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龙,翁锡全,林文弢,吴玉英
中国澳门地区4~6年级学童超重/肥胖与步行及住所周边环境因素的关系
何晓龙1,翁锡全2,林文弢2,吴玉英2
目的:通过对澳门地区学龄儿童BMI与步行及住所周边环境因素关系进行探讨,揭示住所周边环境对学龄儿童BMI的影响,以期为学龄儿童体力活动导向型的健康社区环境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澳门地区学龄儿童1 288名,测量其身高、体重,通过问卷调查性别、年级等人口社会学变量,调查其日常外出散步(休闲性步行)情况,上、下学步行情况以及对住所周边环境因素如家周围马路步行的便利性,住所周边马路的安全性和住所附近是否有公园、游泳池、单车径和运动场(馆)等。结果:经分析后发现,家周围马路步行的便利性既是影响男性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经常散步情况的主要因素(OR分别为2.394和1.162,P值分别为0.001和0.658)。居住小区的安全性既是影响女性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经常散步情况的主要因素(OR分别为1.813和1.087,P值分别为0.002和0.082)。住所附近有室内健身场(馆)是影响男性和女性学童经常散步情况的主要环境因素(OR分别为1.979和1.106,P值分别为0.092和0.682)。结论:澳门男性学龄儿童步行上、下学和经常外出散步有助于降低超重和肥胖的发生,但女性学龄儿童的相关关系并不明显。通过分析发现,男性学龄儿童住所周边设施的便利性和具有玩耍的伙伴是促进步行,降低超重或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但对女性学龄儿童而言,住所周边环境安全性则更具积极意义。因此,建议澳门地区有关部门今后针对促进学龄儿童步行的政策中应加强对步行环境安全性的改善,这有助于促进女性学龄儿童步行上、下学和经常外出散步,从而降低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步行;安全性;便利性;建成环境;BMI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地学龄儿童肥胖检出率的逐年增加,如何增进学龄儿童体质健康、降低肥胖发生率成为了学校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影响学龄儿童高肥胖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促成了长期足量地摄取食物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交通机动化、家务劳动电气化、职业劳动机械化以及久坐行为常态化等均导致了日常体力活动量过低,这种高热量摄入而低热量消耗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现代社会高肥胖率的主因[4,7,21]。近年来有纵向研究发现,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学校体育干预对学龄儿童的体质健康促进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学龄儿童的高BMI[22]。针对这一情况,学龄儿童健康促进研究领域折射出范畴不断扩展、学科交叉不断深入等特征,有学者开始关注外部环境与学龄儿童体重的关系,如良好的住所周边环境能够促进学龄儿童的户外体力活动包括选择步行上、下学的概率,养成体力活动导向型的生活方式,抑制肥胖问题的产生[17,20]。基于此研究方向,本研究通过对澳门地区学龄儿童BMI与步行及住所周边环境因素关系进行探讨,揭示住所周边环境对学龄儿童BMI的影响,以期为学龄儿童体力活动导向型的健康社区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2.1 研究对象
生活在澳门地区超过1年的小学4~6年级学童,病理性肥胖者除外,葡萄牙裔者除外。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的计算
假设可接受的误差范围为±5%,即E值为0.05,且要求抽样估计在实际总体比例的±2%范围内的置信度为95%,则Z值为1.96,设计效应(d)为1.85。根据李大拨等的报道[5],澳门5~12岁学童的超重率为13.2%,依据其澳门地区该年级学生总数以及最小样本量的计算公式,每年级最小样本含量为325人;肥胖率为9.2%,同样计算出最小样本含量为256人。因此,每年级样本量不少于325人,此外考虑到10%左右的无效问卷情况,每个年级最好可达到360人及以上。
2.2.2 人群的选择
本次调查基于社区的横断面调查研究(Cross-sectional community-based survey study),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1.第1阶段:分层抽样(satisfied sampling)
依澳门地区的地域情况,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澳门半岛地区的花地玛堂、花王堂、大堂、风顺堂等4个区小学,在各堂区按简单随机法从堂区的小学中各抽取2所小学,即共抽取8所小学进行调查。
2.第2阶段: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
对被抽取的小学在4~6年级每年级按随机抽取2个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相关抽样框架见图1。
最后被抽取的班数为48个,总人数是1 483人。
图 1 本研究抽样框架图
2.3 研究变量的定义及测量
2.3.1 个体水平的变量及测量
1.人口学特征
包括学生就读学校、就读年级(D1)、性别、居住地区、出生地点、与父母同住情况、家里兄弟姐妹数量等内容。
2.身高及体重的测量
