;分义项标注;释义模式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商务印书馆,2010年)(以下简称《学习词典》)是一本“内向型”学习词典,其编纂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提高汉语学习能力。本文选取《学习词典》中标注为“惯用语”的语条,对其收录、标注、释义三方面情况展开分析,以供编纂者和研究者参考。
《学习词典》作为现代汉语中型词典,其规模、性质决定其词条收录以现代汉语中的“词”为主,只是兼顾“语”的收录,因此其所收录的惯用语(249条)数量,相比于惯用语专门词典很少。如《现代惯用语词典》收录14 500条,《常用惯用语词典》收录2 300条。学界对于惯用语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对《学习词典》各条目的归纳和总结,可以发现其惯用语收录的基本原则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区分惯用语和俗语,分类收录
“惯用语”和“俗语”作为两个概念,学界对二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王勤主张区分广义俗语和狭义俗语,“从广义俗语中剔检出成语等剩下的固定词汇材料称为狭义俗语(简称俗语)。它与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处于同一地位,同一级次。”[1]温端政则认为不区分广义俗语和狭义俗语,“俗语”和“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不是同一个层级的概念,而是种和属的概念,俗语中包括惯用语,俗语是惯用语的上位概念[2]。
《学习词典》中区分“惯用语”和“俗语”两个概念,“凡例”中指出:“本词典对成语、俗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进行标注。”很明显,词典编纂者是把俗语和惯用语作为同一层级的固定短语来处理。两者区分的明显标志为音节,从收录的具体情况来看,《学习词典》中收录的惯用语,音节形式以三字格为主。三字格惯用语共收录226条,占全部惯用语比例的91.1%;四字格惯用语22条,比例仅为8.8%;五字格惯用语仅1条。
(二)非字面义名词性三字格一般处理为名词
对于名词性三字格单位的归属问题,学界同样存在争议。
一种传统观点认为如果属于字面意义的则是词,属于非字面意义的则是固定短语。这种观点的最初产生可追溯到清代俗语辞书,翟灏的《通俗编》、梁同书的《直语补证》、钱大昕的《恒言录》、陈鳣的《恒言广证》等书中就收录了很多今天许多人称作“惯用语”的单位,如“笑面虎”“护身符”“耳边风”“千里眼”[3]。彭钢主张区分名词性三音节惯用语和三音节名词,二者在语义上不能等量齐观,在“语素意义的融合程度上的确是有差别的”[4]。
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非字面义的名词性三字格被收录到了部分惯用语词典。如《汉语惯用语词典》中的“落汤鸡”“试验田”“铁饭碗”等。
一种观点则认为名词性三字格,只要其结构固定化,语义具有整体含义,无论其是否为字面义,均应归入“词”。吴建生[5],温端政均持此观点。温端政主张“词”和“语”分类,“任何词,特别是实词,都是概念性的语言单位;而任何‘语’的单位都属于叙述性语言单位。”[6]3名词性三字格,表示的是概念性语言单位,因此无论其意义是否为字面义,都应归入名词。
《学习词典》对于名词性三字格单位的处理一般均标注为名词,这和《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中型词典中对该类结构的处理一致。但统检《学习词典》,其标注却出现了两例特殊情况,“半瓶醋”“两张皮”,二者释义如下*文中所用惯用语引例(楷体标出)如未特别标注,均出自《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商务印书馆,2010年)。:
【半瓶醋】﹝惯﹞比喻对某种知识或技术知道一些,但知之不多的人(说别人时表示看不起,说自己时表示谦虚)也说半瓶子醋。
【两张皮】﹝惯﹞比喻有关联的两事物形成互不联系、互不协调的现象:不能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对立起来,搞成~。
