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良
(乐山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再探析
周世良
(乐山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但今天受到许多挑战,然而,剩余价值论并没有过时。因为:首先,从来源看,它是对前辈诸多学者思想的一种质变;其次,从内容看,它正确反映了时代主题;再次,它建立在科学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因而是科学;最后,现今科学、知识等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仅不能否定剩余价值论,相反它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资本家的贡献,可以表现为:W=C+V+m=(C1+C2)+(V1+V2)+(m1+m2)。总之,要坚持和发展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探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今世界并行的两大经济学说。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剩余价值论流行了几十年。然而,剩余价值理论毕竟是产生在19世纪,马克思是根据当时的实际得出的结论,时间已过去一百多年了,许多情况都有了变化。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开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中遇到了不少新问题,直接用剩余价值理论似乎难以解答。如,马克思剩余价值论认为,活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生产劳动才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第三产业服务性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而只是实现剩余价值。但是当今,知识、信息等要素作用日益增大,又如何看待呢?还有,第三产业产值越来越大,其所占比重在发达国家已超过60%,这个又怎么解释呢?于是,有人提出剩余价值论已经不管用,过时了。究竟怎么回事,下面将就相关问题做以再探析,以图找到比较令人信服的答案。
(一)马克思以前学者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有益探索
对于剩余价值这一问题,西方经济学家们为此进行了大量艰苦的探索,从最初的重商主义学派,到英国古典政治学家,再到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初创者的威廉·配第,法国重农学派代表魁奈,西方经济学奠基者的亚当·斯密,英国工人家庭出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等,都为之呕心沥血。总的来说,从这些马克思前辈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的主张不失有许多闪光点,概括起来说,具有如下成就:
第一,已经成功发现了剩余价值的存在。虽然,在不少学者的研究中,还没有正式提出完整的剩余价值概念,但他们提出的所谓“让渡利润”“纯产品”“利润”等概念,实质上来说就是指剩余价值。第二,他们已经认识到生产领域的劳动才能创造剩余价值,而流通领域的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如魁奈。第三,他们对剩余价值的许多具体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地租、利润等。第四,他们已经认识到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创造出来的,是工人劳动创造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差额,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如威廉·配第、魁奈等。第五,已经初步开始从一般性上去研究剩余价值问题,如亚当·斯密。这对于马克思最后撇开剩余价值的具体性,而找到剩余价值一般性奠定强有力基础。
(二)马克思吸收前人思想成果创立科学系统的剩余价值学说
总观马克思以前的学者,由于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总是要受时代局限的制约,导致他们在研究剩余价值问题时,要么只是看到剩余价值具体性、特殊性,要么就是没从一般性上去展开深入分析,不能抓住剩余价值本质,因而不能提出完整的剩余价值学说。不过,前人的有益探究,为马克思创立系统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克思正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第一次创立完整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成为其政治经济学之核心,也成为马克思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论经历了一个过程。马克思大学时代对经济学不太关心,但走上工作并担任报纸主编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却是经济问题,于是马克思才埋下头来研究经济学。
马克思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对剩余价值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写下了大量著作,尤其是写成他的代表作《资本论》。从1867年开始,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先后顺利刊出,这就充分说明,马克思已经最后成功完成了剩余价值学说的伟大任务。
恩格斯为此特别讲到,对于剩余价值来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探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
从上可知,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并非空穴来风,既是吸取了前人思想之精华,又是经过自己的艰苦探索,是一种质变,因而使得剩余价值理论成为科学。
(一)剩余价值概念及其范畴
1.中国学界关于剩余价值概念和范畴的不同理解。剩余价值存在于哪一种经济社会之中呢?为此,中国学者做出了不同解释。有的专家认为,剩余价值应该属于商品经济普遍范畴。还有专家提出,剩余价值属于市场经济范畴。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达阶段,商品已经充塞社会各个空间,此时,雇佣劳动关系表现更为突出,因此,有市场经济就有剩余价值存在。这些观点有新意,但也需要考量。
2.马克思的解析。马克思指出:“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2]从马克思的解释可以知道,剩余价值必须符合三种情况:一是由工人创造,二是归资本家所有,三是指大于工人自身价值以外的增殖额。当然,马克思所处时代还没有社会主义,所以他认为剩余价值属于资本主义特殊范畴。
(二)从内容上看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回答了时代主题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是对时代主题的正确反映与解答,正因如此,这一理论才流行了几十年,而且,资产阶级才会把它当洪水猛兽一样对待。其主要内容是:
