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框架在运动心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个案分析

2017-01-03 11:24
中国体育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个案研究者框架

韩 玲

适应框架在运动心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个案分析

韩 玲

国外有关适应的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在运动心理领域,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增加,中国相关研究仍然还只是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以研究者多年的运动心理服务经验为基础,通过对两个服务个案与Schinke等人所提出的适应框架进行对比分析与介绍,发现Schinke等人所提出的适应框架适用于中国运动心理工作者为中国运动员所提供的运动心理服务,并且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策略。

心理适应框架;运动心理;艺术体操;手球;服务支持;运动表现

适应(Adaptation)可以被定义为运动员以及为运动员提供服务支持的相关工作人员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全面的心理技能,以帮助运动员在动态、复杂、高压力和特殊比赛中取得良好的运动表现[4]。近年来,有关“适应”方面的研究在运动心理学界越发的受到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刘淑慧[2]指出,运动员表现的差异在于他们对比赛的适应能力不同。运动员在比赛中会遇到比赛场地,比赛环境(气候、场馆、背景、风力等)等物质环境的变化及裁判员、对手、观众、新闻媒体和本方关键人物(领导、亲友、队友、教练)等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运动员如果想要取得良好的运动表现,就必须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有效反应,从而使内、外环境重新达到平衡。在某种程度上,内、外环境的失衡可以造成运动员不良的行为表现,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运动员由于对比赛的场地、器材、设备、观众、气候、对手等因素的不适应,会产生紧张、恐慌、自我怀疑、保守、难以自控等消极心理,这种消极反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主要构成因素。比赛的适应水平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另一方面取决于主体的适应水平。运动员适应能力的匮乏将成为阻碍运动员发挥的潜在威胁[5],即任何不适应都会使运动员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动作紊乱,最后很容易导致技术失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适应是一种基本需要,是运动员在运动生涯中随时都要面临的一项任务,是运动员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适应能力是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对不同个体来说,由于适应能力的不同,最终会导致其发展水平上的差异。适应是运动员不断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从而适应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因此,对适应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于提高运动员适应能力,帮助运动员学会在困难、危险、挑战等重大事件情况下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家有关适应的研究已有近30年的时间。Taylor[9[6]把“适应”重新定义成了一个内容更为广泛更具综合性的框架。这个框架由5个方面组成:1)理解指的是努力对如何利用个人和社会支持去应对环境挑战的持续不断地体会和了解;2)控制指的是个人根据自己对环境的了解和期盼对取得成功所做出的努力与尝试,很明显,有效的控制来源于对环境正确的了解,而有限和不准确的了解将导致失败的控制;3)自我提升包含了所有对自我进行促进的尝试;4)信任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支持;5)归属感指的是个体尝试与他人建立一种稳定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能够帮助个体理解和控制环境。这5个方面能够有效解释说明:为什么人们能够在适应环境时得以成功或失败的5种策略。

在运动心理学领域,有关适应的正式研究应该开始于Tenenbaum等人[10]和Schinke等人[7]的工作。 Tenenbaum 等人的研究关注于精英自行车运动员,他们把运动员在做出适应或做出不适应的反应前的反应都看做是在尝试理解运动情境中的压力源。对于精英自行车运动员而言,要想对每天所面临的挑战有效地适应就要维持较低水平的状态焦虑,要精力充沛,要专注,要有希望,要学会在运动情境下与人灵活地相处,要学会积极地看待来自社会的支持。虽然他们对精英自行车运动员的适应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是,这一过程同Fiske[6]所提出来的理解和控制基本类似。Schinke等人[7]在对加拿大土著运动员的运动经验进行探索研究时发现,这些加拿大的土著运动员会使用大量的策略以求达到适应。当运动员遇到被误解和不被尊重等情况时,他们也会尝试去自我管理,努力的去控制和对抗不利的环境。同时,运动员还会运用归属感和信任等适应策略以求得到队友的接受并融入到队伍中。而且运动员最终表示,他们整个运动生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适应。但是,上述有关适应的研究给出的都只是对适应比较临时的理论定义,接下来的有关适应的研究应该努力对适应给出一个更加正式的结构概念。