《学习词典》把二者处理为惯用语是否恰当?二者的结构结合得非常紧密,中间很难插入成分,结构上不具有灵活性,这和动宾结构的惯用语表现极为不同。从语义角度看,二者在实际语用中都表达抽象的比喻含义,语义具有整体性,不再是自由短语。二者已然实现了词化。从收录原则一致的角度,建议二者归为“词”。
《学习词典》在现代汉语中型词典中首次标注“语类”,标注方式具有示范性。其对于惯用语的标注采用分义项标注的方式,不对某个语条进行整体标注,而是按照某一语条的不同义项加以标注。如果短语的各个义项均为惯用语的用法,则在所有义项前标注﹝惯﹞,如果短语的义项中既有惯用语用法,也有非惯用语的用法,则分义项标注。基本标注情况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只有一个义项,义项前直接标注﹝惯﹞。
【摆架子】﹝惯﹞架子:自高自大的作风。指自高自大,显示身份高贵(贬义):当了领导不要~∣摆臭架子∣摆官架子。
第二类:包含的多个义项都是惯用语用法,所有义项前标注﹝惯﹞。
【不是味儿】﹝惯﹞①味道不正:这个菜越吃越~。②不纯正:他唱得东北民歌听起来很~。③不对头、不正常:孩子今天一句话都不说,他感觉很~。④不好受:看到昔日的男友与别人出双入对,她心里满~。以上也说不是滋味儿。
第三类:包含的多个义项中,义项①为字面义,认定其为自由短语不加标注,其他义项为惯用语的用法,在义项前标注﹝惯﹞。
【摆摊子】①商贩在路旁或指定的场所陈列商品出售:这条商业街上有很多小商贩~。∣他在胡同摆了一个摊子。也说摆摊儿。②﹝惯﹞比喻铺张(含贬义),他一味追求形式,喜欢~,不讲求实效。③﹝惯﹞比喻开创局面、设置机构、规划项目等:~摆得太大,又没有得力的领导去抓,这是工作没有抓好的主要原因。
分义项标注方式是否恰当,值得商榷。采取这样的标注,主要依据是惯用语语义的双层性。按照编者的判断标准,当一个短语具有多个含义时,表现为字面含义的为自由短语,表现为非字面义的则为惯用语。一个短语既是自由短语,又是固定短语,这样的界定自相矛盾。应该坚持唯一标准,做出非此即彼的划分。建议对于具有多个多义项的惯用语,不论其字面义在实际语用中是否存在或应用,均在所有义项前标注﹝惯﹞,即采用与第二类相同的方式。
(一)常见释义方式
《学习词典》中对惯用语的解释,根据语义构成的不同,采取比喻释义、描述释义两种解释方式。比喻释义的释语为“比喻”,描述释义的基本释语为“指”“形容”。
1.比喻释义
惯用语的意义不是其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表示一个新的整体意义。产生新的整体意义的主要途径包括比喻、借代、引申等多种方式。其中,最常见的方式为比喻。《学习词典》中用“比喻”释语来解释惯用语的条数达到124条,接近总数的50%。从释义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同一义项中先列字面义,再列比喻义。这类惯用语的字面义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很少用到,词典中列出字面义,是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比喻义。如:
【炒冷饭】﹝惯﹞把凉饭重新炒一次,比喻重复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没有新的内容:这样的主题已经司空见惯,不要再~了。
二是直接列举比喻义。该类惯用语的字面义在语言实际中或是不经常使用,或是几乎不出现,人们熟悉的是其比喻义,因此只解释比喻义。如:
【矮半截】﹝惯﹞比喻地位、事业比别人差很多:他当他的经理,我开我的车,我不会比他~。
【背黑锅】﹝惯﹞比喻代人受过或蒙受冤屈而承受恶名:你挪用了公款,让我~,我可不干。
三是字面义和比喻义分列义项。有些惯用语的字面义和比喻义共存,释义时需要分列义项,这类惯用语的字面义多特指某一行业的特定行为或动作,而比喻义则为泛指。如:
【打游击】①从事游击活动:抗战时期,他在长白山~。②﹝惯﹞比喻从事没有固定地点的工作或活动(含诙谐意)③﹝惯﹞比喻食宿没有固定的场所:今天住在亲戚家,明天住在朋友家,他到处~。
【唱对台戏】①旧时指旗鼓相当的两个戏班对台表演,或两个戏班同时地演出。②﹝惯﹞比喻为与对方争胜负,比高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或措施,方案已经宣布了,你又搞了个新方案,这不跟人家~吗?
