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路径设计研究——基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启示

2016-12-31 07:31纪成君
当代经济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德国

■纪成君,陈 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葫芦岛125105)



“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路径设计研究——基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启示

■纪成君,陈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葫芦岛125105)

[摘要]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不仅是把握未来信息技术与工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多棱镜”,而且是信息技术发展到深层次阶段的一种崭新的工业发展模式,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企业、行业甚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其本质便是依靠互联网与工业之间的紧密协同与深度融合,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紧抓未来制造业革新的先机。“中国制造2025”可借鉴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经验,从促进不同部门间的合作、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积聚和吸引高端人才、重视信息安全、大力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等方面进行深入推进,进而逐步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为制造业强国。

[关键词]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

网络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60201.1137.010.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6-2-1 11:37:33

一、“中国制造2025”提出:演进脉络与战略背景

“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理念,而“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把其升级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本质内涵至此逐步形成,主要体现为: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技术与管理方面进行不断融合,并衍生出工业电子、软件、信息服务业等较为新颖的产业,而两化融合涵盖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方面。伴随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革新的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均出现新的发展与融合形势。2013年8月,工信部出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把推动实体经济不断发展的“重任”集中于“两化深度融合”领域。两化深度融合不仅是对两化融合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涉及到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细行业以及更高层次上的相互结合,而且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产品信息化、信息化集成应用与融合创新等关键领域的不断深化与提升(赵国栋,2013)。两化深度融合的方向主要体现为推进产品信息化、推进集成应用创新、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抓住两业融合以及培育新业常态五大方面。

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并强调要遵循“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推进“中国制造2025”向深度发展,不仅可带动产业结构由提供产品陆续转为向服务转型,而且还可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中国制造2025”是紧紧把握与全球先进国家同步发展的历史机遇,促进工业经济创新发展、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自动化,减少资源消耗,其目标主要体现为促使互联网与工业应用在采购、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客服等众多领域进行融合,并积极推动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借助于产品的智能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大幅度推动产业升级。

从“两化融合”到“两化深度融合”再到“中国制造2025”理念提升的背后,实际上是互联网平台作用日益凸显的重要结果,而主要发达国家也纷纷提出将互联网的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近年来,美国、欧盟和韩国等主要国家对实体经济日益重视,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2014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词中指出,互联网逐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实际上,“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虽是智能制造,但其新特征却主要表现为互联网与工业相融合的领域:第一,互联网不单单与某个具体门类工业的融合,而是可覆盖到所有传统工业门类;第二,互联网不仅仅与工业企业的某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销售、客服等一系列环节均可实现融合;第三,互联网不只是与传统工业部门融合,而是与所有的传统产业融合,尤其还涵盖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进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当然,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不断深入,而全球科技创新体现为崭新的特征,这主要涉及到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基于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以物联网与务(服务)联网为基础,并辅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革新而逐步诱发的崭新的革新,这会给国际制造业发展引致深刻影响。德国推出将物联网和服务网应用到制造业以引领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工业4.0”战略。美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一直占据领导地位,凭借信息通讯技术优势,掀起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浪潮,其所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本质上也是美国版的工业4.0。我国所提出的“制造业2025”亦被业内人士成为中国版的“工业4.0”。目前,我国在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关键技术上落后于美德两国。因此,有必要对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核心理念进行比照与归纳,以其为“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实施提供更为直接的参考。

二、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实践探索

(一)德国工业4.0的基本内容与核心理念

作为德国版的“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主要由其产、学、研各界协同制定,其主旨在于依靠智能化、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陆续提高德国工业的全球竞争力,希冀以此应对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等制造业的挑战。德国工业4.0的核心主要体现为“智能+网络化”,即依靠信息物理系统陆续塑造智能工厂,进而实现智能制造的目的。这主要可分为四个步骤:一是依靠部署众多的各类传感元件来逐步采集信息;二是渐渐实现IT控件的小型化和自主化,并把其陆续切入到不同的制造设备之中,进而逐步完成设备的智能化;三是有效依托不断革新的通信技术,进而实现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送;四是控制设备和IT空件均会借助于人工开发的软件系统来处理数据与发送指令,进而陆续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便于人工实时控制的目的。