1.剩余价值生产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资本家要获得剩余价值,必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劳动力可以当商品出卖;劳动力是人的脑力与体力的相加;劳动力要可以当商品出卖必需具备的条件:其一是劳动者在国家法律上有不受任何限制的人身自由;其二是劳动者要是真正的无产者,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劳动者卖出劳动力,出卖一天,就给资本家工作一天,领一天的工资。二是货币要用于生产投资实现增殖;资本总是最初以货币姿态显现,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与资本相等;因为货币只是起到商品交换中介作用,不会自己增殖;而资本目的不是满足普通消费,却是实现价值增殖。”[3]可见,只有货币不是用于消费,而是用于投资赚钱时,才可转变成资本。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深刻体现出其不同的个性。劳动力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样有二因素,但是,劳动力商品还有着不一样的个性。(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构成和影响因素都具有个性特质。第一,劳动力商品价值大小一般不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短,而是由三部分价值构成。我们知道,一般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劳动力商品价值大小由于不好直接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少,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就由三个部分构成,这就是劳动者自己生存和抚养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还有就是劳动者要胜任工作所要接受的必要的教育和培训的价值。”[3]第二,劳动力价值要受到特定国家各种道德因素的制约。劳动者生存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在不同文明程度的国家中,要受到明显的影响,这就使得劳动力商品价值要受诸多道德因素的制约。(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最大的个性特征表现在能够创造出新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指能够劳动;劳动力商品最根本的个性特征还是体现在其使用价值上;“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则是直接体现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随着使用能够创造出新价值(V+m);分析来看,一般商品在被使用时,其价值和实用价值要么随着使用而消失,如作为能源的煤炭、石油;要么随着使用原封不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决不会变多;如木材制成家具,木材使用价值和价值就转移到家具上去了;然而,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劳动时,不但能创造出相当于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增殖额;可见,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正是剩余价值的来源。”[3]
3.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深刻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特征:“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从形式上看,是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一定商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价值增殖过程;因为,生产使用价值绝对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目的,而生产剩余价值才是其最终目的;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增殖过程;所谓价值增殖过程就是指要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这个一定点才能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3]
通过上面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能够知道,“工人每个工作日时间,实际上是分成两段:一是重新生产出劳动力价值的时间,马克思称之为必要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作必要劳动;因为,没有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资本家就无法支付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二是指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上的劳动时间,马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就叫剩余劳动;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最后被资本家占有为剩余价值。”[3]由此可见,雇佣工人全部劳动分为两种,就是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而剩余价值的来源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4.生产剩余价值的物质条件和唯一源泉。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后指出:“资本家要生产出剩余价值,必须具备两大条件,这就是要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资料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它,工人就无法工作,劳动力就无用武之地;但是,生产资料作为一般商品,其使用价值随着使用是不会创造出更多价值的,最多就是转移其价值,马克思称之为不变资本;劳动力与一般商品不同,其使用价值不仅能创造出相当于自身价值,还能创造出剩余价值,所以,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它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3]
从上可见,在剩余价值产生问题上,马克思是典型的剩余价值一元论。而且,马克思还进一步分析说,物化劳动是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只有活劳动才创造剩余价值。
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就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老底。由此,马克思用剩余价值率来计算资本家剥削工人程度,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比率。
5.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就资本主义发展整个进程来看,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家最早采用的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改变,然后不断延长工作日劳动时间,相应地使剩余劳动时间变多,最终让剩余价值增加的生产方法;这一方法实现途径有二:一是增加工作日总劳动时间,二是提高劳动强度;这两种途径都有局限性,延长工作日时间,最大程度就是一天延长到24小时都让工人劳动罢了;提高劳动强度也有身体极限制约,因为人都是肉体凡胎,到一定强度就会把工人累死;正因如此,工人一开始就反抗,不断罢工,迫使资本家改变方法;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首先是工作日劳动时间不变化,然后不断减少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多,最后让剩余价值变多的生产方法;其实现途径:一是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效率,从而让劳动力价值降低,使必要劳动时间变短,最终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多生产出剩余价值;二是压低工资,这是在特殊时期,如危机来临时,才会使用的方法。”[3]由此可见,这一方法主要是借助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来办到,而社会劳动生产率又总是处于不断提高之中。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将是无限的,最有前途的。
