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成++戴苏南
【摘要】近年,中国的社区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但是,区域间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受教育的机遇和质量存在差异。笔者从已取得的成绩和发现的问题切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社区教育 现状 需求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37-02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保障人民平等受教育权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已初步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体系格局。为进一步构建现代教育体系,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指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在此背景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社区教育发展规划,颁布了一系列的地方性配套文件。北京、上海、天津、宁波、南京等一线城市相继提出了“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的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在社区教育试验区,已初步形成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管理体系。通过该体系的有效运作,可以大大加快社区教育在城乡的发展速度,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1.依托开放大学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社区教育架构
我国的社区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证明依托开放大学的平台发展社区教育,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早在2002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就率先建立青岛社区大学,开创了国内社区大学的先河。到目前为止,社区大学已在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吉林、四川等30多个省市地区先后建成,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体系。随后,在社区教育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各地又相继成立了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主要承担社区居民的学习指导,通过远程教育平台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技术支持。教育形式也多重多样,既有线上教育,又有线下教育。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极大地吸引了社区百姓,参与度也逐年提高。
2.多元化发展模式创新探索成绩喜人
随着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各级社区学院纷纷探索新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掘各地区优势资源,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学习体系。以南通社区大学为例,已初步建成“三合三学”的社区教育模式和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并在南通地区大力推广。其中,“三合”指社区教育下不同层次体系的有机融合、社会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社会各部门的有力联合。“三学”则指的是市民便学、平台智学、体验乐学。南通社区大学将市区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设为直管分校,统一管理,统筹社区教育相关活动,实现了城市社区教育的业务融合,将所覆盖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人员划归社区大学集中管理,实现城乡社区教育的实体融合。依托信息宣传与交流、课程资源建设与派送、科研指导与项目开发、成果交流与经验推广四大服务平台,将社区教育网络延伸到南通的每一个角落。
3.“互联网+”思维下的社区教育创新理念
随着“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深入、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的社区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互联网+”的概念,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经济发展,更是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战略设计。标志着社区教育已步入“互联网+”的时代。基于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体验性、包容性、丰富性等特点,与“社区教育”的广泛性、多元性、差异性、平民性特点相结合,最终实现差异化服务。
三、社区教育需求分析
2015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牵头,就社区教育的推广工作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覆盖24个省份、95个地市、497个区县、3.6亿居民。针对24个省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现就部分统计数据简要分析如下:
图表1
1.社区教育的受众群体占比分析
根据图表1调查统计数据,在社区教育的受众群体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31.44%,青少年占20.25%,下岗再就业人员占6.38%,进城务工人员占13.07%,新型职业农民占11.3%,残疾人占1.4%,其中,占比最大的为已退休老人,主要原因是退休后有更多时间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其次为青少年,假期开展的“第二课堂”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往往多以这一群体为参与对象。从这一组数据,不难看出在目前的社区教育中存在受众主体的差异化,这就要求在发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化,充分了解不同个体的需求,找出共性与个性发展的最佳契合点。
图表2
2.培训经费地区间不平衡
为了确保社区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各地都采取“以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办法,初步建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社区培训专项经费使用方面,浙江、江苏、北京、上海位居前列,安徽、四川、福建、陕西等地略显滞后,这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区教育的重视程不无关联。
图表3
3.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具有地区差异化
课程建设是发展社区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2015年统计数据表明,目前社区教育的区级课程数量达到近6万门课程,其中以江浙两省最为突出,湖北、福建、上海、北京等地区紧随其后。当前,社区课程开发在充分考虑地方特色的同时,更注重便民化。其中,订单式派送课程为亮点之一,内容涉及经济、法律、科技、民俗、文化等大类,包括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民族乐器欣赏、现代社交礼仪、本土风俗等,内容贴近百姓,形式生动多样。
四、建议和措施
1.加强资源整合,特别是加快社区图书馆建设
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首要问题是要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民族的竞争力。公共图书馆的推广建设在促进社会进步、支持地方经济、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单纯依靠发展公共图书馆面临资金、土地、管理等诸多困难,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社区图书馆作为公共阅读事业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一方面可以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一部分,满足各个年龄层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读者可以直接到所在社区借阅资料,不再需要专程去市立图书馆,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2.注重志愿者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的纽带作用
在社区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中,已经建成了涵盖文体类、服务类、保障类、维权类等多重领域的社会性、公益性的志愿者团队组织。志愿者们活跃在各个社区中,竭尽自身所能,为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传播社区文化、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南通开放大学为例,与共青团南通市委、各高校联合开展“万名青年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先后组建数十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定点服务对接社区,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项目,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志愿服务的高潮。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通开放大学后勤处职工陈建忠命名的“小陈服务队”,每周为社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装配钥匙等服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和好评,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明星服务组织;以南通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赵小亭命名的“小亭青年志愿服务队”,结对任港社区“四点半学校”,帮扶虹桥二中“康乐班”,支教虹桥社区“希望来吧”,捐助患病、智障儿童等,获评“南通市第36次文明新风典型”。这些小型志愿者服务队,已经成为了社区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
3.以社区文化建设为重要抓手,重特色,打造社区教育品牌
社区教育在文化传承、提升居民素质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想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则必须注重特色,打造品牌。为此,南通开放大学做了如下的有益尝试。
近年来,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新载体,南通开放大学面向全体市民开放和分享教育资源,打造“文化传承、志愿服务、身心体验”三大社区教育品牌,一系列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理念与行动,使南通社区教育工作走在了发展的前沿。在品牌建设方面,南通开放大学从课程派送、开展活动、项目引进入手,着力提升居民素质。学校每年平均派送各类教育课程教学活动600余场,直接服务社区居民超过十万人次。
在特色发展、推进文化传承方面,“非遗进社区”项目在社区普及剪纸、综编、面塑等非遗文化,寓教于乐,深受居民欢迎;“科普进社区”项目举办一系列公益性、群众性的科普活动,拓展了居民的知识面;“全民阅读进社区”项目开展阅读沙龙、名家讲座、亲子共读和专业培训等系列活动,建立诗社、读书会等阅读共同体,打造“书香南通”。同时,拓展多元化教育,开展新市民培训。在南通市竹行、观音山等“农转居”新型社区居民集中街道开展新市民素质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科普常识、投资理财、职业技能、法律知识、文明礼仪等方面,帮助新市民尽快熟悉城市生活规则,适应城市生活方式,提高城市生活所必需的综合素质,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 人民日报,2010-07-30.
[2]卞玉宁 关于中国社区教育的论述 [J] .才智,2010,(9).
[3]朱鸿章 社区教育政策与公民学习权保障的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