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农村信用合作社,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农村信用社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曹魏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农村信用合作社,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伴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农村中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不断的涌现,农村信用社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应对农村金融机构竞争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减轻历史包袱,增强三农服务能力。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仍面临市场定位不准确,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水平低,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农村信用社改革应明确市场定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人事管理制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以便更快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问题;对策
2010年中央颁布的第7个“一号文件”中就再次强调了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伴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农村中的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农业银行等不断的涌现出来,农村信用社不能再像从前一样,一家独大局面。再加上农村居民对于投资渠道的不断增长,使得在未来的一些年中农村金融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就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改变以及怎样可以持续的在农村金融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农村信用社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深化改革,在市场定位、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方面不断的进行完善。
(一)是应对农村金融机构竞争的必然选择
目前,农村金融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其金融机构体系有邮政储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业银行等,并且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1]。在这样严峻形势下,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目前国家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下,其建设的启动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农村信用社又是农村金融多元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覆盖广泛,其服务涉及到千家万户,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农民紧紧相连,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在金融多元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有利于减轻历史包袱
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代管关系时,被动接收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农村信用社在不良资产和政策性包袱的双重重压下,经营比较困难,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只有通过各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通过改制冲销不良贷款,以及央行各项业务等方式来减轻历史包袱,激发农村信用社的活力,提升服务能力,改善经营状况,提高风险抵御和综合竞争能力,从总根本上改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面貌。
(四)有利于增强三农服务能力
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为三农提供服务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服务三农就是让农村信用社为广大农民提供有力的金融扶持,增加支农投入,最终达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目的,以便更快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历经多年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目前已经进入“深水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定位不准确
农村信用社要想更好的服务客户,更好的赢得利润,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应该因地制宜,确定客户群体及服务领域。但目前农村信用社存在市场定位不准,偏离市场定位的问题。不少农村信用社和县级联社在农村市场没有占稳的情况下,盲目到各级城市与商业银行争贷款。但却没有预测到其中的风险,高估农村信用社对大客户风险的把控能力。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农村信用社改革历经很多年,但其法人治理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是出资人只有名义上的管理权利,内部控制失效。由于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是由原来的合作社慢慢转化为股份制农村合作社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法人治理结构具有历史延续下来的关联性,其会出现不符合股份制企业的现象,由于并没有从实际上建立起破除“合作制”机制障碍的决策、监督机制等,导致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发挥并没有得到期待的效果,这就使得出资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督失去效力。二是管理体制缺乏有效制衡,高管任命受上级影响[2]。这种现状导致权力功能丧失。同时,省联社与基层法人社之间的新型关系,虽然形成新型的利益共同体,但却同时拉长了管理链条,消弱了农村信用社的灵活性。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经营观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严重束缚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三)风险管理水平低
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意识比较薄弱,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贯穿到每一位员工、业务拓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往往把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看作是信贷、审计等部门的事情。而且,现在部分管理人员属于业务型,重业务、轻管理,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够,缺乏应对防范风险隐患的意识。
(四)缺乏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
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经济的不断加快,新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开拓新业务发展。员工不仅要掌握金融业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和金融法律等知识。但从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存在着裙带关系严重、人员结构、文化水平结构等也不合理的现象,缺乏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这直接直接影响员工工作效率,严重地制约了信用社的发展,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社增强竞争力的步伐。
(一)明确市场定位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要发挥自身特点,因地制宜,与当地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确立“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四个市场定位。在“四个定位”中,三农居于首位。同时,农村信用社应该利用长期形成的营业网点覆盖优势和支农体系,进一步扩大支农贷款的覆盖面,继续巩固农村乡镇、城郊地区的小额农贷市场,并结合农业结构的趋势,支持新兴的农业设施和特色种养植农业。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城郊和市区涉及农业中小企业客户群,逐步推进符合县郊特点的中小企业贷款,有侧重、有选择的满足县郊各类经济主体发展的需求。并在银监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以监管约束、政策激励引导督促农村信用社制定清晰的发展战略,确保其支农服务定位方向不偏移,以最终实现农村农业支农与县郊贷款的有机结合。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一是在农村信用社管理上,应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全面取消资格股,吸收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投资者,建立不同产权模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对法人的监管更加科学化。二是明确出资人的权责分配,彻实解决好“谁出资、谁管理、谁负责”问题,形成经营权、所有权、监督权三权分离、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经营和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确保农村信用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其一,管理人员应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在业务拓展的同时把侧重点转移到风险管理上;其二,业务拓展前就要做好事前防范,事后要严格管理;其三,管理人员要做到自身约束自己,同时减少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其四,建立相互制衡机制。管理人员和员工分别进行自身约束的同时,互相进行监督等等。总之,提高风险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实际不断摸索不断提高。
(四)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调整员工队伍结构。打破裙带关系的队伍建设,建立优胜劣汰、定期轮岗的用人机制,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定职、定岗、定人,对达不到农信社要求的员工,进行辞退,对超额完成的员工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进一步培养适合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五)提高服务水平
农村信用社应更加关注农户、农村种养殖业和中小企业,实地调查它们的需求,根据客户需要创新流程、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等来稳固客户群,并扩展目标客户群,利用不断完善的结算渠道和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3],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周到的支农服务,才能使信用合作社在众多金融机构竞争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4]。同时,应进一步借鉴国外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建立投资主体多样化、实现形式多样化、产权结构股份化、服务“三农”、产权清晰、治理健全的小型农村社区银行,与时俱进,以便更好的服务三农,更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楼海淼.再论农信社深化改革对农信社管理体制的战略思考[J].浙江金融,2009(9)
[2]王飞何泫妮.农信社改革:问题和选择[J].银行家,2012(1)
[3]王蕾.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4]张亮,王斌.关于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9(12)
[责任编辑:刘玉梅]
[收稿日期]2016-02-16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