6.资本主义工资实质上只是劳动力的价格。马克思指出:“要把劳动力和劳动区别开来,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不是购买的劳动;资本家购买工人劳动力后,让工人劳动,而工人劳动能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样,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间有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可见,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实质上说,不是劳动的价格,只是劳动力的价格。”[3]
7.从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中认识到必须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实行的是按资分配原则,因而意味着所有资本家都有资格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首先生产出来的,所以,产业资本家总是最先来瓜分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资本家之间的瓜分。第一,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同一部门内的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变为利润。马克思认为,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不会创造新价值,而只有劳动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所以,企业生产中赚的价值应当叫剩余价值。“但资本家却不以为然,认为生产中既投入生产资料价值,也花费了劳动力价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之和就等于成本价格;正是投入了成本,才能带来企业价值的增加,所以,资本家把企业生产中赚的价值称之为利润;这样,剩余价值就变成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变成为利润率,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3]第二,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瓜分,利润变为平均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各个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因具体因素影响而出现大小不一,导致各部门利润率也不一样;因此,同量资本投入,回报却不同,这必然促使各部门争斗;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社会,资本和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这样,就导致“利润高的部门资本大量流入,生产扩大,利润下降,而利润率低的部门则是资本不断流出,生产缩小,利润上升,最后形成平均利润。可见,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斗争的后果,而所谓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资本的比率。”[3]
“当平均利润出现后,商品价值就变成了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再加上平均利润之和。这时,市场上商品不是按价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其实这也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价值是内容,生产价格是其变化形式,二者就全社会看是相等的。”[3]
(2)剩余价值在流通领域的资本家之间进一步分配,反映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共同分割过程,就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创造出来后,不同领域的资本家都参与了对剩余价值的瓜分,瓜分的结果是:生产领域的资本家(包括农业资本家),还有流通领域的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由于各自的贡献,如商业资本家帮助产业资本家实现了销售任务,并且都具有独立企业行为,通过各部门之间的竞争,最后都分得平均利润。而流通领域的借贷资本家,虚拟经济中的股票和债券持有者,则分得股息和债息,但是,因为他们或是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是没有独立企业行为,所以,分得的股息和债息一定是小于平均利润;至于土地所有者把自己的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而农业资本家把从农业工人身上剥削来的超额利润交给地主就成为地租。所以,地主凭借土地用权而获得的地租,是超额利润。还有,垄断资本家凭借控制市场而获得的高额垄断利润也是属于超额利润,而且是一种特殊超额利润。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仅在本部门分配,而且是在各领域资本家之间分配,所以,必须打破地方限制,允许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
(一)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铁的逻辑结论
劳动价值论是人类思想长期艰苦探索而得出的伟大理论成果。因此,承认劳动价值学说的正确性就必须要肯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理论。我们知道,劳动价值论并非马克思的创造,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就在于使劳动价值理论成为科学。马克思大胆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的有益成果,而同样是由古典经济学发展而来的当代西方经济学,为了对抗马克思,不惜以否定劳动价值论来推翻剩余价值学说。为了资产阶级利益,连科学也不承认了。正如有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这样说:“驳倒价值理论是反对马克思的人的唯一任务,因为如果同意这个定理,那就必然要承认马克思以铁的逻辑所做出的差不多全部结论。”[4]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一切,也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是根本点,我们决不能丢弃此点而言它。我们知道,人与动物不同,就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人的劳动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动物只有本能活动。人的劳动可以创造使用价值,即创造财富,还可以创造价值。当然,财富有两个来源,一是劳动创造,二是大自然的恩赐,如自然资源。但是,价值唯一源泉只能是人类劳动。人的劳动,又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指人消耗的脑力和体力,转化到商品中就是价值。价值大小是由消耗的抽象劳动多少决定。进一步看,只有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因为在人的活劳动中,才会有不断消耗人的体力与脑力,最后转化到产品中成为价值。而物化劳动是意味着劳动已经转化到物质产品上去了,劳动已经结束了,不再有新的劳动的消耗,所以价值已经定位,不会再有新价值的产生。