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规定测量被试者身高、体重。
3.小学学童的超重和肥胖判断标准
将身高及体重测量数据录入excel表,并用以下公式计算体重指数(BMI):
体质指数(BMI,kg/m2)=体重(kg)/[身高(m)]2(精确到0.1 kg/m2)。
澳门地区居民多为广东祖籍和福建祖籍移民,此外少部分为葡萄牙裔人口[8,14]。由于本次的研究对象为澳门地区非葡萄牙裔学龄儿童,所以,学童超重、肥胖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研究划分[13],在进行统计分析时,本次研究并未考虑体重偏低这一情况。结合本次测量情况,选取其中7~14岁年龄段的标准判断受试者的超重、肥胖情况(表1)。
表 1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
注:依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
2.3.2 问卷变量
1.学童步行情况
对学生步行水平的情况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查,1)学童上、下学步行情况(Z1):1为步行上下学,0为否;2)学童外出散步(休闲性步行)情况(Z2):1为经常外出散步,0为否。
2.学童住所周边环境因素
学童住所周边环境因素包括:家周围马路步行的便利性(X1),居住小区的安全性(X2),住所周边街道的安全性(X3),住所周边过马路的安全性(X4),住所附近可一起玩耍的朋友(X5),邻里的熟悉情况(X6),住所附近具有公园(X7)、游泳池(X8)、单车径(X9)、室外运动场(馆)(X10)、室内健身场(馆)(X11)。其中,定义住所附近的标准为步行20 min内可以到达,数据形式为是=1、否=0。
3.数据搜集方法
变量信息除学童的身高、体重需要进行体质测量外,学童性别、年龄、年级、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成员及住所周边环境因素均采用问卷量表由学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填写。
2.3.3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对不同年级、性别间的BMI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侧显著性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具有极显著性差异。对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学龄儿童按是否步行上、下学和是否经常步行的人数进行卡方检验,双侧显著性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具有极显著性差异。对是否肥胖/超重、是否经常散步及住所周边环境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OR值为>1结合P值大小判定是否为危险因素。
3.1 调查情况
3.1.1 问卷完成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483份,回收1 396份,回收率为94.1%,其中有效问卷1 288份,问卷合格率为92.3%。
3.1.2 有效样本基本情况统计
表 2 本研究调查对象家庭及居住情况
续表 2
3.1.3 不同年级、性别BMI比较
将全体样本的BMI按不同年级和性别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然后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表3)。由表3可以看出,在男性学龄儿童中4~6年级的BMI值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降低,分别为22.2±3.6、20.6±3.6和20.0±4.1。而在女性学龄儿童中,4~6年级的BMI值分别为21.7±5.8、19.3±3.6和19.6±3.8,虽然6年级要比5年级稍高,但和4年级相比都明显减小,因此总体来说,女性学龄儿童的BMI值有随着年级的升高有降低的趋势。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5、6级男生与4年级男生组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不同年级间女生无显著差异;5、6年级男、女生组间均无显著差异。每位受调查者按其年龄和性别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划分标准》划分出正常、超重和肥胖3种等级[5]。然后分别统计出4、5、6年级超重和肥胖的人数,4~6年级小学生超重率分别为38.4%、10.7%、14.1%;肥胖率分别为33.8%、8.4%、6.8%。经卡方检验,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的情况与不同的年级存在显著差异。
表 3 4~6年级不同年级、性别学童BMI统计分析
注:男、女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表示<0.05,&&表示<0.01;不同年级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四年级组为对照组,*表示<0.05,**表示<0.01。
表 4 4~6年级学童超重、肥胖率统计
注:采用卡方检验,a1、a2表示5、6年级以4年级为对照,其中,a1表示kappa值<0.75、P<0.01,a2表示kappa值>0.75、P<0.01;b1、b2、b3表示男性、女性学童间对照,其中,b1表示kappa值<0.75、0.01
0.05,b3表示Kappa值<0.75,P<0.01。
3.1.4 不同年级、性别学龄儿童步行情况比较