2.描述性释义
描述性释义用语为“指”“形容”,也有的释义中不出现释语。
“指”类释语多用来解释动宾结构组成的惯用语。这类惯用语字面义为某一形象的动作,约定俗成后具有了特殊的含义。有的语源义从字面能够看出,如“闯江湖”,江湖本义指江河湖海,后来泛指四方各地,因此“闯江湖”就是四处流浪、四处奔走谋生的形象表述。有的语源义现在很难知晓,如来源于吴语的“捣糨糊”,表示做事不讲原则不认真负责,企图蒙混过关的含义,但是为何用“捣糨糊”来表示,从字面义中无法理解。根据来源、引申或借代等途径不同,释语还包括“旧指”“现指”“泛指”“借指”等变体。如:
【杀回马枪】﹝惯﹞调转马头向后面追击者发动袭击。泛指突然间掉头回击或退避后突然采取行动:他先大量购进股票,看准时机杀了个回马枪,大量抛出,获利丰厚。
【摇羽毛扇】﹝惯﹞戏曲中扮演军师一类的角色的人常手持羽毛扇,后用“摇羽毛扇”借指出谋划策:他背后一定有一个~的。也说摇鹅毛扇。
“形容”类释语多用来解释表示状态类的惯用语,该类惯用语的结构多为非动宾结构。
【耳朵软】﹝惯﹞形容容易听信别人的话,缺乏主见:他这人~,只要说上几句好听的话,就什么要求都答应下来了,也说耳根子软。
【活见鬼】﹝惯﹞形容离奇或不可能出现的:门窗关的挺严实,小花猫怎么就跑出去了,真是~!
“无释语”:【爱面子】﹝惯﹞怕损伤体面,被人看不起:既然~,就别做不光彩的事∣他也太~了,借这么多钱给儿子办喜事。
(二)释义中体现出学习功能
《学习词典》作为“内向型”学习词典,在释义中还注重通过“注意”“括注”“示例”等栏目的设置,“突出语用特色,努力挖掘各类词语的具体用法和特殊含义”(《学习词典》前言)。
“注意”栏目是对“一些有特殊用法的提示”,如:
“括注”分为两类,义项前的“括注”用于标出惯用语所属的方言,处在释义后的“括注”则用于对惯用语的特殊用法和语体色彩的解释。如:
【捣糨糊】﹝惯﹞(吴语)指做事不讲原则,不认真负责,企图蒙混过关:这个规则的出台有利于杜绝违规厂商~、滥竽充数等行为。∣他想只要捣捣浆糊,怎么也能混过去。
【擦屁股】﹝惯﹞比喻帮人家处理未了事物或解决遗留的问题(多指不好办的或难以解决的):他倒好,一走了事,我们还得给他~。
【翘辫子】﹝惯﹞指人死(含嘲讽或戏谑意),别那么在乎钱,人一~,什么也带不走。
《学习词典》中的“示例”以自编为主,编者通过自编“示例”构造一定的自足语境,进而借助“示例”中蕴含的语法语义信息,为学习者提供理解意义的最佳语境环境。如:
【矮半截】﹝惯﹞比喻地位、事业比别人差很多:他当他的经理,我开我的车,我不会比他~。
“矮半截”的示例中,“他当经理”“我开车”对比中显示出两者身份地位的差距,学习者可以通过具体的语境理解“矮半截”的比喻义。例证除了补充、印证语义的功能之外,还应通过创造特定的语境,提示语法功能。汉语惯用语中的动宾结构具有“离合性”的特点,动词和宾语之间可以插入一些成分,动词可以重叠,这些惯用语的特殊语法功能在示例中也有呈现。如:
【抖威风】﹝惯﹞摆阔绰,显气派:你在这儿抖什么威风?|儿子结婚,大摆酒席,大~。
【炒鱿鱼】﹝惯﹞鱿鱼在锅里一炒就卷起来,样子像铺盖卷。比喻解雇或解聘:他就怕被~|老板要炒他的鱿鱼。
【捣糨糊】﹝惯﹞(吴语)指做事不讲原则,不认真负责,企图蒙混过关:这个规则的出台不利于杜绝违规厂商~、滥竽充数等行为|他想只要捣捣浆糊,怎么也能混过去。
“抖威风”“炒鱿鱼”两条使用中均能插入一些其他成分,“捣糨糊”中的动词“捣”在实际语用中动词可以重叠。
(三)释义商榷
《学习词典》在惯用语的释义中突出了实用性,在帮助学习者掌握惯用语的用法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也有些惯用语的释义,值得商榷。
一是某些历史传承下来的或是来自方言中的惯用语,单看字面很难理解其含义,释义中应加入必要的语源解释。如对“吃闭门羹”的解释,首先介绍其历史来源,然后再解释其比喻义:
【吃闭门羹】﹝惯﹞《常新录》记载,唐代宣城名妓史凤对不愿接待的客人只敬一碗羹,让他吃罢离开。后用“吃闭门羹”比喻被主人阻拦在门外不让进屋,或主人不在家,门锁着不让进去:上午去拜访他,结果吃了闭门羹。
但对于某些惯用语,词典中则只解释了其引申含义,对其语源则不做说明,让人不知其所以然。“打秋风”(打抽丰)的含义为“指借各种关系或名义向他人索要财物或分享好处”,这一含义从字面义中很难猜测。《新华惯用语词典》的“打秋风”一条的知识窗中解释道:明·郎瑛在《七修类稿·辩证上·懛子秋风》里记载:民间把求人给予财物叫做“打秋风”,他不理解。后来偶然在朋友家里看到北宋书画家米芾所写的手札,才知道“风”应当是“丰熟”的“丰”。打秋风,是指趁秋天丰收时分来分肥[6]77。对于“打秋风”这类惯用语,明代的学者尚不知晓,现代人就更难明白其意了,因此建议对此类惯用语的语源义加以解释。
二是部分动宾惯用语的语序变化,可以通过语例加以说明。动宾结构惯用语的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呈现出“离合性”,主要表现为动词可以重叠,动词和宾语之间可以插入一些其他成分,动词和宾语的语序有时可以发生变化。前两方面的语法功能,《学习词典》通过示例均能够呈现出来,而对于惯用语中动词和宾语语序的变化,既没有通过括注进行说明,也没有在语例中表现。从方便读者学习的角度考虑,应注重对惯用语的不同用法加以说明,因此建议通过语例说明。如背包袱:
【背包袱】﹝惯﹞比喻有思想、经济方面的负担:你不要因为批评而~|背思想包袱|父母死后,弟妹靠他挣钱维持生活,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建议增加语例后,改为:
【背包袱】﹝惯﹞比喻有思想、经济方面的负担:你不要因为批评而~|背思想包袱|父母死后,弟妹靠他挣钱维持生活,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沉重的包袱我整整背了十年!