Schinke等人[8]在思考如何才能使运动员对比赛中的情景进行有效的应对时,将适应发展成了一个包含5个路径的、更具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策略框架:1)认识理解:指的是要不断努力地去理解和领会如何把个人的能力和社会支持用来应对和解决环境中的挑战,同时,还要不断地理解认识之所以不能成功的应对和解决环境中挑战的原因。根据对所处环境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不同,人们会做出相应的努力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如了解对手,了解比赛所在地的具体环境,了解自己的团队结构等);2)控制:有效的控制来源于对环境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而方向错误的控制则是由对环境理解的有限和不精确所导致(如注意对干扰信息的回避,不要过于激进等);3)自我提升:囊括了个人在自我提升上所做的所有努力,如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外界的支持,努力让自己保持内省(如学习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等);4)归属感:是指个体去努力与他人建立一种稳定的人际关系。归属感具有汇集思想的作用,当个人不能独自理解或控制环境的时候,一个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有效的决策,促使出现最优化的结果(如团队和家庭能够让运动员体会到的归属感等);5)信任:社会支持是一项强有力的资源,应该要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如信任自己的教练、队友、以及心理学家等)。

表 1 Schinke等人的适应模型[8]一览表Table 1 Adaption Framework by Schinke et al[8]

国外关于适应研究已经比较系统和全面,在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增多,而国内关于适应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能将适应工作应用到运动队并备战各类赛事的研究文章也不多见。本研究将根据Schinke的适应(adaptation)模型[8],结合作者十几年的运动心理服务一线实践工作以及中国竞技体育的特色社会文化环境,对两个运动心理服务个案(艺术体操,手球)进行呈现,从而对中国运动心理服务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在一起工作、训练和参加重大赛事时,实现心理适应的过程进行研究和介绍;通过对中国运动员进行个案研究与介绍,对该框架加以补充和完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两个运动心理服务个案的对象分别是:1)G省艺术体操队个人项目组的运动员L,女,曾在比赛中多次获得全国冠军,并代表国家队参加过奥运选拔赛并入选国家奥运代表队。研究者为期提供运动心理服务的时间为2005—2009年共计5年。2)G省S市男子手球队,作者为其备战G省省运会提供运动心理服务支持。

1.2 个案分析过程控制

研究者会将两个服务个案中的服务内容与Schinke等人[8]所提出的适应框架中的内容进行分析比对,将两个个案中与此框架中所对应的内容,按照个案内容与框架一一对应的方式进行呈现和总结(即,将个案服务中的内容分别划归到其所对应的该框架中的适应路径和策略之下,对服务内容进行分析呈现和总结)。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也会对两个服务个案中所包含的具有中国体育文化特色的内容与该框架进行分析比对和总结。

本研究的个案介绍的全部分析和呈现过程在3位运动心理一线工作者的监控下完成。其中1名一线运动心理工作者的一线运动心理服务工作经验已逾20年,长期为中国国家队提供运动心理服务支持,并为国家队备战多届奥运会和各大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提供运动心理服务支持;另外2名一线运动心理工作者分别具有5年和3年以上的一线运动心理服务工作经验。个案在分析呈现的过程中,所有分析呈现出的内容均会及时交付给3位运动心理工作者进行审查检阅,3位运动心理工作者在收到作者分析呈现的内容后会进行审查,并一起进行讨论,然后将审查、讨论的意见反馈给研究者,研究者会根据3位运动心理工作者的反馈意见对先前所得出的内容进行修正,修正后再重新交付给3位运动心理工作者审查和讨论,最终使3位运动心理工作者对作者所分析呈现的内容达到一致同意,无异议为止。