将4~6年级的男、女学龄儿童按是否步行上、下学和是否经常外出散步的人数进行列联表分析(表5、表6)。从表5可以看出,5、6年级间步行上、下学的人数在男性学童和女性学童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卡方检验结果P值分别为0.000和0.043。从表6看,3个年级中只有5年级经常外出散步人数在男性学童和女性学童之间具有较显著性差异,P值为0.058。不同年级同一性别的步行上、下学比例差异比较发现,高年级女性学童步行上、下学的比例提高较明显,P值为0.058,经常外出散步的比例提高也极明显,P值为0.000。
3.1.5 肥胖/超重情况与步行及住所周边环境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因变量是否肥胖或超重,选择是编码为1,选择否编码为0,对各自变量同样选择是编码为1,选择否编码为0。模型1只纳入Z1和Z2以及就读年级(D1)因素,因为相比于年龄,就读年级因素,模型1所纳入的因素被认为是影响学龄儿童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因素。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纳入住所周边环境因素X1~X1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7和表8。
从表7可以看出,男性学龄儿童中,模型1中Z2是影响超重或肥胖的一个危险因素(OR=1.154>1,P=0.031),而在模型2中,X1是影响超重或肥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OR=2.394>1,P=0.001),此外,X5、X9也是影响超重或肥胖重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14,1.664>1,P值分别为0.045和0.066)。从表8可以看出,女性学龄儿童中,模型1中Z2对超重或肥胖的影响也具有显著性,但还不能诊断为危险因素(OR=0.660<1,P=0.025)。模型2中X2是影响超重或肥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OR=1.813>1,P=0.002)。
注:卡方检检结果数据表述形式为(χ2;Kappa;P),其中,“-”指Kappa一致性检验无意义;是=步行上、下学,否=非步行上、下学;男-女指同一年级的男性和女性比较;4、5、6年级男性是指不同年级间同一性别的比较,下同。
表 6 不同年级、性别学龄儿童外出散步情况人数比较(人)
表 7 男性学龄儿童肥胖/超重情况与步行及住所周边环境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注:模型1纳入变量D1、Z1和Z2,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纳入居住环境变量X1~X11,下同。模型1的Cox & Snell R2为0.013,P=0.086,模型2的Cox & Snell R2为0.192,P=0.000。
表 8 女性学龄儿童肥胖/超重情况与步行及住所周边环境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注:模型1的Cox & SnellR2为0.347,P=0.000,模型2的Cox & SnellR2为0.363,P=0.000。
3.1.6 经常散步情况与住所周边环境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由表7和表8可知,相比于步行上、下学情况,外出散步情况对澳门学龄儿童是否超重或肥胖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本研究对外出散步情况与住所周边环境因素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表9、表10)。从表9可以看出,虽然P值为0.658,但X1对男性学龄儿童是否经常散步也显示出较大的影响度(OR=1.162,β=0.339>0),可以认为是一种危险因素,而X11是另外一个重要影响男性学龄儿童是否经常散步的危险因素(OR=1.979,β=0.683>0,P=0.092)。从表10可以看出,X2是影响女性学龄儿童经常散步最重要的危险因素(OR=1.087>1,β=0.241>0,P值为0.082),同样X11是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女性学龄儿童外出散步情况的危险因素(OR=1.106,β=0.101>0,P=0.682)。
表 9 男性学龄儿童外出散步情况与住所周边环境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注:模型Cox & SnellR2为0.373,P=0.000。
表 10 女性学龄儿童散步情况与住所周边环境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注:模型Cox & SnellR2为0.373,P=0.000。
BMI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较大,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在7~18岁间BMI的超重和肥胖筛查临界值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虽然,许多青少年在身高快速增长期时会出现BMI降低的现象,但我国青少年在此年龄段身体发育的总体趋势是BMI值增大[9,10]。从本研究中学龄儿童的不同年级和性别BMI比较结果(表1)可以看出,4~6年级的学龄儿童中,男性学龄儿童的BMI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小,虽然6年级女性学龄儿童的BMI要比5年级高,但和4年级相比都有明显减小,总体趋势和男性学龄儿童一样为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小,这与中国青少年在该年龄段的身体发育总体趋势不一致。Fu等[16]的调查也表明,在该年龄段,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的青少年肥胖率要比内地其他省份青少年的肥胖率低。