德国工业4.0的突出生产与市场整合。在生产层面,注重产品生产过程,通过设计与开发、安排生产计划、管控生产过程、产品售后维护等不同阶段间的信息共享实现工程数字化整合,进而在智能工厂内借助于联网塑造生产的纵向集成。在市场层面,通过领先的供应商战略和领先的市场战略来实现制造业的横向集成。领先的供应商战略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领域,认为德国的装备制造商应严格把先进的技术、健全的解决方案与传统的生产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进而陆续生产出具有智能特征的生产设备,最终为德国的制造业注入新的“血液”以及陆续实现德国制造的不断升级和快速进步。领先的市场战略主要注重对德国国内的制造业市场进行不断整合。而塑造涵盖德国不同地区、行业、企业的高速互联网是实现此战略的关键(黄阳华,2015)。依靠此网络,德国企业完全可迅速分享信息,从而陆续完成有效的分工合作。以此为基础,可对生产工艺进行不断细分,进而陆续实现较为专业化的生产,不断提高德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基本内容与核心理念

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于2012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业互联网主要涉及到的是基于机器、设备、集群以及网络而构建的广阔的物理世界,可在更深层次上与连接能力、大数据、数字分析进行密切结合,其主旨在于对一系列关键的工业领域掀起工业互联网的革命,进而促进其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战略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信息供应网络方面,而其技术模型主要涉及到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宽带网络等,依靠对制造领域的不同环节植入迥异化的传感器,进而不断进行实时感知和数据收集,然后借助于数据陆续对工业环节进行准确化的有效控制,最终实现效率提高的目的。工业互联网革命的浪潮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因此其可被看成是第三次工业创新浪潮。无论是工业革命,还是互联网革命,均会对社会形成革命性的影响。一方面,诸多的机器、设备、机组以及工作站伴随工业革命陆续产生,另一方面,计算、信息以及通讯系统在网络革命的影响下获得快速发展(李培楠,2014)。

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注重要素集成,尤其注重把最近互联网的成果进行整合。工业互联网主要涵盖工业智能机器、高级分析、工作人员三大领域:智能机器要素是将机器、设备、网络等借助于传感器、控制器、软件应用程序进行有效连接,陆续推动“信息”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高效整合;高级分析要素是对机器以及大型系统的运作方式进行整体把握,进而促使数据为技术集成做充分准备;工作人员要素主要是在不同工作场所构建工作人员的实时连接,进而有效构建较为智能的设计、操作、维护、高质量的服务与安全保障(邢帆,2014)。工业互联网能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不断提高,进而为分析流程开辟崭新的维度。

(三)“德美路线”的对立与统一

德国的工业4.0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在工业化优势和特色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在战略实现路径以及发展趋势上具有显著不同。工业4.0提出的智能工厂所重点研究的领域是生产流程化的管理,这主要涵盖物流、配送和生产线监控以及机器人互动等,在此过程中技术应用之目的在于陆续提高个性化产品生产与陆续实现柔性制造,基于用户为中心,最终依靠机器人的替代升级来不断减少人工成本,进而渐渐实现生产的智能化(丁纯,2014)。而工业互联网则注重依靠传感设备以及大数据分析,逐步为生产提供较为安全可靠的保障,大幅度降低能耗以及不断减少维护量,依靠对制造业各环节的重点控制,不断实现精细化的管理,最终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关于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的对立统一性,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理解:

1.目的和目标

就目的而言,工业互联网旨在不断提高生产力,进而为大幅度减少工业发展的成本奠定基础,而工业4.0的主旨在于陆续提高柔性,进而为减少人工成本奠定基础。显然,工业互联网侧重于注重成本的建设,而工业4.0注重人工的减少;就目标来讲,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目标在于把大数据、传感器以及人进行密切结合,同时亦对关键的工业领域进行不断升级,希冀在美国甚至是全世界逐渐掀起工业互联网的革命。工业4.0的发展目标在于尽力争取新一代工业技术(信息物理系统)的供应国以及主导市场的同时,促使互联网和工业运用于采购、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的不断融合,并将其与传统产业进行密切结合,并对传统产业不断改造,进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促进产业升级,陆续提升服务水平以及竞争力。

2.关键要素和应用领域

就关键要素而言,工业互联网注重人、机、网三大要素,而工业4.0强调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产品三大关键要素,即注重工业本身的智能化;就应用的产业领域来讲,工业互联网涉及国际很多行业,涵盖航空、铁路、天然气、电力、医疗等核心部门,而工业4.0主要涉及到机械制造、电气工程、计算机等工程规划、制造、运营以及物流过程。

