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华
摘要:建筑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载体,担负着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沟通的使命,以达到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次学校设计力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校园文化浓厚、富有时代气息,重点突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将本设计融入到原有的环境中去。
关键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以人为本
前言
吉利区新三中项目位于于洛阳市吉利区,规模36个教学班,在校生1800人,其中900人为全寄宿制。基地东临泰安路;南面为纬五路;西向、北向贴临规划住宅区。占地约60亩,用地为不规则梯形,地势平坦,交通便捷。
1.建筑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载体
建筑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载体,担负着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沟通的使命,以达到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正是本案设计理念之所在:力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校园文化浓厚、富有时代气息,重点突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将本设计融入到原有的环境中去。
设计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规划布局的特定性。整个校园将以其开敞的空间、宜人的尺度、精致典雅的细部设计切入城市肌理,并与周围的环境、建筑有机的结合,成为这一区域建筑群体中的璀璨亮点。
以此为出发点,本案力求达到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的功能分区:
根据学校在使用性能上的差异,同时考虑到建筑沿街景观的重要性,采用整合的手法:将教学楼、实验楼及行政办公楼组合为行政教学区,使其以整齐的韵律排布,以展示一组完整群体的视觉效果:而将食堂、宿舍楼等围合成生活区,集中设置于北部,和南向教学楼群共同形成开合有度的功能组群。
(2)清晰的交通组织:
考虑到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同时对周边城市道路的分析,由于东侧泰安路为城市主干道,不宜作为学校的主要出入口,因此将学校主要出入口设于基地南向纬五路上,而将建筑沿主入口形成的主轴线布置。从而形成基地层次分明的交通网络:沿基地周边为车行流线,沿出人口贯通南北形成学校的景观步行道:既保证了师生安全,又便于管理和消防通行。
(3)空间环境与文化氛围的营造:
空间、文化是校园场所精神的实质,是师生们对校园认同感、归属感之所在。
2.合理的建筑规划
规划在采用西方几何构图的基础上,汲取中国传统书院布局的精髓,以融于园林环境中的院落式布局来营造现代学校的文化气息,将功能空间精神化、艺术化,从而创造高品质的校园空间环境。从南向北,采用序列空间的组织方式。沿中间步行主轴线,分别在教学区、办公实验区、生活区等形成多个层次:以行政实验楼、教学楼围合成的礼仪广场,沿国旗台自西向东离心发散,满足国情教育和课间做操需要:轴线西侧则为教学楼群围合出的庭院空间。整个建筑群根据基地形状,通过一个圆心向外发散,形成“一大二小”三个相互穿插的空间,形成礼仪广场、教学广场及生活广场,并辅以规律性的铺地、绿化、小品等,使其以良好的空间尺度、开放的空间场所感,成为各类公共活动的场所和核心。
3.合理的建筑功能组织
在关注总体布局的同时,注重建筑内部的功能组织及组织,努力为师生营建宽松、积极、严谨的学习活动空间。
考虑到初中生的特点,教学楼群采用“化零为整”的手法,通过阶梯教室、楼梯间、连廊、年级办公室、班主任办公室等将教学楼、行政实验楼合而为一,加强了教学各部分间紧密联系、便于师生交往的同时,又极大地丰富了建筑体型及空间层次,也为沿街立面的塑造奠定了基础,每幢教学楼均为五层,每层四个教室,每班50人。
4.建筑风格处理
在建筑单体处理上。我们力图体现崇尚自然的建筑观。我们所期待的外立面,不希望为衣着华丽的表层,而是自然灵动的有生命感受的肌肤、朴实自然的气质;以及宜人的尺度和错落有致的形体与自然景观交融的整体和谐之美,以体现21世纪的校园风貌,塑造时代感强、文化内涵深厚的建筑形式。
本案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5层,屋顶采用四坡顶形式,高低错落,组合灵活。成为建筑的第五立面。从而在总体感观上形成了随意、朴实、自然、流动的整体意向。在立面设计上采用三段式构图,檐口下统一虚化处理,刻意加大开窗面积来突出屋顶造型:墙面则采用柱式与实墙面交错的手法强调虚实对比,并利用塔楼形式形成制高点来强调空间向心力和秩序。
在开窗方式上,尽量采用引进光线和空气,避免使用人工空调和采光,更多的发挥自然通风和采光的作用:坡屋顶的建筑形式。又很好的起到了隔热保温的效果,充分体现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屋顶采用英红瓦,墙面为乳白色与浅砖红色交错的暖色调,与周围各种植被红绿相应,彰显建筑庄重、典雅、明快的时代氛围的同时,流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