由表5和表6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步行上、下学和经常散步的比例有所增高,尤其是女性学龄儿童。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童外出活动的自我要求以及父母对其外出活动的放心程度同时提高,再与近几年澳门地区城市改造中步行环境的改善等有关[1,2]。而从不同年级学龄儿童步行上、下学人数比较(表5)和卡方检验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男性、女性学龄儿童尤其是步行上、下学的人数比例上升,且经检验存在显著性。更为直接的证据是由是否步行上、下学和是否经常散步与是否肥胖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7、表8中的模型1)表明,相比于步行上、下学,学龄儿童经常散步更有助于降低超重和肥胖的发生。以上数据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经常外出散步对于澳门地区学龄儿童BMI的减小具有积极意义。在表7、表8的模型2中,有关影响澳门地区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住所周边环境因素中,男性学龄儿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家周围马路步行的便利性、家附近可一起玩耍的朋友、住所附近具有单车径,而女性学龄儿童主要影响因素为居住小区的安全性。
影响澳门地区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的因素包括了是否经常散步和一些环境因素等,但其内在的联系为环境因素通过影响学童的休闲性步行,从而影响群体的超重或肥胖发生率。因此,本研究对外出散步情况与住所周边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表9、表10),结果发现,影响男性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的因素中,家周围马路步行的便利性这一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是否经常散步的主要因素,影响女性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的因素中,居住小区的安全性这一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外出散步情况的主要因素。另外,住所附近有室内健身场(馆)是影响男性和女性学童是否经常散步的主要环境因素,这可能和澳门地区的湿热环境以及建筑密度高,室内健身场(馆)更具建设性和可接受性有关[3,6,12]。
影响人们出行时选择步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步行的环境支持性。愉悦的街道景观、合理的街道布局以及良好的社会治安和清洁的环境卫生都会增加人们出行时选择步行的概率[15,18,19]。有研究指出,影响步行的人居环境因素前5位的因素分别是健身场所、交通安全、道路设计、街道路面和穿越马路[11]。本研究发现,影响澳门地区学童是否经常外出散步的因素包含了这5类中的健身场所(住所附近是否有室内健身场馆)、道路设计的便利性(家周围的马路是否容易步行)以及安全性(家周围是否很安全适合步行)。对于男性学童而言,便利性和具有玩耍的伙伴更具影响度,而对于女性学童而言,家周边的安全性更具积极意义。
澳门地区男性学龄儿童步行上、下学和经常外出散步有助于降低超重和肥胖的发生,但女性学龄儿童的相关关系并不明显。通过分析发现,男性学龄儿童住所周边设施的便利性和具有玩耍的伙伴是促使其选择步行,降低超重或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但对女性学龄儿童而言住所周边环境安全性则更具积极意义。因此,建议澳门地区有关部门今后针对促进学龄儿童步行的政策中应加强对步行环境安全性的改善,这将有助于促进女性学龄儿童步行上、下学和经常外出散步,从而降低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
[1]澳门地区土地工务运输局,交通事务局.完善区内步行系统,构建氹仔慢行环境[EB/OL].2012-12-19.http://biyelunwen.yjbys.com/cankaowenxian/420205.html.
[2]澳门地区土地工务运输局.提升休閒空间,优化步行环境,小潭山观景台今正式动工[EB/OL].2014-08-04.http://www.gcs.gov.mo/showCNNews.php?PageLang=C&DataUcn=80814&Member=0.
[3]郭云英,施金萍,邬小芝,等.香港社会人士的运动选择意向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9,31(1):88-90.
[4]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3-108.
[5]李大拨,何敏,姜美云,等.澳门学校饮食环境和学生营养状况调查[EB/OL].[2010-01-20].http://www.dsej.gov.mo/webdesj/www.inter_desj_page.php?con=inter_desj_doc_page.php&layout=2col:20093-8.
[6]李晋,张威.湿热地区全民健身中心形态构成与自然通风[J].华中建筑,2013,31(8):62-66.