3.发展趋势

工业互联网具有四大发展趋势:一是制造业服务化,即推动制造业从单纯的产品制造转为服务型制造;二是定制个性化,即从规模化产品向个性化定制产品拓展;三是组织分散化。受互联网陆续融合的影响,工业渐渐表现出组织分散的特征;四是制造资源云化。数码公司构建工业云,逐步把设计、供应、采购以及制造等融合在某种平台上。工业4.0具有五大发展趋势:一是在制造业中,任何参与者均与资源能实现高度的技术互动;二是智能产品能被明确识别,也可被到处使用;三是极有可能将个人客户与产品的特殊性融入设计、配置、订购、计划、生产、运营以及回收之中;四是能促使员工按照具体情况进行控制,进而对智能制造业资源网络以及步骤进行有效的监管与配置;五是不断发展有关网络基础设施,且依靠服务水平协议规范网络服务。

然而,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都是对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进行的实践探索,这两个概念的基本理念呈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均指互联网、移动、社交、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化应用,进而以此为基础把虚拟网络与实体进行有效连接,产生具有较高效率的生产系统(胡晶,2015)。具体而言,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的工业4.0,均具有互联、集成、数据、服务、的创新特征:就互联而言,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将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客户进行密切相连,把普遍存在的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以及通信设施依靠信息物理系统产生一个智能网络,促使产品与生产设备之间、相异的生产设备之间以及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互联,进而推进机器、工作部件、系统、人类能借助于网络长期保持的沟通;就集成而言,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还是工业4.0,均可通过智能网络的方式促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服务与服务进行连接,进而实现企业间的横向集成、企业内部的纵向集成以及端对端的高度集成;就数据来讲,在工业互联网或工业4.0的背景下,制造企业的数据会表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伴随信息物理系统的陆续推广、智能装备与终端的普及、多种传感器的运用,感知和连接将会无所不在,而任何生产装备、感知设备、联网终端,甚至涵盖生产者本身,均会持续地形成数据(陈志文,2014)。这些数据将主板扩散到企业运营、价值链甚至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之中。实际上,工业换联网和“工业4.0”的实施过程便体现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而制造技术、产品、业态、等领域和的创新亦会不断呈现;就服务来讲,工业互联网或工业4.0均需依靠物联网和务联网来产生高度灵活、个性化以及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模式,进而促进生产方式转为大规模定制、服务型制造。

同时,这两个概念均是在全球以及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下,推出的具有国际意义且又适合本国发展条件的战略品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与德国工业4.0即均选择信息物理系统以及有关的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且均希望依靠技术驱动,陆续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渐渐实现制造业的信息化升级。从此意义上讲,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德国的工业4.0均强调在“硬”制造的基础上发展“软”的服务,以期在充分利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基础上,依靠互联网不断激活传统工业,以及维持甚至提高制造业的长期竞争力。此外,通过工业互联网或工业4.0,基于企业角度来讲,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产品创新速度,进而满足个性化的消费者需求,进而在减少能耗的基础上陆续提升产品质量以及大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显著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行业视角来讲,能塑造高度协同和灵活多样的创新服务体系,进而不断增加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以及运行效率;就政府角度来讲,可不断巩固国家制造业的优势,从而逐步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三、 “德美经验”对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启示

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均可被看成是发展、动态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是把握未来信息技术与工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多棱镜”,基于不同视角便会有相异理解,其是信息技术发展到深层次阶段的一种崭新的工业发展模式,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企业、行业甚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其本质便是依靠互联网与工业不断协同,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紧抓全球制造业革新的契机,而“互联网+工业”亦将逐步引领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此,“中国制造2025”应在借鉴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两方面进行深入推进。