2 研究结果

2.1 艺术体操(个人项目)个案

2.1.1 理解

1.自我意识:从第一次接触艺术体操的个人项目时,作者就发现需要针对这个项目的技术特点制定一个适合于L的心理计划与执行策略。并通过作者对项目特点的了解与教练员和L进行沟通,使三方的理解达到一致,进而准确的帮助L将专项技术特点与心理技能(包括注意力集中,积极暗示,动作程序等)进行有利结合。作者和L在咨询的过程中经常讨论她对每一个单项成套的理解,包括艺术性、难度的发展、成套的完整性等,以及如何运用心理技能帮助实现动作目标。当然在这个目标实施的过程中,作者会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跟随教练员的训练计划,从短期的,利于实现的目标入手,直到达到最终的结果。

2.团队结构及对手:经过长期追踪评估之后发现,L反映出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参赛紧张,缺乏自信心,受伤病困扰,训练容易急躁等消极心境。研究者在前往国家队准备为L进行心理工作之前,已收集了她的基本心理信息,为她建立了心理档案,并拟定了心理调控方案和指导方法。对于个人项目而言,最大的对手应是战胜自己。从教练员和项目发展的角度看,对手的技术特征对我们的技术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参赛的个人运动员来讲,若能将关注点放在自身的可控因素上,做好逆境应对的准备工作,克服困难,才是制胜可取的比赛战略。研究者与她的教练和L达成共识之后,一起制定了一个适用于L的生理、心理的训练计划,以改变训练强度和调整周期的训练量为主,以恢复伤病,缓解疼痛,调节心理压力为目的,并加强观看技术录像的时间,从技术反馈中提高个人技术难点,同时在训练计划中多加入模拟比赛和预设逆境的训练,强化她对比赛的心理适应等。最后,在比赛的过程中,研究者给予她临场的心理支持。

通过个案与“理解”路径下各策略的比对分析可以发现,在“团队结构”这一项中,包含着许多中国体育社会文化下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内容,如教练员在国家队的位置上要清楚肩负的目标与任务;运动员训练、比赛要能够让各方满意等。这些都是中国体育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运动员要长期面对和接受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反映出中国体育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运动员和教练要对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团队结构”特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认识和适应,这样,运动员才能更好地在中国的竞技体育中生存,取得更加优异的运动表现。

3.环境:在竞技比赛中,很多运动员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艺术体操个人项目也存在着相对应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竞赛规则的改变,场地的灯光强弱,地毯的软硬度,裁判员的偏判,音乐播放错误,赛馆的风向,观众的倒彩声,媒体的报道等。通常作者和L会在每场比赛前将诸如此类的不利因素纳入到比赛方案中,并找到对策,在赛前的训练中试图解决,为正式比赛做好准备。关于环境方面的问题,一直是准备工作的重点,尤其是比赛的规模越大,比赛氛围比较紧张,运动员的内心期望值较高时,内心越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出现焦虑,怀疑等现象,影响到自信心。只有不断地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语言的积极暗示,并通过运动员主观的认识和理解后,才能主动调整行为方式,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压力的冲击。

2.1.2 控制

1.准备:在上述环境策略中提到,赛前作者会与L一起制订比赛方案,比赛方案包括:应对环境干扰因素的准备策略(可预期及不可预期的情境出现时,应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灵活应对)。热身训练的时间管理,体力分配,伤病恢复,营养补充,技术要求等等。同时还包括:1)心技结合(将注意力集中、积极暗示、动作程序等心理技能与技术要领相结合)。赛前,研究者都会要求她将所有的参赛单项(绳、圈、球、棒、带)的技术要领记录在心理日记中,这样既可以帮助她巩固和强化正确的技术要领,加深印象,也可以使她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能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技术要领上(符合可控与不可控理论),同时给予积极主动的自我暗示,使每一个技术要领都能帮助动作质量达到最佳状态;2)目标设置:无论在训练还是比赛中,作者都会在了解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后,与L共同制订此阶段的训练目标。训练中的目标设置主要为帮助她提高训练动力,将思路整理的更加清晰化,对提高运动指标有所贡献。比赛中进行目标设置,可增强她的自我控制感,心理定向更加明确,利于运动成绩的发挥。运动员将注意力指向不可控的结果上,对动作的发挥也是不利的。所以对于运动员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区分哪些因素是可控因素,哪些是不可控因素,提前做好准备,合理应对,才能更好的掌控自己,适应比赛。

