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凤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育人模式研究
胡金凤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50)
[摘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育人体系,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兼职思政教学、管理工作队伍,构建协同创新育人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校园文化层面搭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基础上的“大思政治教育”模式。协同创新育人体系具有主动适应性,全员参与性,时空延续性与拓展性,教育教学体系的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意义;构建特点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强调宏观上的协调与合作,如学校向社会开放,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育人网络,从而优化学生的校内外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往,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思政理论教学,脱离社会实践和学生的成长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片面化、碎片化的特征,教学脱离学生日常管理,只教书,不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了解学生新形势下的价值追求和成长各阶段的心理特点,把握高等教育规律,立德树人,发挥思政理论课的引领作用,统筹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动员各方面力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育人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育人体系的构建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协同创新思政教育的体制、机制、制度格局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不仅党委书记,而且校长和学校所有党政领导及个教学行政部门全部都要参加思政工作,从机制上提供保障;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学校思政课教学、学生教育与管理,院党委、行政经常性地研究、讨论思想政治工作;院领导每学期为大学生上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和专题报告课,经常到课堂听思政课,了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新情况和学生思想动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各部门考核体系;把思政育人与教职员工年度考核、职称评审挂钩。全校上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单位紧密配合、层层落实、结构合理、互为依托的全方位育人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组织机构和规范的制度。
(二)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协同创新思政教育人才队伍体系
培养思政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建立一支思政建设专兼职教学、管理工作队伍。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着重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构建“大思政”的格局,整合资源,让学生管理人员和思政教师两支队伍在角色和工作职能上相通,共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理论研究者、学生管理者共同进行思政教育,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仅传授知识,还进行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的指导,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人生的导师;利用校企合作,学生实训、实习的机会,进行指导,开展教育,让学生在其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可以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指导学生认识专业知识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体验专业知识中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三)构建协同创新育人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协同创新育人教育教学体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将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纳入协同创新育人课程体系建设,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结合大学生在校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系统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研究,从理论教学专题化、实践教学项目化、教学导向职业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考核方式多元化等方面不断深化协同创新育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
以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为主线,不仅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还应具有能吃苦的艰苦奋斗精神,具备群体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思政课程应激励、激发学生,力求从知情意行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四个结合”,彰显课程开放式教学特色。“四个结合”是:教学与教研科研结合,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改革结合,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与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课外实践教学结合,成绩评定以学生日常表现、参加实践教学情况和课程考试结合。
第一是教学与教研科研结合。强调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加大教改教研活动力度,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讲课、说课比赛和教改经验交流,组织学术、教改论文交流,组织教师申报教学成果奖、教改立项,组织教师参加学术活动,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开展教研室集体备课、集体科研攻关等活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整体水平。
第二是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改革结合。探索建设思政课必修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与专业渗透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运行机制创新。强调将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网络和媒体讨论的热点问题作为新材料、新案例,将对其进行的分析、评论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以此有效克服教学内容的陈旧滞后性,体现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鲜明的时代性。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变灌输为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使他们掌握方法,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第三是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与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课外实践教学结合。拓宽课堂教学授课视野,展现开放式教学,实现课程教学多重目标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感受、体验和践行三种层次的实践;实现课内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假期和学期内实践相结合、集中和分散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政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来抓。签订共建协议,建立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同时结合学生的“三下乡”、支农支教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校园文化活动、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各专业的见习实习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活动、组织学生自由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社会探索、自我规划和人生访谈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实践教学环节。
第四是学生成绩要综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日常操守、实践教学参与情况和期末考试等几个方面。思政课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于一身,考试不仅应该有理论书本知识,更应该兼顾实践能力,品行表现,应该是个综合成绩。所以,要进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方式的改革,重点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品行操守和日常表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把学生日常遵守行为规范、操行表现的情况量化纳入思政课总评成绩。规定课堂学习考试成绩由思政部评定,同时由学生处会同各系建立全校学生品行信用档案,考核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操行表现,给出成绩。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有违反校纪校规导致被处以记过以上的处分,思想政治课必须重修。要求重修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公益活动、爱心活动、义工等活动,进行品德补偿式的自我教育,以重新获取学分,从制度上解决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成绩与实际操行表现相脱节的问题,体现了大学生学与行的有机统一。
(四)创新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机制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和理论课实践教与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开展的心理教育、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辅导员论坛、校园文化活动等融合为一体相融合,纳入协同创新育人教育体系;加强第二课堂教育,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邀请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充分运用学生处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强化贫困生在自我管理以及自助与发展,进而增强整个学院帮困育人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内在活力,实现育人的目标。
(五)在校园文化层面搭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入校园文化更深的层面之中,思政工作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渗透。加强宣传工作,结合大学生关注的时代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疑点问题联合行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舆论氛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利用新媒体,如网络、微信、微博、博客校园BBS,开展思政教育,答疑解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就学生关注的社会思潮与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对学生进行疏导;在校园里设置思想政治问题讨论信箱,及时捕捉学生政治思想的新状况。组织思政沙龙,研讨热点问题;通过“请进来”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听取各种报告;“走出去”活动,组织学生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参观红色景点,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活动,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等不同形式的活动。
(六)建立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大思政治教育”模式
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来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和拓展的空间。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企业联合对学生进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开展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学习技术能手;增强学生的从业意识,培养并增强学生专业兴趣,激发其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立德树人工作的实际效果。
此外,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奖助勤贷工作中的育人功能,还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校园外的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一)主动适应性
即主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和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大学生观念更新快,追求个性张扬,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传统的灌输性的思政教育,是达不到理想教育效果的。要以引导、疏导、启发的方式,提高学校育人功能。为此,只有协同创新育人,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全面开展,其育人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学生思想实际。
(二)全员参与性
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全体专兼职教职工,都要广泛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加强师德建设,让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有说服力,才能感染和教育学生,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因此,要通过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以教师巨大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感染、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表率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努力健全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畅通德育管理渠道,不断完善德育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协同创新育人评价机制、考核机制,避免这些举措流于形式。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而且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时空延续性与拓展性
即从大学生进校到毕业的所有时间和各个教育教学环节,都坚持育人为先原则,实施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各方面教育优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不断拓宽领域和渠道,不断创新,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其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四)教育教学体系的开放性与发展性
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德育文化成果,不断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S]
[2]王国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3]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责任编辑:潘洪志]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年立项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GDGZ12Z010);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4年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育人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A201307)。
[作者简介]胡金凤,女,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女性教育。
[收稿日期]2016-01-28
[中图分类号]D720
[文献标识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