[7]马军,吴双胜.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3):195-197.
[8]孙九霞.澳门的族群与族群文化[J].开放时代,2000,12(7):73-78.
[9]谭琪,徐勇.中国儿童青少年1985—2010年肥胖发展趋势及预测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5):570-572.
[10]薛红妹,刘言,段若男,等.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8):1258-1262.
[11]张莹,刘东宁.步行适宜性人居环境与体质健康关系的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3,30(5):449-452.
[12]张宇峰,陈慧梅,孟庆林.我国湿热地区使用分体空调建筑的热舒适与热适应现场研究(2):适应行为[J].暖通空调,2014,44(1):15-23.
[13]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14]周大鸣,孙九霞.澳门人口与族群[J].南方人口,1996,11(3):45-48.
[15]ALFONZO M A.To walk or not to walk? the hierarchy of walking needs[J].Environ Behav,2005,37(6):808-833.
[16]FU F H,KONG Z,ZHANG H,etal.A comparison of lifestyle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residents of three chinese cities:Cong cong,macau and weihai(Shandong)[J].Int J Sports Sci,2013,3(4):115-126.
[17]GIBSON C,CINTRON M,DAWKINS M,etal.Addressing obesity:Fear of crime,perceptions of disorder and disaparitie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use of public parks[J].J Appl Res Child Inform Policy Child Risk,2012,3(1):1-28.
[18]HANDY S,CAO X Y,MOKHTARIAN P.Correlation or causality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travel behavior? evidence from Northern California[J].Transport Res D,2005,10(6):427-444.
[19]OWEN N,HUMPEL N,LESLIE N,etal.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walking-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Am J Prevent Med,2004,27(1):67-76.
[20]PROCTER K L,CLARKE G P,RANSLEY J K,etal.Micro-level analysis of childhood obesity,diet,physical activity,residential socioeconomic and social capital variables:where are the obesogenic environments in Leeds?[J].Area,2008,40(3):323-340.
[21]SCHMIDT C W.Obesity:A weighty issue for children[J].Environ Heal Perspect,2003,111(13):700-707.
[22]SHARMA M.International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obesity in children[J].Obesity Rev,2007,8(2):155-167.
Study on Overweight/Obesity,Walking and Residenc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4~6 Grade School Children in Macao
HE Xiao-long1,WENG Xi-quan2,LIN Wen-tao2,WU Yu-ying2
Objective:Through discussi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ao school-age children BMI,walking and residenc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this paper reveals the residence surroundings affecting school-age children's BMI,and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 of the school-age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oriented community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Methods:1288 school-age children are selected in Macao to measure the height and weight,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gender,grade,such as sociology of population variables,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ir daily walking regularly(being leisurely walk),whether to walk to and from school,and to the residence surroundings factors around the road is easy to walk around home inns,home whether safety and shelter when you cross the street if there is a park near and sports venues,swimming pool,a cycling path,etc.Result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asy home way is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male school-aged children’s overweight and obese,and it is also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whether walking regularly(OR were 2.394 and 2.394,p values were 0.001 and 0.658).Whether safety around the house is not only affect female school-age children overweight or obese,it is also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walking regularly(OR were 1.813 and 1.813,p values were 0.002 and 0.082).The indoor fitness venues nearby the residence ar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male and female children to take a walk(OR were 1.979 and 1.979,p values were 0.092 and 0.682).Conclusion:Walking up and down school and regular walking of male school age children in Macao will help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school age children is not obvious.Through the analysis,we found out that the convenience around the residence facilities and playing partner are the main factors to promote walking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overweight or obese,but for female children,the safety around the residence environment has more positive significance.Therefore,it is suggested that relevant departments in Macau area should strengthen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safety of walking in future for the promotion of school-age children walk policy.It can help to promote female school-age children walking to school and often go out for a walk,so as to reduce incid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alking;safety;convenience;builtenvironment;BMI
1002-9826(2016)05-0104-08
10.16470/j.csst.201605014
2015-08-14;
2016-04-22
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金。
何晓龙(1987-),男,浙江金华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健康,Tel:(0579)82283901,E-mail:hexiaolong198707@163.com。
1.浙江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1.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2.Guangzhou University of Sport,Guangzhou 510500,China.
G804.4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