2.斗志:个案与“控制”路径下各策略的比对分析可以发现,在“斗志”这一项中包含着一些中国体育社会文化下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在中国体育社会文化背景下,运动员面对这些问题和压力时,只有积极的去面对,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才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表现。

2.1.3 自我提升

个案与“自我提升”路径下各策略的比对分析可以发现,在“学习”和“努力”这两项中均包含有一些中国体育社会文化下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运动员还要注意需要服从教练和运动队的各项安排和规章制度,因此,运动员要想在这样的体育文化背景下更好地训练和比赛,还要学会努力去遵守和适应这些规章制度和安排。

2.1.4 归属感

个案与“归属感”路径下各策略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团队”这一项中包含有一些中国体育社会文化下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如:国家队会根据运动员的成绩表现来选择重点队员,在重点队员确定下来以后,围绕这些运动员进行服务和训练,为帮助其获得最佳的运动表现提供最大的帮助与努力。这里面同时包含了来自家庭和父母的支持和帮助。这能够为运动员取得优异的表现提供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有可能从一定层面给运动员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运动员要对此有一个很好的适应和利用。

2.1.5 信任

由于研究者跟随该运动员长达5年,从时间的延续性,以及多年的工作效果中可以发现,研究者与她之间的信任程度非常高。在中国的体育社会文化背景下,教练员在整个运动团队中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导地位,因此,与教练员有一个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是运动团队中的服务人员更好的开展服务支持工作,是运动员更好的进行训练和比赛的一个重要基础。

2.2 男子手球个案(团体项目)

S市参加第12届G省运动会的手球队(7人手球项目)。共10名参赛运动员,其中,场上主力运动员7名。主力运动员均为省级以上专业运动员。 S队的主要对手是Z队,两队实力相当,主力队员均为省级以上专业运动员。两队曾在历史上交锋数次,互有胜负。在这种势均力敌,必定完成任务,且距比赛仅剩6周的紧迫之时和强烈的压力感之下,研究者协助该队进行赛前心理咨询,完成参赛任务[1]。2.2.1 理解

研究者与S市手球队的接触只有6周的时间,按照时间阶段划分,两周分为一个阶段进行心理咨询,并采用有关的心理测试量表作为辅助手段,分别对团队成员进行测试与访谈,以了解队伍的情况。目的是与团队建立关系、了解团队成员的位置,收集相关信息,明确心理干预的方向。根据掌握的信息分析,团队存在对裁判员、教练员、队友、准备活动(热身)、注意力、技术、心理(自信心和情绪)等7项指标的平均值较高,说明队伍期望当前的任务交往(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个人技术的自信心与情绪,注意力控制能力等方面得到改善。当研究者把所了解的信息反馈给团队的时候,教练员开始重视与每一个运动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明确了成员的责任与任务,以及大家共同的目标。之后,在集体咨询的会议中,通过观看技术录像,进行讨论,了解对手的技术打法、风格、人员分配,以及相互之间的优势、缺点等内容,以强化团队的优势,弥补技术不足,加强训练的目的性。在比赛前,研究者还为团队进行了战术部署,通过特定的比赛场次,制定与个人特点有关的逆境应对策略,帮助运动员克服成功与失败、胜与负、环境与社会媒体等信息所造成的不良的心理影响,以加强队伍在面对逆境时的应对能力,进而提高比赛的适应能力。通过采用“理解”这一路径,团队成员对自己的技术、成员特点、对手,以及外在环境因素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对帮助他们完成比赛任务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2.2.2 控制

