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彤彤
(山东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济南 250014)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
姜彤彤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济南250014)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大量经济类专业人才,而高等学校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在相关文献综述和分析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意义基础上,探讨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内容、建设方案和建设目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高等教育发展越来越全球化、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当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其自身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保障体系等系统同步协调发展,整体推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提升他们面对具体工作时的实践应用水平,已成为今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许多发达国家结合本国发展实际,在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比如:①美国高校引入以能力为基础的CBF(Competency Based Fducation)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今后的专业岗位所需的能力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②德国很多高等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学校安排相当比例的实践时间。即由学校推荐或学生自行联系的企业实战训练,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或综合性专业实践。③法国大学的做法是通过到各种企业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和素质水平。通过学生的实习时间,将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提高教学效果。④新加坡国立理工学院实行“教学工厂”的培养模式。教学的场所同时也可以进行各类开发、设计、生产、加工等任务。
近年来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较多。比如:①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刘辉煌和李峰峰(2005)、李娟娟(2007)、许正环(2009)、张少杰和王丽波(2009)、赵瑞琴等(2010)、周远成等(2010)、杨霞和彭芳春(2010)、杨桂梅和卢春艳(2012)、马洪典(2014)、李忠华和霍奕彤(2015)分别结合相关高校的经验和教训,把握经济学科的实践应用特征,建构大学教育、社会实践、综合实习为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郑春龙和邵红艳(2007)、朱正伟等(2007)、曹凤(2009)、高国明(2011)、秦磊华等(2013)、文俊浩等(2014)、侯兵和姜继红(2015)对不同应用学科或者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分别构建了应用型强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一定高等学校实施,效果良好。
可以看出,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不同国家实践教学的应用,理论性的研究较少。而我国正好相反,理论研究较多但实践应用较少或者范围较窄。具体到经济类专业,缺乏将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文献,更不用说应用了。本文拟解决上述不足,建立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国家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济类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经济统计学等。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的国贸、金融、经济三个专业都属于经济类专业的范畴。作为综合性应用学科,经济类专业的教学过程应当打破课程界限,摆脱传统的僵化思维和满堂灌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国内许多高校在借鉴发达国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围绕各自的专业特色,积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
本文拟从满足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出发,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进取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的学科特点、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对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习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培养国家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专业人才。在理论上:建立和完善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从培养目标到实践教学大纲的完整系统,设计提升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不论是对理论研究者、高等学校还是相关院系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应用上: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三个专业都在此实践教学体系指导下,着力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一方面为其他学校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在此体系下培养出来学生可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和社会,为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对高等学校经济类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基础上,构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体应用。
3.1经济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经济类各个专业目前在各所高校都非常热门,一般文理兼收且招生人数众多。经济类专业人才应具备非常牢固、扎实的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所学课程包括微观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货币银行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保险学、应用统计学等非常多的专业课程。经济类专业试图培养能在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但这些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很多无法仅仅通过课堂一对多的授课获得,而必须借助实习、实践、模拟操作等形式。
3.2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传统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侧重经济基础理论的学习。而面向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具有更强的应用型,侧重金融和期货/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相关应用知识的学习,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和时间,通过课堂模拟、课下实践、专业实习等方式实现。因此,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构建专业知识模块和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所具备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3.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应用
经济类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采用各种新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包括:①互动式案例教学;②参与式实践教学;③情景模拟式教学等。而新式教学手段一般借助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很多经济类课程需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教学,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学生通过对软件的操作或者实务的模拟,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内容。这样就会脱离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促进实际操作水平的提高。
3.4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际主导者和实施者,没有合格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成就成为空谈。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的传承,但很多经济类专业学生只学会了知识的“表面”,却难以应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单证的书写,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认为这是手到擒来的工作,但真要填写却眼高手低、错误百出。与此同时,实践应用型教材的选择或编写也尤为重要。
3.5经济类专业人才课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经济类专业应用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引领,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第二课堂拓展平台为基础,以实验课程、综合竞赛、科研训练、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抓手,构建多维度、模块化、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和学院相关部门制定各种激励机制和奖励政策,督促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比赛或者项目,并要求教师积极指导,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双赢。
本文广泛调研山东省内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在如下方面设计并实施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4.1建设、强化、完善经济类专业模拟实验室并充分利用
高校实验教学环节在素质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经济类专业综合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不仅是实验室建设的问题,也是经济类学科在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的重新组织与安排。继续加强和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期货专业实验室建设,实现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等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专业化。实验室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验收,而是充分利用起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2引进双师型且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现有专任教师到企业培训交流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同时获得教学系列职称和其他专业技术职称,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素质。经济类专业很多专业课程都是一门技术,理想的“双师型”教师身兼教授和金融分析师/国际贸易单证师/期货师之职,通过自身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传授工作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很多经济类专业教师都是从校园到校园的,可通过派遣他们到企业培训、实习、交流等提高其实践技能。
4.3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训练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一批具有先进技术、规范化程度较高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上海期货与衍生品研究院签约合作。我校金融学(期货方向)的学生均有机会到上海进行专业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及时了解并接触到当前经济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和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素质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4.4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专业比赛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一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比如挑战杯创业大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等,并组织学生申请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1年以来,经院师生在POCIB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中每年都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创造了骄人的战绩。2014年,获得教育部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立项11项,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5年这种势头仍在继续。
4.5专任教师定期交流教学心得,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相关文字资料
经济类专业教师根据授课课程成立教研室或者学习互助小组,定期交流和沟通,撰写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文字资料,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习实践教学等。
通过上述建设方案,拟实现如下建设目标:
(1)构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完善其内容。侧重应用知识的学习,通过课堂模拟、课下实践、专业实习等方式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2)在经济学各专业具体应用多维度、模块化、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重新设计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引进和培训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实践能力。
(3)探索校企全方位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双向管理、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维红.加强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0(10).
[2]吕津,杨勇,徐鹏.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8(7).
[3]杨卫平.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5(11).
[4]刘辉煌,李峰峰.经济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层次定位[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5).
[5]吴郁秋.经济类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3.11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3-0220-03
[收稿日期]2015-09-16
[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和山东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精品课程“应用统计学”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姜彤彤(1978-),女,山东蒙阳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