互联网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生产开发方式、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进而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经济结构的陆续转变。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发展既可以革新经济主体传播信息的方式,而且还能对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形成重大影响。由Web1.0时代陆续过渡为Web2.0时代,网络促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十分快捷而又高效。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逐步促使人人参与、人人互动的大众化格局的产生。目前,制造业越来越表现出水平化发展的格局,无论是供应商、经销商,还是供应商和用户,抑或是产生的生产和设计均能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沟通与互动,而这便主要体现为社交化的制造模式。这种交互所形成的制造业充分依靠社交化的网络平台,能不断加强制造业一系列环节的沟通与合作。工业互联网完全可被看成是塑造智能制造的较为关键的基础,其的本质主要体现为不断促进机器、工厂、信息系统以及劳动者的全面融合,进而陆续打通端到端的信息数据链,完成由单个企业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渐渐过渡。这其中当然也涵盖整个社会生产制造活动的实时数据感知、传送、分析及处理(裴长洪等,2014)。从此意义上讲,工业互联网不仅是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突破口,而且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被看成是互联网与物联网发展重要的旗帜。为促使工业互联网技术能在“中国制造2025”中获得广泛应用,进而促使我国现有工业结构不断的高级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①逐步进行技术、系统、网络、程序创新。工业互联网若要获得持续、快速的发展,则需具备设备、高级分析方法、作业流程等较为重要的创新要素,而这需对资源管理系统、政府、教育机构进行逐步投资;②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利用。无论是数据中心,还是宽度频谱,抑或是光纤网络,均可被看成是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鉴此,应对工业互联网数据流的快速发展进行有力支持;③网络安全管理的配套。应对网络安全制度进行高效整合,而网络安全应进一步细分到基于云技术防御策略的网络安全和连接到网络的尖端设备安全。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不仅包括产品智能化、装备智能化,也涵盖生产智能化、管理智能化以及服务智能化。智能制造必将带来新的竞争格局。就智能制造来讲,我国工作的重点应集中于产品的智能化,主要体现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由单机智能化逐步过渡为智能生产线,然后以此为基础转为智能车间,并最终转变为智能工厂,期间要特别注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支撑、创客机制等方面的建设。若要塑造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应在制度领域不断鼓励创新以及加强监管间的平衡、在市场领域不断将庞大、复杂、多元化市场优势逐步转化产业优势、在产业领域应努力构建“互联网+ ICT(先遣队)+传统产业的联合舰队”。

此外,还应不断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的工业4.0,这些制造业发展理念背后发展理念的核心是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以及产业体系,而这些体系背后的实质便是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的主导权,若要严格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就应陆续发展产业创新的能力。应陆续优化配置产品、生产装备、供应链、第三方应用等智能制造系统的各种要素资源,不断提高塑造跨平台操作系统、芯片解决方案以及网络解决方案的能力,也应渐渐增强智能工厂系统解决方案、智能装备创新能力以及基础产业(材料、工艺、器件)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应紧紧抓住制造资源碎片化、在线化、再重组以及再封装的机遇,不断提高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力。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动态化的趋势,陆续塑造企业需求链、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创新链的快速响应和传导能力。

四、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措施建议

作为全球重要的工业大国,美国、德国、中国三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并均面临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鉴此,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的工业4.0,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经验均有助于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进而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为制造业强国。

1.促进不同部门间的合作,加强与美德两国的互动

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的工业4.0,均非常重视政府顶层设计和部门协调。我国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政府和有关国家研究机构应在借鉴美、德经验的基础上做好部门协调的工作。以智能制造专项工程、行业区域试点、新业态培育以及综合标准管理体系推广等领域为重点,各级政府应优先布局与认真考虑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地方版“中国制造2025”。由于“中国制造2025”的主体是企业,因此应基于企业为主导和基础有关的发展计划。还应逐步加强国内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国际交流合作以及融资力度。美国在制定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在制定工业4.0相关规划的过程中,均是由各自国内的很多部门协同配合而成。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涉及到能源、交通、农业、食品等诸多产业、行业部门以及企业、经济实体。“中国制造2025”应与这些部门、行业、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尤其是需多部门、多行业、多企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共同推进。鉴此,应尝试成立国家高层领导负责、发改委出任办事机构、工信部出任副主任委员的多部门协同指导机构。此外,我国企业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应在互利互惠、互联共赢的基础上,在充分尊重合作方国家间、企业间技术、信息、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加强与美国、德国先进企业在技术研发、信息共享、标准制定以及管理、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合作与互动,尝试与跨国公司在华构建联合研究平台,促进先进技术与产品的引进与转化。