三是有些释义还需细加推敲。语义的概括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概括出惯用语的语义,但是概括出的语义应该准确、客观,不应将语境中的语义、上下文中的多余成分糅进语义解释中。如“穿小鞋”,《学习词典》中解释为“比喻暗中受到别人的刁难、限制或打击报复”。另“小鞋儿”作为词条在《学习词典》也有收录,释义为“比喻利用职权暗中给人的刁难或施加的某种限制”,显然词汇化的“小鞋儿”来源于“穿小鞋”。《学习词典》对于二者的解释,一个表被动,一个表主动。
“穿小鞋”的字面义为穿比脚小的鞋子,隐喻为刁难,打击报复,因此在具体语境中“穿小鞋”中包含着两方面的语义角色,实施穿小鞋的“主动者”,被穿小鞋的“被动者”。从主动者角度还是从被动者角度去释义,不同的编纂者会见仁见智。试比较以下三本中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穿小鞋】﹝惯﹞比喻暗中受到别人的刁难、限制或打击报复:你今天得罪了他,就不怕他给你~?(《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穿小鞋】(~儿)比喻暗中对人进行刁难或施加约束、限制等:不容许给发表不同意见的群众~。(《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穿小鞋】穿比脚小的鞋。比喻暗中刁难或打击报复?谁提意见,他就给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
三本词典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为主动视角、《学习词典》为被动视角,《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模糊处理。考虑到“穿小鞋”在实际使用中两种视角都会经常用到,建议采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模糊处理,在语例中兼顾两类用法,可改为:
【穿小鞋】穿比脚小的鞋。比喻暗中刁难或打击报复:谁提意见,他就给谁~|你今天得罪了他,就不怕他给你~?
[1]王勤.俗语的性质与范围——俗语论之一[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107-111.
[2]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词典》前言[J].辞书研究,1989(1):10-16.
[3]周荐.惯用语新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128-139.
[4]彭钢.三音节词刍议[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3):55-60.
[5]吴建生.惯用语的界定及惯用语词典的收目[J].语文研究,2007(4):10-17.
[6]温端政.新华惯用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Idiomatic Expressions Compiled and Interpreted in Modern Chinese learning Dictionary
CAO Xiang-hua
(SchoolofLiterature,HebeiNormal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050024,China)
Through the survey of the labeled idiomatic expressions section in the Modern Chinese Learning Dictionary,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mpiling principle ofidiomatic expressions, depicts the senses of a dictionary entry related to the idiomatic expressions, generalizes the basic mode of the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terpretation and some of the highlighted learning functions of them, and then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problems in interpretation.
idiomatic expressions; compiling principle; labeled as senses of a dictionary entry; interpretation mode
10.13954/j.cnki.hduss.2016.06.011
2016-05-28
河北省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sj2016001)
曹向华(1977-),女,河北黄骅人,博士研究生,讲师,汉语词汇学.
H164
B
1001-9146(2016)06-00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