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荣
【摘要】本文从“激趣”这一教学手段出发,建议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恰到好处地利用趣味资源,调动学生惊奇、兴奋、疑问等情绪,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趣味 数学课堂 激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79-02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如何让数学课堂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呢?笔者认为,“激趣”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也是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动力。如果教师能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恰到好处地利用趣味资源,调动学生惊奇、兴奋、疑问等情绪,就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趣味动画,激发学习动力
数学是一门很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发展虽然有了一部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多媒体课件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态演示,可以彰显其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让孩子对数学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它对思维发展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数学课堂上使用趣味动画,无疑为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泉,使枯燥的数学知识灵动起来,变得有趣了。
例如,在教学“等量代换”这一知识时,替换的过程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明白1个西瓜的重量等于16个橘子的重量,教师可利用FLASH软件,将替换的过程制成动画效果,利用电脑逐个动态演示:先出示一架天平,在天平的左边放上1个西瓜,右边放上4个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是保持平衡的。然后,把4个砝码逐一替换成橘子,动画演示每4个橘子替换1个砝码的过程,直到全部替换完为止,让学生观察此时天平也保持平衡。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到整个替换过程,知道1个西瓜的重量等于16个橘子的重量。这样的演示能在学生脑海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使学生初步理解如何进行等量代换,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实物演示完后,教师再逐步过渡到较抽象的等量代换中,如用字母、数字或图形符号等代替实物,出示像“☆+○=120?☆=○+○+○☆=?○=?”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行尝试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最后再进行电脑演示加深理解:先将☆=○+○+○代入到☆+○=120中,得出○+○+○+○=120,从而推导出○=30,☆=90。动态演示给予孩子强烈的思维刺激,使学生的学习印象更加深刻。这样的趣味动画教学,将复杂的过程通过直观的演示,使抽象思维过程变得更加浅显易懂,促进孩子的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发展,充分发挥了教学的有效性和能动性。
二、巧搭趣味平台,挖掘探究潜能
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做到立足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善于创设富有情趣和启发性的趣味平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趣为出发点,让抽象的数学形象化、静态的数学动态化,把学生带入一个喜闻乐见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去学习,方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如教学“平角”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趣味活动:一是“画一画”:画出锐角、直角和钝角,复习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二是“看一看”:观察闹钟上随着时针和秒针的变化,角有什么变化;三是“转一转”:利用活动角来充当时针和秒针,旋转出各种角,当旋转到两针连成一条直线的位置时,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四是“议一议”:小组讨论当两针连成一条直线时,是什么角,这个角的两条边在哪儿,角的顶点呢。实践表明,学生对课堂上的画、看、转等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具有层次的、开放的、有趣的多种活动中观察、讨论、思考,对平角的认识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完成了对平角知识的探究。
又如,教学混合运算“20+8×4”时,对于“为什么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笔者搭建了这样的一个趣味平台——让学生从买东西的生活体验中悟出这一运算法则。笔者先模拟一个“小小售货员”的情景,再现购买物品的片段:一学生买一个20元的气排球,一学生买4支同样的自动笔,每支6元。售货员问:一共要付多少元?学生列式为:20+6+6+6+6或20+6×4。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20+6×4”该如何算。然后,请学生汇报,并根据具体事例说明为什么先算“6”与“4”的积,使学生明白购买两种不同物品的总价时,要分别算出各自的总价,然后再计算它们的和。最后,让学生体验购买两种物品的情况并算出总价。在具体事例中,学生归纳出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巧教趣味解法,提升数学技能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潜在的智能,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追求别出心裁,敢于标新立异,探索与众不同的趣味解法,从而提升数学技能。例如: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80千米,行6小时可以到达,如果5小时到达,平均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学生积极思考并列式为:80×6÷5。这时有一名学生提出这样的列式方法:80+80÷5。这个式子一出来让其他学生感到很惊讶。于是,笔者就让这名学生说说他的想法。当这名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时,同学们都赞叹不已,夸他的想法奇特又有趣。的确,有时学生的想法有很多,有的想法甚至连教师都意想不到,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有价值的信息,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趣,越学越带劲。
又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把一个棱长6cm的正方体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体,求每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往往容易想到的是先找准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利用公式求解。显然这种方法比较复杂。而有的学生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利用示意图观察并发现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正方体四个面的面积和,列式为:6×6×4。这种方法明显比前一种简单多了。多么独特有趣的想法呀﹗教师对这名学生的解法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技能,同时使数学课堂精彩纷呈。
四、巧设趣味练习,提高解题技能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课堂练习是最好的检测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的“荧光屏”。有效的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与设计的练习密切相关,教师设计的练习是否有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题型。练习要有趣味性,可以是游戏、抢答、谁最棒等;要有层次性,既要重视“学困生”的发展,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尽可能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得到发展。不同层次的练习,既能使单调的数学习题趣味化和多样化,又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最终提高解题技能。
如教学完“乘法分配律”后,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题。题型可以是填空题,利用具体数给出等式的左边——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或一个数乘两个数相加的和,要求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填写右边的式子,也可以用图形或字母代替具体数,如(○+△)×□=( )×( )+( )×( )。
2.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提高题。题型可以是判断题或计算题。这部分练习可以出一些乘法分配律的反运用题,如20×18+20×52。
3.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挑战题。例如:25×41-25,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谁就最棒。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好胜心、好表现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在探究中探求某种策略,出现了不同的解答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为在思维方式上另辟蹊径,更有利于其知识能力的迁移与提高。
无论是一个巧妙的比喻,还是一个有趣的游戏,或者一个恰当的小幽默,都可以使学生回味无穷,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努力创设新颖的、生动的、多样化的趣味情境,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遨游。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激趣手段去设计好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