在比赛前一周的心理会议中,研究者与S市手球队一起讨论比赛中可能遇到的逆境,一一列举出来,并找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使运动员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尤其区分可控与不可控的因素,如天气与场次的编排、教练员的误判等外在因素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而正确的认知,积极的心态和技术要求却是自己可以掌握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运动员学会比赛,关注利于比赛而回避与比赛无关的信息。除此之外,研究者又与领队和教练员商量,让运动员撰写比赛方案,做好赛前和赛中的准备工作。同时,还在比赛方案中明确了心理定向和目标:1)坚定信念。一定要赢Z队。2)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要让努力和斗志在队友之间起到相互鼓励和激励的作用。3)做好艰苦奋战的心理准备。比赛当中,教练员严格按照赛前制定的方案实行,将所有运动员的手机收管,避免无关信息的干扰。同时,在用人战术上,使用了激励的手段,鼓励主力运动员的士气和自信心,使运动员克服了心理障碍,发挥了自己的实力。通过路径的分析比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教练员在运动队中的核心地位及主导作用,这是除运动员自身以外,来自外界的,他人的对运动员比赛相关因素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运动员的比赛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并提供一定的帮助。

2.2.3 自我提升

在为团队服务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要建立一支高效的任务团队,群体成员应具有自我效能感和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体现合作意识,共同承担集体责任,完成任务。因此,研究者在赛前安排了2次的室内团队拓展训练,要求全体成员参加,目的是希望通过精心设计的团队拓展训练,使成员们达到“磨练意志、提升自我、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高峰体验与思想境界。与此同时,加强团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如逆境应对训练,采用姒刚彦博士的逆境应对守则为团队成员建立适合于比赛的心理对策库,并根据ABC情绪理论、注意力理论、呼吸调节、认知重组等心理技术帮助运动员进行心理状态的调节,使运动员达到自我教育,提升团队效能感的作用。团队效能感是团队的动力要素,具有较高团队效能感的团队运作更有效。因此,从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成员的良好心态和优秀的行为表现是取得优秀成绩的有利证明。

2.2.4 归属感

为了提高S市手球队的训练水平,完成比赛任务,领队和教练员与科研、医务人员形成了一个训练小组,其中包括医生、体能教练、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生理生化的指标监测员等成员。小组成员经常会到训练场给予场外支持,使运动员获得力量感。领队和教练员也会每周与各专项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多方面了解运动员的情况。研究者作为小组成员之一,也会紧密配合其他成员的工作,如体能训练,营养监控等。同时,与之结合,综合调整运动员的身心状态。

2.2.5 信任

与工作团队建立信任的工作关系是保证工作效果的重要条件。研究者根据多年来的成功经验,以及个人的运动经历在提升与该团队的信任度时,较为顺利的与团队建立起了信任感,对后期的工作开展和结果的产生起到了良好的效用。比如,内锋L队员,由于他的性格较为内敛,导致与别人交流较为被动,经过两次的咨询以及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上述策略中可见)之后,他能够主动与研究者交流他在场上的心态变化,并能够按照规定方式进行行为改变,使其在赛场上敢于表现,得以良好的发挥。

3 讨论

3.1 适应框架在中国运动员中的适用

研究者通过将自己曾提供过运动心理服务的两个个案与Schinke等人[8]所提出的适应框架进行分析比对,并提供了适应干预所取得的效果。研究者跟随艺术体操个人项目(个案1)的工作时间较长,利于适应策略的深度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团体项目(个案2)中,即使从干预到比赛只有一个相当短的时间框架,但是,适应策略仍能够被系统的应用和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对个案的分析比对与呈现可以看出,研究者在所服务过的艺术体操(个人)和男子手球(集体)两个个案中,所提供的各种运动心理服务的具体方法、策略以及措施都能很好的与Schinke等人[8]的框架的相关内容有所一一对应,这说明,该适应框架在中国运动心理工作者为中国运动员提供运动心理服务时也是适用的。另外,研究者所服务的这两个个案中的运动员均在重大运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运动表现,说明作者所提供的符合该适应框架的运动心理服务是有效的。

