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发展视域下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研究

2016-12-30 16:08苗雨君
对外经贸 2016年1期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和谐发展民族地区

苗雨君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和谐发展视域下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研究

苗雨君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 要: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既是解决民族地区“三农”问题,又是实现民族地区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民族地区农村向城市社区演进的重要战略途径。对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问题进行综述,对城镇化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农村城镇化的动力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从和谐发展视域,结合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实际,提出推动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对策:加强民族地区整体规划,促进农村城镇化统筹协调发展;拓展融资渠道,发展教育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民族地区城镇化质量。

关键词:和谐发展;农村城镇化;城镇化建设;城市战略;民族地区

城镇化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解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层问题和矛盾。研究和探索和谐发展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律和发展模式,对于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民族地区城镇化是指民族地区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变化过程,其实质是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其发展程度是衡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有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文献资料,主要集中在民族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城市学等多学科专业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制约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发展的模式、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研究等方面。

1.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受民族地区具体条件影响和制约不尽相同。樊敏(2002)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二是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的对策包括以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吸纳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形成人口的流动集聚;促进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就地转移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卫利·巴拉提,姬肃林(2013)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统筹城乡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民族地区城镇化道路;积极培育和发展民族地区中小城镇群落;大力促进民族地区小城镇多样化建设与发展。朱东辰,李英等(2013)对城镇化的意义做了深入分析,认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口问题突出。探索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的有效办法是认真对待民族、宗教问题,加强政府主导,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突出传统文化特色。

2.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在发展模式方面,有学者提出了民族地区城镇化“三者并举论”和“两头”重点论,即“大城市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小城镇重点论”。孙家寿(2011)探索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与模式,认为应该积极发展城镇经济和民营经济,大力推进城镇密集区的整合发展,引导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推进城镇化体制创新和社会保障,建设生态城镇。还有学者主张发展小城市、大城市和多元一体城市。丁生喜,王晓鹏(2013)提出“特色产业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候鸟型态城镇化”战略模式。王雅红、蔡秀玲提出城镇化动力结构理论;林轶、凯文·林奇提出城市意象理论;卢海元提出城镇化运行机制理论。关于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宏观研究较多,多没有指出各种模式的优缺点,缺少关于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比较性研究和总结。

3.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与重构研究

围绕如何更好地确保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温起秀,温军(2003)认为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重构是加速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麻三山(2005)针对民族地区城镇化盲目照搬“西方”、缺乏民族特色、“沿海化”等问题,提出民族地区应该统一规划,平衡考虑,立法保障,做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建立“民俗型”城镇,发展城市中民族文化,搞好城镇的“精神理念”“城市精神”“价值观念”建设。祁庆富(2008)基于多元文化视野来探讨民族地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重视传承物的抢救,也要注重传承人的保护。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重构研究方面,熊茵(2013)针对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村庄特色保护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民族地区民族村庄特色保护模式,构建村庄特色保护自组模式,尊重村庄传统文化。

二、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结构不合理,城市缺乏竞争力

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的兴衰,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对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对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城镇化观念落后,并且缺乏城镇化建设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进程。我国民族地区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3,民族地区中小城市占12.8%,建制镇仅占3.28%,民族地区当前的体系结构反映出民族地区城镇体系不健全、不合理和不协调的现状。一些民族地区缺乏规模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民族地区城镇化经济文化落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一些民族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在城镇化建设中受制于旧观念,资金匮乏以及缺乏统一规划,造成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

2.城市战略短浅且定位不准,城镇体系发育不健全

由于传统经济体制遗留下的思想影响较深,一些民族地区按传统管理思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导致民族地区城市战略大同小异,趋同化严重,造成民族地区城市发展战略短浅化、短视化。民族地区城市发展战略存在理论上的认识缺失,实践上相互攀比、赶时尚风气等做法。许多民族地区城镇体系发育已基本形成,但是从民族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城镇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发育尚不够成熟。一方面是城镇体系的发育不够完善、城市平均人口规模依旧偏小。主要表现在民族地区城镇分布不均衡,城市少且规模小,城镇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是民族地区城市布局不合理,城镇体系发育受自然、历史和人文等多种条件的制约。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城镇体系布局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地理环境的复杂性。目前,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出现“流行病”,例如,城市污染严重、污水和垃圾处理率低、生存环境恶化、交通堵塞、城市规划跟不上城市发展等诸多问题。

3.民族地区城镇分布密度较低,教育问题突出

民族地区城镇分布呈低密度。在城区面积建设方面,东部地区城区占全国的52.3%,而西部仅占全国的14.4%。西部地区受大量的丘陵、高山、荒漠等地形影响自然条件恶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族地区城镇分布密度较低,降低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缺乏集聚作用和辐射力,导致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问题较突出。推进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是加速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有效手段。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不足、教学条件差。二是民族地区中小学辍学率高、学生流失现象依旧存在,关系到民族地区教育的长远发展和长期利益。三是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普遍存在待遇低,工作条件差,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四是民族地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经济功能失效,教育内容缺乏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制约了教育投资的效益,阻碍了民族地区人才培育和锻炼,满足不了人才的社会需求,阻碍了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进程。

三、和谐发展视域下推进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1.加强整体规划,促进农村城镇化统筹协调发展

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关系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民族地区社会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政府应加强整体规划,遵循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规律,结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首先,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地理和人口规模等因素,统筹规划民族地区城镇的空间布局,清晰界定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切实防止重复建设,保证城镇化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因地制宜地实施总体规划和各地规划。在生态承载力允许的情况下,切实抓好民族地区城镇化长期、中期和近期建设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

2.拓展融资渠道,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

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资金匮乏,制约了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民族地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对投资环境和就业容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民族地区城镇化没有大量资本的注入,如果资金出现短缺,民族地区城镇缺乏经济活力,城镇建设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就难以维继。近年来,虽然已利用政府投入、社会集资等多元投资渠道,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城镇化建设不尽如人意。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是解决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足问题的关键所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广开融资渠道,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民族地区政府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企业和个人参与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与发展。

在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首先,应重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其次,应当吸引优秀师资,提高教师待遇,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源动力。第三,要大力发展技术教育及培训。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民族地区城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民族地区城镇化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当前,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能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发展机会,同时,也会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冲击。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会影响和阻碍民族地区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民族地区城镇化决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必须坚持建设生态城镇,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族地区城镇化切实做到保护环境,走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城镇化道路。要汲取经验教训,如坚持少占耕地、节约用地的城镇化建设原则,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强化民族地区城镇化环保措施,避免发生“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加大民族地区城镇化管理力度,处理好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

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民族地区“三农”问题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是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保证,也是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具有民族特色的城镇化是社会文明、发达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地区农村向城市社区演变为城市社会的有效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魏清泉.城市化城乡融合——城市化的特殊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1997(4):12-16.

[2]王颖.城市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社会学研究,2001(1):21-23.

[3]苗雨君.基于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实践的齐齐哈尔城镇化建设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5(5):33-35.

[4]谢云,雷海章.新时期农村城镇化的制度因素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5(2):6-9.

[5]柳宾.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城市化问题[J].东岳论丛,2004(3):32-35.

(责任编辑:梁宏伟)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黑龙江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E083)。

[作者简介]苗雨君(1970-),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案例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1-0050-03

猜你喜欢
城镇化建设和谐发展民族地区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肇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社区体育资源整合的有效性研究
依法维护职工权益 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互联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