不过,人的劳动要创造价值,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内因,物质条件是外因;劳动是内容,物质条件是形式;劳动是本质,物质条件只是现象;劳动是剩余家值创造的决定性因素,物质条件只是影响因素。当然,离开了物质条件,劳动就会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我们在肯定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决定意义的同时,还要重视物质条件的重要作用,可以说,物质条件的好坏关系着劳动效益大小,进而会间接影响剩余价值的多少。其实,人类劳动一开始就是离不开工具等物质条件的。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劳动一开始就是借助于木棒、石器等原始工具来劳动的。后来,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人类不断创造发明出各种新的物质条件。正是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创造的价值才越来越多。所以,马克思的理论虽是剩余价值一元论,但并不忽视物质条件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物质条件再好,只是外部条件,只会对价值数量起影响作用,决不会创造价值,它只能创造使用价值。要知道,再先进的生产手段,也是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且也要由人去指挥。自动化程度再高的工厂,也并非没有工人,只是工人工作地点、方式的改变,只是工人数量、结构的改变,随着自动化水平提高,少量工人却能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剥削对象少了,资本家仍然能赚更多的剩余价值。
今天,科技、知识、信息日益发达,所起作用也越来越大,是不是这些因素也能创造剩余价值了呢?当然还是不能,我们应当从前面分析中知道,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但要让劳动发挥更大效率,创造出更多价值,就得靠外部条件。所以,科技、知识、信息水平提高,正是劳动本身的需求,也是劳动的产物。而且,这些因素也并非是单独起作用的。科技、知识、信息等一方面是通过转化到劳动手段中来起作用,一方面是通过转化到劳动者身上来发挥作用。所以,表面看是科技、教育等作用越来越大,实质上看是劳动在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但物质条件也起到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所以,分配方式首先要按劳分配,体现劳动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应该按要素分配,反映生产要素的不可少的意义。
(二)不可忽视资本家在剩余价值创造中的贡献
承认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是不是就否定资本家的贡献呢,当然不能。
马克思也说道,在资本家的“利润中也包含一点属于工资的东西(在不存在领取这种工资的经理的地方);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作用;……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当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5]。可见,马克思也认为资本家对剩余价值创造有贡献。当然,为了维护工人阶级利益,马克思才说剩余价值都是工人创造的,最后都被资本家剥削去了。
在生产中,资本家其实也付出了高级的管理劳动,也会创造新价值,减掉其生活资料价值,也有剩余价值。而且,这是一种复杂劳动,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在总的剩余价值中,也有资本家的功劳。如果加上考量公共产品提供的条件,一个企业生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表示是:
W=C+V+m=(C1+C2)+(V1+V2)+(m1+m2)
C1是指资本家投资的生产资料价值,C2是指国家的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V1是指工人劳动力价值,V2是指资本家的劳动力价值,m1是指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m2是指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占比最大。最终,是资本家不仅得到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还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三)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没有剩余价值,有没有剥削需要具体分析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有剩余价值存在呢?当今中国学者有的认为没有,有的赞成存在剩余价值。
其实,提出这一问题,说明本身就是因为没搞清楚剩余价值本意。剩余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差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剩余价值是属于普遍的范畴,几乎存在于一切社会经济体中。考察看,在原始社会早期和中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劳动创造价值还不够或等于劳动力价值,所以还没有剩余价值。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劳动创造价值在满足自身消费之外,就有了剩余价值。而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剩余价值也日益增大。可以说,正是对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追求,才促使人类不断提高生产力,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那么,剩余价值,是不是就等于剥削呢?按《现代汉语小词典》解释,剥削就是“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或产品,主要是凭借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权来进行”。可见,剩余价值本身并不是剥削,是不是体现剥削要看具体情况。在私有制社会中,一部分人凭着占有生产资料而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这就是一种剥削。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中,剩余价值最终为集体或国家所有,用于全体人民,就不是剥削。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私营企业中,剩余价值为私人资本家占有,当然是剥削。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前辈学者富有成效的探索的基础上产生的质变;是建立在科学劳动价值论之上的铁的逻辑结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正因如此,决不能轻易否定,更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说它过时了。我们应当结合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3.
[2]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72.
[3]曾国平,刘渝琳.政治经济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37-8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5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50-551.
[责任编辑吴高君]
A8
A
1673-291X(2016)22-0001-05
2016-07-08
周世良(1963-),男,四川成都人,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