3.2 中国体育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特色适应策略

中国的竞技体育有自身特性。姒刚彦等人[3]有关中国运动员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运动心理服务的一项研究中指出了一些影响中国竞技体育以及中国竞技体育运动心理服务的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因素,如举国体制的领导作用,举国体制对资源的集中、财政的支持、行政领导、教练地位的主导作用等。研究者通过对两个服务个案与Schinke等人[8]的框架的对比分析,也发现了一些该框架中所没有涉及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姒刚彦等人[3]在研究中所指出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4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作者曾服务过的两个运动心理个案与Schinke等人[8]的适应框架进行对比分析呈现,得出该框架对于中国运动心理工作者为中国运动员所提供的运动心理服务是适用的。并且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该框架中没有涵盖到的具有中国竞技体育特色的适应策略内容。

本研究只是根据Schinke等人[8]的适应框架对研究者曾经服务过的运动心理个案进行对比分析介绍,无论是从个案的数量还是运动项目的数量,可能代表性都不是特别强,希望日后能有更多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此外,本研究中所分析呈现的分析时间离个案的实际服务发生时间都已有一定距离,属于回顾式分析,可能会有很多有用的信息和内容的遗漏,希望日后能有更多即时有效的个案分析。最后,本研究虽然通过对两个服务个案与Schinke等人[8]的适应框架分析对比得出了一些框架中可能未涵盖到的中国体育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的内容,但还不够具体和系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方面有关中国特色内容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该框架,从而发展出一个更加符合和适用于中国体育社会文化背景的框架,以用来更好地为中国的运动员提供服务和支持。

[1]韩玲,谭丽宏,谢一峰,等.对任务团队赛前心理干预及效果评估[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28(3):62-66.

[2]刘淑慧.论射击运动员比赛中心理的内适应[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3):87-91.

[3]姒刚彦,张忠秋,张春青,等.中国运动员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心理服务[J].中国体育科技,2012,(4):3-20.

[4]BATTOCHIO R C,SCHINKE R J.The adaptation process of National Hockey League players[J].J Clin Sport Psycho,2010,(4):282-301.

[5]BATTOCHIO R C,SCHINKE R J,BATTOCHIO D,etal.The challenges of Canadian players in the National Hockey League[J].J Clin Sport Psycho,2009,3:267-285.

[6]FISKE S T.Social beings:A Core Motives Approach to Social Psychology[M].Danvers,MA:Wiley & Sons,2004.

[7]SCHINKE R J,MICHEL G,GAUTHIER A P,etal.The adaptation to the mainstream in elite sport:A Canadian aboriginal perspective[J].Sport Psycho,2006,20:435-448.

[8]SCHINKE R J,TENENBAUM G,LIDOR R,etal.Adaptation in action:The transition from research to intervention[J].Sport Psycho,2010,24:542-557.

[9]TAYLOR S E.Adjustment to threatening events:A theory of cognitive adaptation[J].Am Psycho,1983,8:1161-1173.

[10]TENENBAUM G,JONES C M,KITSANTIS A,etal.Failure adaptation: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ess response process in sport[J].Int J Sport Psycho,2003,34:27-62.

Applicability of Adaptation Framework inSport Psychology Service:A Case Study

HAN Ling

At present,the relevant studies of adaptation which were conducted by foreign researchers are very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and in sport psychology field are also more and more.Nevertheless,studies of adaptation in China are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Based on the years of experience of sport psychology service,the author compared two sport psychology cases that were conducted by the author with the adaptation framework which was presented by Schinke and colleagues.By comparison,the author found out that the framework presented by Schinke and colleagues was also suitable to the psychology services of Chinese sport psychologists.Meanwhile,the author also found some adaptation strateg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adaptationframework;sportpsychology;rhythmicgymnastics;handball;servicesupport;sportperformance

1002-9826(2016)02-0099-06

10.16470/j.csst.201602016

2015-08-24;

2016-01-29

韩玲(1975-),女,吉林白城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咨询与实践服务,E-mail:hanling00048@hotmail.com。

深圳市体工大队 训练科 科研组,广东 深圳 730050 Shenzhen Sports Training Base,Shenzhen 730050,China.

G804.8

A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者框架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我国在WYO框架下面对的贸易保护现状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