2.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是美国推进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实施工业4.0的重要微观主体。这两国政府既致力于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技能、创新以及管理等领域存在的诸多困难,又着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尽可能地营造透明、公平以及开放的经营环境,并以此为基础塑造有助于大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尤其是政府在公共采购、产业引导基金等领域尽可能地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使之可充分享有国内的政策资源。为更好的实施“中国制造2025”,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应加快从帮扶型政策陆续转为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进而不断提高创新资源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增加投融资的力度,充分发挥国家财政、金融机构、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方面积极性,选择财政支持、金融贷款、股权融资、技术入股、租赁融资等多种手段投融资(朱颖等,2013)。此外,还应科学、有序引导与不断鼓励企业的智能化、个性化发展,应特别强调企业管理工艺复杂性的重要性,且尽量优化组织流程,依靠终身学习延长技能工人职业生命,不断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能力。应充分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大幅度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转型,提高其生产、制造全流程的数据可视化及透明度,进而逐步实现生产、制造全流程的质量管理。

3.不断积聚和吸引高端人才,且重视信息安全

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德国的工业4.0在推进过程中,均特别注重集聚人才尤其是技能型和复合型的人才。人是操纵以及使用设备设施的主体,更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最重要主体,而人才团队也可被视为“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要素。目前,我国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面临专业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应对我国目前的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以及措施吸引人才:不就应不断加强对高科技人才、高级技术工人、数字机械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以及用户界面专家的培养,而且还应进一步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教育、医疗、税收、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系统化特惠政策。应建立优秀新技术、新能源企业家人才信息库,大力实施新技术、新能源企业家培养工程,将其逐步打造成工业互联网革命中高级人才培训的主要师资力量。可尝试成立“中国制造2025”的国内外专家咨询组,充分发挥其咨询诊断的作用。还应通过各种政策激励来不断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外部环境。此外,应充分重视信息安全,规避信息风险。信息安全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较为重视的问题。为顺利实施“中国制造2025”,应健全高效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网络安全组织机构,并辅之有效的网络安全技术以及防御策略。在此方面,不仅应考虑到云技术策略的网络安全,充分关注连接到网络的尖端设备安全,应从安全流程、控制设计领域实行全方面、多层次的防御,还应需要有关管理机构带头,由技术供应商、资产所有者、监管机构、国际性组织以及学术界等诸多方面主动参与的安全管理以及风险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国栋,等.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产业革命与数据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邢帆.工业互联网是IT业的新机遇[J].中国信息化,2014(10):14.

[3]黄阳华.德国“工业4.0”计划及其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2):2-6.

[4]李培楠,万劲波.工业互联网发展与“两化”深度融合[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216.

[5]丁纯,李君扬.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4):52-56.

[6]陈志文.“工业4.0”在德国:从概念走向现实[J].世界科学,2014(5):6.

[7]陈晶.工业互联网、工业“4.0”和“两化”深度融合的比较研究[J].学术交流学,2015(2):151-158.

[8]裴长洪,于燕.德国“工业4.0”与中德合作新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4(10):27-31.

[9]朱颖,罗英.美国重振制造业的举措及对我国的影响[J].经济纵横, 2013(4):111-114.

(责任编辑:张丹郁)

A Path Designing Research on Deepening "Made in China 2025"——Inspirations of German Industry 4.0 and American Industrial Internet

Ji Chengjun, Chen Di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Huludao125105,China)

Abstract:German Industry 4.0 and American Industrial Internet are "multi-prisms" , which could not only inspect the fusion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and internet industry, but also may speed up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core of which is to continuously increas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ndustry,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Made in China 2025"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ully-automated "smart" factories. The nature of it is to rely closely on the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internet and industry, taking the preemptive opportunities of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in the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Borrowed from German Industry 4.0 and American Industrial Internet, "Made in China 2025" can be further advanced from various kinds of aspects, as improving the cooperation of different departments,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ttracting high -end talent,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promoting intelligent digital networked manufacturing, etc. Then, "Made in China 2025" can gradually promote China transferring from a countr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to a country of manufacturing power.

Key words:Industry 4.0;the Industrial Internet;Made in China 2025

作者简介:纪成君(196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理论与企业制度、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陈迪(1989-),女,山东菏泽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辽宁省煤业集团煤炭绿色供应链系统优化研究》(L14CGL036)、辽宁省教育厅项目《业缘关系网络影响小规模农户收入的机制研究》(w2014056)资助。

收稿日期:2015-09-10

DOI:10.13253/j.cnki.ddjjgl.2016.02.010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2-0050-06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