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
[摘要]基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传统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存在着诸多困境,指出学生工作模式需从“管理”转变到“治理”模式。梳理出学生工作治理之义,进而总结出学生工作治理包含法治、协同、参与等要素。同时,从回归育人本位、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队伍建设和保障学生参与等方面阐释学生工作治理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管理;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04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2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力”。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推进与落实。而学生工作作为高校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当前学生工作管理存在着诸多困境,如何突破困境,推动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是高校治理能力建设重要课题之一。
一、传统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困境
高校学生工作在虽然不断强化“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但行政事务管理依旧是其工作的主要基调,不可避免地免陷入命令、惩罚、规定、管控等强制色彩。究其原因,在于传统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一)以“管”为核心的工作理念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依旧过分强调行政管理,将学生管理视为替代家长的功能,目的是为了“管住学生”,对学生进行“刻意而为”的塑造管理。各校学生工作以学生不出安全事故为标准,通过设计各种严密的管理制度和规章来“控制”学生不作“出格事”。而学生工作者即辅导员忙于应付各类上级指令,处理各种繁琐的学生事务,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都显现简单粗暴的特点,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管理。在这管理色彩浓厚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
(二)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严重脱节
高校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严重脱节,存在着“两张皮”现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是相互独立的管理系统,教学归行政系统管理,只管教师上课,基本完全忽视课堂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而辅导员则属党政系统,抓德育、党建,负责学生活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关心不足。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在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大相径庭,出现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的“两面性”。
(三)各职能部门职责任务不明
学生事务工作涉及学校诸多职能部门,如后勤处、保卫处、教务处、财务处等。凡涉及学生事务的其他职能部门,都会设法打着方便工作的旗号将相关事务推到学生工作部门,以致辅导员的工作越来越繁杂,成为名副其实的“办事员”。如教材科在办理相关教材退费,要辅导员去传达;学生宿舍失窃,查看监控,要辅导员陪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办理一些事务时,往往找不准办事机构,自以为辅导员可以办理一切,而且应该知道与学生相关的所有事务,如培养方案等。
二、新的理念:学生工作治理
治理现代化相关命题的提出,契合了高校学生工作传统管理模式突围的内在需求,也为学生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1989年,世界银行首提“治理”一词,其后成为时髦用语,被运用在各种不同的领域。但对治理的界定,较为经典和代表性的是全球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对治理的理解,可归纳成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在明确治理基本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需要研究界定治理之于学生工作的基本要义。“学生工作治理”是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提出的,相对“学生工作管理”而言,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理念。“学生工作治理模式”是指“在学生工作中建立合作与互动的工作关系,让学生工作中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具体来讲,学生工作治理模式较于传统模式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学生工作者由管理者身份转变为制定秩序与规范的主导者;学生由被动管理、服从的关系转变为合作与协同的关系;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由相互独立的两条线转变为相互协同的同一系统,并能采取联合行动。
三、学生工作治理的基本要素与价值
(一)基本要素
1.学生工作治理关键点在于法治
法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思维和观念,这种思维和观念要求人们要习惯于且擅长于将社会纳入法律和制度的轨道来加以思考、分析和处理。高校治理现代化,同样要求要依章程管理。因而,学生工作治理也必须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进行依法治理。学生工作治理法治思维的确立,是实现从以“管”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到治理模式转变的关键所在。高校应不断推进学生工作治理法治化,需进一步完善学生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治理局面。
2.学生工作治理着力点在于参与
现代大学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基础上的治理权利的分散化,其核心在于确保学校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平等参与学校治理的机会。可以理解为,要实现包括学工系统、学生组织和团队等多方力量的共治,不断丰富不同利益主体价值诉求表达和实现的方式,尤其还要创设条件和平台让学生参与。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考量,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都是高等学校内部的最直接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学生作为学生工作最重要的且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但话语权薄弱,理应成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
3.学生工作治理重点于协同
学生工作从“管理”到“治理”,就是要实现学生工作系统内外协同运作。各组织的协同运作,体现在对学生的育人目标上。在内部,学生工作治理以育人为开展工作导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协同关系,在处理学生事务同时能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同时,在治理背景下,学校教学系统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也实现对育人目标的协同,从而彻底地解决了办学过程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两张皮”现象。
(二)学生工作治理的价值
发展学生是学生工作治理模式最基本的价值,治理过程就是实现发展学生的过程和方式。传统的学校管理观念中,学生工作更多是为了高校自身的发展,执行上主要体现为关注高校政策和制度执行的力度和效度,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追求个人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工作治理彻底地改变此局面,在全面发展学生共性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且能在学生参与治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学生工作治理的实现路径
高校学生工作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工作的权力由各利益相关者所共同分享、共同治理。探索学生工作治理模式的实现路径,需要协调各方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激发各方参与治理的激情,从而实现多元共治的局面。
(一)回归育人本位,协同运作
正如上面所述,学生工作治理要在于协同,即实现高校内部各组织机构的协同运作。各部门的协同运作,首先体现在育人目标上协同。因而,高校学生工作需检视育人目标是否明确,育人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是否做到真正育人。在此基础上,高校其他各部门包括教学部门、职能部门等都应以育人目标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与制度设计,明确各自具体的分级目标和工作内容。在育人目标的引领下,学校层面建立一系列强化合作的联系性工作环节和协同配合机制,协调好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实现全员育人。
(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实现法治
现代法治实质是“规则之治”,总体要求就是“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首先,学生工作治理需以大学章程为统领构建自身相关的规章制度体系,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其中包括明确学生参与治理的权限与责任。其次,学生工作治理过程要显程序正义。具体来讲,事前公平公开;事中平等参与;事后表达诉求。
(三)做好治理队伍建设,提升工作能力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缺乏一种自觉的制度思维、法律思维,在管理过程中多沿袭传统做法,习惯于从人治的立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工作模式从管理转变到治理时,必须在两个方面建设学生工作治理队伍。一方面,就是治理队伍观念的重构,包括法治理念、服务理念、学生主体和个性理念等;另一方面,就是要提升治理队伍的业务能力,做到学生工作精细化治理。
(四)保障学生参与权,实现共治
学生参与高校治理,按照参与程度的不同,可分三类,分别是假参与、象征性参与和实质性参与等。前两类都不是学生工作治理过程中学生参与应有的方式。为了保障学生实质性参与学生工作治理需以下方面努力:逐步赋予学生合理的权力,限定学生参与合理范围,使得学生有权参与影响其自身利益的决策;保证学生平等地位的落实,增强其主体意识,提升其参与治理的能力;改革现行的学生组织形式,加强学生组织的建设,保证学生能在一定领域内完全自治。
(责任编辑: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